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8年6月11日,習近平來到北部戰區海軍某潛艇部隊。他登上潛艇,走到艇員們中間,關切詢問官兵的工作生活情況。了解到官兵們愛崗敬業、戰風斗浪,圓滿完成各項工作時,習近平點頭贊許。習近平下艙室、進戰位,詳細了解武器彈藥技戰術性能。他勉勵官兵們堅定理想信念,建設堅強集體,把打贏本領搞過硬。
囑托深深,期許殷殷。兩年來,這支部隊牢記習主席期望重托,在重大演訓任務中磨礪成長,構設逼真戰場環境,積極開展戰法創新,加快推進軍事斗爭準備,提升體系作戰能力——
去遠航,中國潛艇兵破浪向前方!
█ 李嫻
人工智能,恐怕不再是一個新鮮詞匯。但幾乎沒有人會忘記,3年前,曾一“棋”激起千層浪。被寄予厚望的世界圍棋冠軍柯潔遭遇AlphaGo三連敗,淚灑現場。從此,一戰成名的不只是AlphaGo,還有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時代,人類將何去何從?”相比在執著與焦慮的矛盾情緒中人們所關注的宏大命題,當人工智能與一座海邊的軍營相遇時,他們看到的是更多的可能。
在北部戰區海軍某潛艇部隊聲納訓練室中,曾被習主席點贊的“最牛聲納兵”蔣金良正在專注地進行聽音訓練。在這樣安靜的環境中,似乎有一種時間停止的錯覺,但他身邊的“新戰友”——智能聲納兵,提醒著我們,變革一直在發生……
蔣金良正在進行聲納聽音訓練
(一)
聽音水平分明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為什么還會在海上識別目標的關鍵時刻“掉鏈子”?談起多年前的這段經歷,聲納業務長張友奎仍記憶猶新——
“那年,我們在聲納專業比武中包攬了團體第一和個人前3名,”他說,“當時覺得聲納聽音訓練似乎開啟了屬于我們的時代。”就在張友奎和戰友們傲視群雄之時,“一盆冷水”徹底澆醒了他們——
奪得海軍團體比武第一名后不久,張友奎隨艇參加海上實兵對抗。就在即將發起魚雷攻擊,急需判明目標的關鍵時刻,在比武中奪冠的該艇聲納第一號手卻“卡了殼”,而這次行動,隨即宣告失敗。
用“應試”的思維去應戰,最終過不了戰爭這一關。在返航的路上,張友奎甚至來不及失落,馬上和戰友們投入到聲納兵聽音能力向海上實戰能力轉化的研究中。
把聲納戰位搬到岸上去!一套貫穿了“全目標、全要素”實戰化訓練理念的“聲納目標識別訓練系統”出現在大家面前,這套由張友奎和他的團隊自主研發的訓練系統通過模擬手段把海上實戰化訓練條件搬到聲納訓練室,實現了岸港訓練與海上實戰的“無縫對接”。
模擬器耳機里傳來的聲音,混雜著海浪、海洋生物和各型船艇發出的噪音……蔣金良的耳蝸又開始疼了,摘下耳機,走到訓練室窗邊,眺望遠處的軍港,他已經在這臺模擬器上訓練了一上午。在海軍組織的最近一次聲納兵大比武中,他和另外3個一起在模擬訓練中心訓練的戰友包攬了前4名,并獲得團體總評第一。
不僅如此,在實射戰雷比武中,面對采取曲折機動、水聲欺騙戰術的“敵艦”,聲納操縱長李永偉及時發現和識別目標,指揮員下達“發射”口令,魚雷呼嘯而出,準確命中目標,最終奪得比武第一名。
盡管聲納目標識別訓練系統成績斐然,但張友奎卻有些焦慮:“他們已經把聽音辨船練到了極致,我們必須要有新的思維。”
軍人的眼光不能僅僅滯留于刀光劍影的疆場,而必須用極大的熱情關注科學發展、技術進步。對高新技術保持敏感和關注,以此找到一條戰斗力生成的科學路徑,是張友奎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做的事。
現在,這支團隊又開始了“向數據要戰斗力”的新征程,正在研究和嘗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聲納目標識別。采訪中,我們曾和蔣金良開玩笑:“你有沒有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恐慌?”蔣金良說:“我期待它的‘加持’……”
(二)
水下,大洋“黑鯊”連續突破;海面,驅護艦交叉搜索——
去年盛夏,一場實兵對抗演練在某海域展開,某艦艇編隊與某型潛艇分別組成紅藍雙方,展開激烈對抗。紅方艦艇編隊全域“捕鯊”,藍方潛艇尋機突圍,最終,紅方反潛失敗,藍方獲勝。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就在你面前,你的眼里卻沒有我——在這場演練中,讓我們頗感意外的是,藍方潛艇始終在艦艇編隊附近水下進行機動,卻絲毫沒有被發現。而藍方的制勝之道,就是張友奎和他的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形象地說,它能捕捉水下的天時地利,”模擬訓練中心主任程廣濤向我們介紹道,“潛艇的作戰效能,很大程度上受海洋環境制約。我們正在試驗的這套系統,可以實時、直觀地對某些水下環境的變化進行預報,指揮員可以根據相關信息選擇主動探測還是進行規避。”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種說法,人工智能的出現不只解放我們的身體,它更有機會讓我們發現,人之何以為人,以及如何做一個更好的人。同樣,技術創新,對于指揮員而言,意味著思維的解放。
程廣濤說:“以前,對水下某些信息的認識還停留在概念層面,或者更依賴人工分析。”如今,在這支部隊,新技術的運用,為指揮員提供了更強大的數據支持,幫助他們跳出基礎思維,將重心放在戰略判斷和戰術選擇上。不只是指揮員,未來,很多戰位都將被重新定義。比如,當人工智能技術真正運用到目標識別中時,聲納兵要做的也許會與過去大不一樣。
“雖然新技術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離真正形成戰斗力還有一定的距離,”張友奎非常冷靜地說。即便如此,我們仍期待,2.0版的潛艇兵早日到來……
(三)
比武名次不如過去,戰斗力卻節節攀升?
2018年,電工技師黃井磊在參加海軍組織的艇員級維修比武中蟬聯冠軍失敗,僅獲得第四名。談到這次“失敗”,黃井磊至今還有些遺憾,但在我們看來,第四名的“含金量”卻絲毫不比往年的冠軍差。
這是為何?說到底還是標準的變化——
“與往年相比,2018年那次比武難度的確更大,”黃井磊回憶道,“考題設置的故障情況更復雜,完全模擬實戰實裝環境,如果說原來拼的是加減乘除,現在拼的就是應用題,比的是排故思路。”更具挑戰的是,此次比武不僅要在本專業拔尖,還要選考其他專業的課目,成績計入團體總分。
標準,意為衡量事物的準則。確立什么樣的標準,就會有什么樣的效果。從操場轉向戰場、從分解轉向組合、從要素轉向體系……如今,這支部隊常以“戰場思維”檢視訓練方式和考核標準。
不花一分錢,就有人來當陪練,這是在潛艇兵當中流傳的一句俗語。海面之下,暗流涌動,潛艇一旦進入大洋,時常會遭到對手的跟蹤、偵察。與“免費陪練”大洋斗法,在近乎實戰中成長,對每名官兵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人休艇不休”——這支部隊按照“周期管艇、海上待戰”的組訓模式,艇員出海批次和任務量隨之增加,戰斗力生成周期大大縮短。對手在哪兒、什么航向、何時會來、如何偵察,一次次驚心動魄的大洋角逐,官兵們想著打仗的腦袋瓜“越來越靈”……
寂靜海底,無聲潛行。他們一往無前的航程,沒有劈波斬浪的風景,但每一道航跡,都澎湃著對祖國的深情。此刻,一首寫給潛艇兵的歌回響在耳邊——
去遠航,一個崛起的民族在我身后;
去遠航,一支英雄的艦隊破浪向前方……
(圖/劉再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