第72集團軍某旅:家安才心安 他們在這里找到歸屬感
■中國軍網記者 李晨 趙燕飛 通訊員 王勝強 王暢
基層官兵的衣、食、住、行,是統帥最掛心的事。
2012年12月10日,習主席在視察陸軍第72集團軍某旅,看過“煙臺峰英雄連”的洗漱間,剛到門口,又折返身子往里走,邊走邊說:“我去看一下戰士的洗浴房。”習主席伸手接水,溫熱的水嘩嘩地落在習主席的手掌上……
看到戰士宿舍的諸多新變化時,習主席十分欣慰,感慨地說:“現在條件很好啊!”
(一)
改革調整期間,部隊移防北上,因為部分營房需要改造翻修,再加上人多房子少,少部分單位不得已臨時住進60年代建造的廢棄老營房,位置比較偏僻,生活也仿佛“退回”到過去。
對這些官兵來說,雖駐扎在鬧市一隅,卻“活得像在邊防一樣”。
一到下雨天,接雨的臉盆就鋪了一地,墻皮也被雨水浸泡到脫落;到了發手機的日子,打個電話都斷線,刷個抖音也一直“轉圈圈”;濕冷的冬天,把一群來自南方的戰士凍得夠嗆。
怎么辦?
不等不靠,官兵們的生活條件很快就得到改善——旅協調資源下發厚毛毯,晚上不用再擔心被凍醒;組織炊事班進行培訓,同樣的菜做得比以前更好吃;從地方請來設計師和工程師,和官兵一道開始翻修營房;軍屬來隊探望,早早就安排好車輛前去接站;疫情期間不便出門,家中老人的藥都會幫忙買好放在家門口;軍娃上晚自習,哪怕只有2名也要派車去接……
這些舉措,著實暖到了軍嫂周瓊華的心坎里。
當年義無反顧來到新婚丈夫謝元學的駐地,已是周瓊華人生的“巨變”。沒想到如今部隊移防,又要放棄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面對未知,已是兩個孩子媽媽的周瓊華多了許多顧慮。
大女兒的學業怎么繼續?自己待遇優渥的工作難道要放棄?到了那邊住在哪里?一家人的行李怎么打包寄走?盡管謝元學寬慰她“你放心,部隊都安排好了”,但擺在眼前的種種現實問題,讓周瓊華還是不敢放一百個心。
為了減輕隨軍家屬的負擔,部隊早早安排,統一將行李打包運送到駐地。周瓊華一手牽著大女兒,一手抱著還不滿一歲的小女兒,帶著隨身行李,北上開始新生活。
家安才心安。住進嶄新的家屬房,看到家電配置得一應俱全,周瓊華放心地開始了新的生活。
從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浙江音樂學院等學校教授到旅開設“興趣班”,到協調地方老師幫助轉業干部迎考選崗;從加強醫療保障妥善解決軍屬看病難題,到改善住房保障條件、旅隊基礎設施建設……一線保障不斷強化,為全旅官兵迅速適應新環境,及時投入練兵備戰提質加速。
這支移防的部隊,就這樣安頓下來。
(二)
李周華是500多個新兵中,最后一個被挑走的。
三個月的新兵集訓馬上就要結束,李周華理所當然認為可以和同班的戰友分到一起,但前一晚班長對他說的話,讓李周華心里涼了半截——你可能要去別的連隊。
直到最后一秒,李周華還心存“幻想”,但沒想到昨天班長“開的玩笑”成真了,李周華的心情低落到極點。12月的天氣,讓人從里到外都冰冰涼。
20歲來當兵,是李周華獨自出過最遠的門。從小爸媽管教得嚴,“沒有得到太多關愛”的李周華對新訓班長的依賴,就這樣硬生生被扯斷。接他去連隊的,是“新”班長楊書經,不善言辭,也沒有太多的表情。
“能來到我們‘官兵團結模范連’,你很幸運的。”楊書經一本正經地向李周華介紹著連隊,但李周華覺得“除了連隊前面的幾塊牌子看著挺厲害”,其他倒也沒啥特別的。
但不久以后李周華才明白,“厲害”的不只是榮譽獎牌,還有家人一般的關愛。
來到部隊,李周華才第一次過上了真正意義上的冬天。皮膚干裂,那就這么著吧;濕冷難耐,凍醒了再睡就是……不到一個月,李周華就被推薦去學習。
收拾行囊,坐上班車,卻看見班長從遠處跑來,穿過擁擠的人群,往他的背囊里塞了一瓶大寶。班長喘著氣,只說了句“按時用”。大概是不想讓眼眶濕潤的李周華“尷尬”,楊書經臉上的關切“稍縱即逝”,趕快揮揮手向李周華告別。
那瓶800ml的大寶,李周華認真用了好久,皮膚和心田在干燥的北方,都慢慢滋潤了起來。大半年的學習一結束,李周華迫不及待回到連隊,再見到楊班長時,兩人相視一笑。南方,終于是暖起來了。
“走,回家”是班長袁友對新兵呂海紅說的第一句話。
一把拎起呂海紅的行李,搭著呂海紅的肩膀,袁友帶著他穿過幾百個新兵,回家。
戰友的關愛,不止帶來心頭溫暖,也能激發“戰斗力”。
今年8月,連隊緊急前往江西九江某縣抗洪搶險。洪水一撥又一撥沖擊著水壩的迎水坡,連加固的水泥板都被沖出了裂紋。情況緊急,如果不及時加固,下游的農田和民舍將會有被淹沒的危險。
20歲的呂海紅哪見過這陣仗,呆在原地,一時不知所措。很快,他記起爸爸叮囑他“要聽班長的話”,再看看身邊的班長和戰友,他有了主心骨。鏟土、裝填、轉運、填堤……當兵就要上一線,滿身泥巴的呂海紅心里很是有勁。
為了加固迎水坡的水泥板,需將樹干推到接近水面的斜坡綁緊。粗糙的樹干讓摩擦力加大,幾個年輕戰士合力也難推動。風雨加急,呂海紅更急。只見此時,袁友把繩子一頭系在腰上,另一頭交給水壩上的三名戰士,環抱著一人粗的樹干,配合著呂海紅和其他年輕戰士,成功把樹干拖到水泥板上。
呂海紅瞬間被點燃了斗志,也學著班長把繩子系在腰上,配合著大家伙兒一起把其他樹干拖到水泥板上,綁好加固。
回到連隊,呂海紅興奮地向曾經參加過“98抗洪”的老兵爸爸報告“戰績”,爸爸驕傲地說:“還是得聽班長的話!”
就在官兵們奮戰在抗洪一線時,他們在堤壩邊“搶沙袋”的視頻火遍了網絡,網友們紛紛點贊致敬。
(三)
和平年代,譚斌沒想到自己曾離死亡這么近。
去年7月,一場跨晝夜兩棲登陸實兵演練在某海域鏖戰正酣。一輛兩棲步戰車突發故障,車體遭受巨浪沖擊后失去動力。看著茫茫海域上幾百輛步戰車正沖鋒陷陣,仍在作戰編成內的車長欒公博無論如何都說服不了自己棄車保命,只得先讓車內戰友下車,一個人再拼一把。
指揮所先后組織兩次救援行動都失敗,譚斌再也按捺不住,搭乘救援船快速沖向故障戰車。
幾個大浪打來,固定纜繩的拉桿斷裂,3次拖救均未成功,戰車內滲水越來越多,吃水線持續升高,幾十噸重的戰車在海浪中竟無一點反抗之力。
譚斌與該型裝備打了十幾年交道,但在這樣的極限海況下,有“全能型裝甲技師”“全旅首批兩棲裝備駕駛員”名號加持的譚斌心里也沒了底。
人和車,譚斌都不想放棄。
同行戰友還沒來得及阻攔,譚斌就已跳入海中,準備順繩登車。浪高3米,下海就是搏命!短短30米的距離,譚斌游了15分鐘。趁著風浪間隙,譚斌鉆入駕駛艙,迅速完成了加固百葉窗、發動排水裝置等一系列搶修動作。
配合著車頂戰斗室內的欒公博,譚斌讓這輛戰車重回戰斗序列。待兩人驅車靠岸后,欒公博想起已經有一陣子沒聽見譚斌的聲音,內心不安的他趕忙打開駕駛艙門,揮散迎面而來的濃煙尾氣,模糊中看見譚斌趴在方向盤上一動不動……近50℃高溫環境下,譚斌吸入大量廢氣,造成休克性昏迷。
待康復后,譚斌帶著“一等軍功”回到旅隊,成為該旅成立后第一位一等功臣。
這一等軍功的榮譽,與生命同價!
時針撥回3年前,當了12年兵的譚斌突然接到一紙調令,揣著滿心的不確定來到“官兵團結模范連”。迎接他的是連隊的老班長,熱心又細心,仿佛把譚斌當成新兵來照顧。
沒過幾天,連隊就把培訓新駕駛員的任務交給他。在老部隊擔任過“首席教練員”的譚斌,曾培養出幾十名教練班長和近百名駕駛員。如今剛到新單位就能擔任駕駛專業的“總教頭”,譚斌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和信任。
“有些事情原本我可以不去做,但這里是我們的家,就要建設好它。”最初的不安被緊張的訓練日程驅散,譚斌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也找到自己過了命的“兄弟”。
部隊從一個營盤走向另一個營盤,官兵從一個崗位走向另一個崗位,軍屬也從一個駐地走向另一個駐地。無論身在何處,他們都知道,在他們身邊,永遠有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