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郭妍菲 發布:2024-06-18 17:38:36
徐利民參加上山文化走進校園活動。浦江縣委宣傳部提供
徐利民是個什么樣的人?
有人說,他挺癡的。一頭扎進萬年上山的歷史研究,硬是讓自己成了半個專家;
有人說,他挺傻的。身為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卻事事沖在最前面且樂此不疲;
更多的人說,他是個好人。從基層一步步成長,他始終充滿激情、敢闖敢干。他熱愛生活,總想著把這份熱愛傳遞給身邊的人。
在這個微寒的深秋,在他因病去世一個多月之后,我們再次來到浦陽江畔。在這片他深愛的土地上,在同事含淚講述的那一段段依然歷歷在目的過往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一位基層宣傳干部的熱愛和奉獻、執著與擔當。
“人總要為什么而燃燒”
“萬年上山,世界稻源”。
這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上山遺址博物館的題詞。望著門口往來不絕的“打卡者”,館長張國萍的眼眶濕了又濕。
2000年,上山遺址被發現。出土的數粒炭化稻米及大量混雜的稻殼、稻葉,成為一萬年前稻作文化的實證。可之后這些年,當地雖在保護研究方面積累了一定成果,影響力卻遲遲無法擴大。
“最大困難是什么?”2019年,徐利民就任縣委宣傳部部長,第一次到博物館考察,就直奔問題而去。
“缺錢,更缺人。”張國萍把壓力和盤托出:縣里缺少用于研究和宣傳的專項經費,也沒有懂業務、會協調的工作主持人……
沒想到,徐利民不僅立刻協調了編制,著手商討落實經費,還四處托人,輾轉找到了“頂流”袁隆平。
袁老的這次“代言”,讓上山“出圈”了。但要推動上山遺址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對浦江一個縣來說談何容易?
2020年,徐利民向縣委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聯合上山文化遺址聯盟的4市11縣共同申遺。
為此,他幾易其稿,繪制了一張跨越15年的路線圖:2021年,申報“百年百大考古發現”;2022年,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25年,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2026年,上山文化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到2035年力爭申遺成功……
徐利民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A館講解。照片由浦江縣委宣傳部提供
上山文化發現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說,這張路線圖,徐利民比誰都記得清楚,一有機會就拿出來說,“他把推動上山文化工作作為頭等大事,一刻也等不起。”
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負責人陳壽田深有同感。今年5月,為請陳壽田到浦江分享參與良渚申遺的經歷,徐利民專程在酒店大堂從傍晚等到深夜。“第二天聽別人說起,才知道為了等我,他連晚飯都沒有吃。”陳壽田說。
這樣的“程門立雪”,很多專家遇到過。甚至很多次,因為專家行程滿,徐利民就按著他們的時間表“蹲守”,見縫插針爭取一點交談機會。
徐利民曾說,人總是要為什么而燃燒的。上山就是他為之燃燒的所在。
這兩年,被考古界泰斗嚴文明稱為“稻作農業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的上山,吸引了許多專家學者慕名來考察,還有不少代表團來學習取經。只要有時間,徐利民都親自陪、親自講,各種數據、典故信手拈來,不少第一次見面的人還以為他是個研究員。
縣委宣傳部辦公室主任方黎晨知道這背后的付出:徐利民的微信頭像是上山的照片,朋友圈里刷屏的是上山的宣傳,辦公室堆滿了考古類書籍,手機備忘錄里記著有關申遺的思考和下一步打算,他還親自動筆寫了二三十篇關于上山文化的文章。
“徐部長辦公室的燈,經常是部里最晚關的那一盞。他鐘情上山,以自己能投身上山文化工作為榮,認為這是一輩子最值得做的事。”方黎晨說,在徐利民的感染帶動下,宣傳部幾乎每個人都成了上山的代言人。
2021年,一場名為“稻·源·啟明”的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先后在浙江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展出。近200件上山文化早、中、晚期文物,是徐利民帶著人一件一件精挑細選的,連布展的位置、字號的大小他都逐一核對。
“我們要繼續努力,讓萬年上山‘出圈’,成為‘萬年中國’的標識!”特展結束后的總結會上,徐利民這樣勉勵大家。
他自己,更是為上山燃燒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徐利民赴聯系鄉鎮宣講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照片由浦江縣委宣傳部提供
8月初,徐利民感到身體不適,強撐到申遺專班會議后才住院治療,被確診為急性肝炎。在醫院,只要身體稍有好轉,他就四處尋找被家人藏起來的手機布置工作。甚至在換肝手術前夕,還用沙啞的嗓音囑托申遺專家來浦江指導,約好出院后見面。
可誰能想到,手術之后他再也沒有醒來……
“宣傳工作也要解難題、促發展”
徐利民是土生土長的浦江人。浦江的故事,他講了一輩子。
1990年,農家出生、農校畢業的徐利民,成了當地鄉鎮的農口干部。喜歡“爬格子”的他,白天下鄉、晚上寫作,因為筆頭勤、敏感性強,被調到縣委報道組,從此與宣傳工作結下不解之緣。
“利民剛來時,縣政府還沒有汽車。他蹬著一輛自行車,跑遍了整個浦江。”曾經與他搭檔的退休干部洪新年,仍記得這個年輕人端坐桌前字斟句酌的樣子,“他總是說,文字是有力量的,宣傳工作也要解難題、求實效、促發展”。
2020年2月,一起返鄉疫情導致浦江多個公共場所、村莊被封控,引發市民的恐慌和不滿,謠言、謾罵一度充斥網絡。
“媒體必須發聲!”徐利民把相關負責人召集在一起,要求用觀點鮮明的文章凝聚人心,共同戰勝疫情。這之后,抗疫時評和防疫信息推送成為浦江發布的“常規武器”。
徐利民一直相信,眾聲喧嘩中,宣傳思想工作所凝聚的能量,勝過千軍萬馬。
近年來,浦江產業轉型升級面臨挑戰,曾占據全國市場六成份額的水晶產業不斷萎縮。“浦江經濟不行了。”社會上不時出現唱衰之聲,一些基層干部有了躺平心態。
2021年初,一組“奮力趕超 干在今朝”系列述評在當地媒體連續推出,直面困難問題,直指癥結所在。
“這次‘發聲’不一般啊!”浦江政企干部、企業家、在外鄉賢紛紛轉發留言,有的還打來電話,為浦江發展出謀劃策,收集到的優質意見建議超過400條,“發展沒有旁觀者”成為人們的共識。
多數人并不知道這個“爆款”背后的故事,可那些徹夜改稿的日子,縣融媒體中心總編輯洪建堅歷歷在目:“這個系列是徐部長力主推出的,每篇稿件他都親自修改,所有的觀點、標題反復斟酌。”
仙華山是浦江有名的景區。同事們記著徐利民的一番話:干部要登上仙華山,俯瞰整個浦江發展,但根要緊緊扎在這片土地上。
去年起,浦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徐利民作為縣委領導主抓這項工作。在他看來,這不僅是為了一塊牌子,更要以此為契機提升城市文明,增進大家的幸福感。
西站社區地處城郊接合部,面積大、老小區多,衛生差、停車混亂,是當地文明創建的老大難區域。今年4月,社區因整改工作不力,被頒發象征落后的“蝸牛獎”。為此,徐利民主動提出與社區結對。
“結對后,徐部長不僅帶著大家商量整改思路,還身體力行帶頭干。”社區黨總支書記趙宗歡說,徐利民每周六都來,這個領導“眼里有活”,總能發現衛生死角。半年時間,西站社區面貌一新,10月還拿到了最快進步獎。
“徐部長身上有一股子勁,做一樣,愛一樣,成一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網信辦主任傅杰楨說,領導干部下訪的“浦江經驗”是縣里的金名片,可前幾年,有些網絡投訴渠道的響應處置效率不高。發現問題后,徐利民雷厲風行地整合了全縣8個平臺的網絡問政版塊,新推“民情暖哨”網絡平臺。
如今運行的平臺,不少修改意見是他親自測試后提出的。為方便老年人,還專門開發了方言投訴模塊。平臺上線兩年多來,共收到民情訴求2萬余條,總體處理完成率達99.8%,解決了一批民生難題。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
“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在送別徐利民的日子里,多年在外求學工作的徐子涵,努力回想著父親的樣子。
老部下樓玉璋帶著妻子來吊唁。他們說,當年工作忙,是在徐利民的一再張羅下,他們才相知相愛,“徐部長是個體恤下屬的好領導”。
虞宅鄉前明村的邱源樞老人特意從鄉下趕來。他是村里的困難戶。徐利民在虞宅鄉任黨委書記時,常去他家走訪。盡管工作數次變動,可每回路過,他都會去坐坐,最后一次聊了一個多小時,還特意留下1000元現金,“徐書記就像自家人,說得上話”。
縣文化館青年干部張江濤,因創作宣傳上山文化的歌曲和徐利民相識,最后成了跑友。在不少跑團的照片中,徐利民滿臉汗水、笑容燦爛,“他為我們規劃跑步線路,勸導年輕人勞逸結合,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對徐子涵來說,這個老爸,還有絕不妥協的“狠心”一面。幾年前,有親戚因為違法建筑找他通融,結果碰了一鼻子灰。“你爸爸啊,對自己狠,從來不舍得穿新衣服,對親戚朋友也‘狠’,我們沒人敢找他‘開后門’。”伯伯徐樹民告訴她。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袁隆平的這句話,徐利民常常掛在嘴邊,而這一段段往事,讓那個在徐子涵心里“似乎永遠只裝著工作”的爸爸生動起來,“他一直在努力做一粒好種子,也希望每個人都是一粒好種子。”
徐利民赴聯系鄉鎮宣講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照片由浦江縣委宣傳部提供
是的,每個人都成為一粒好種子,是他的美好期待。
“你認識自己的鄰居嗎?”在一次城市社區調研時,徐利民提出這個問題。他和街道、社區干部討論,探索將農村臺門里的生活、議事模式引入城市社區,打破城市居民互不往來的狀態,在城市社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
從浦陽街道開始,毗鄰而居的幾戶或幾十戶居民,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紅色臺門里”。通過“我為鄰居做件事”“幫扶微心愿”等活動,慢慢地,鄰居們見面打招呼了,互相搭把手的日子多了,心與心的距離也近了。如今,浦江17個城市社區中已涌現200多個“紅色臺門里”。
“徐部長走街串巷時,如果看到暖心的事就特別開心,覺得我們這項工作做對了。”縣精神文明指導中心主任王紅鋼說,因為“紅色臺門里”,市民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成為常態。這兩年,浦江是全省志愿服務最活躍的縣之一,已有10萬余注冊志愿者,每年有5萬余人次參與志愿服務。
文明的種子,就這樣潤物無聲地播撒著。
一萬年前,一粒種子在浦陽江畔恣意生長。
一萬年后,徐利民用自己的付出,讓更多人認識那粒穿越萬年的黑色稻米,以及它扎根的這片土地。
9月21日,徐利民去世的第二天。省運會圣火采集暨首站火炬傳遞啟動儀式,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舉行。這場神圣的儀式,何嘗不是對他最好的告慰?
他一直在做一粒種子,扎根大地,將個人的夢想融入時代。
沒有什么比一粒種子,更能感知春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