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成都市七旬老兵帶著四十五年前的戰場慰問信,走上“愛我國防”宣講賽場,進行一場特殊的“尋親”——
寄寫慰問信的親人,你們在哪里
■黃榮慶 中國國防報記者 楊明月
范良從戰場上帶回來的部分慰問信。黃榮慶攝
“成都鐵中高二七班的戎晉蓉,成都253信箱子弟校初二班的姚英,子弟校的楊莉、劉瑜,中學生張宏、羅蓉,梓潼縣城關二小四年級三班張永,成都地質大學的同學,南充地區文藝工作團的同志們,所有寫慰問信的老師同學,你們都好嗎?你們在哪里?”
5月10日,首屆四川省“愛我國防”宣講大賽決賽在四川省梓潼縣舉行。比賽現場,成都市武侯區軍休中心軍休干部范良以《寄寫慰問信的親人——你們在哪里》為題進行了6分鐘的宣講,引發熱議。
“在暗堡林立、地雷密布的前線,一封封后方親人寄來的慰問信,陪伴我們堅守在貓耳洞。”作為參戰老兵,范良回憶起45年前的經歷——
1979年,時任50軍148師機關后勤部干事的范良隨隊奔赴邊境作戰前線。一次戰斗結束,范良和負責后勤的同志為犧牲的戰友剪去身上的血衣,解下胸前的子彈帶,換上一身干凈的軍裝。
整理遺物時,范良發現,與他同年入伍,同是26歲的442團5連副連長李哲禹的遺物里,有一封被鮮血浸染的慰問信……
“每次上戰場,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慰問信,雪片般飛向陣地前沿。仗打得越艱苦的部隊,得到的慰問信越多。”范良告訴記者,由于保密等原因,當時不能和家人通信,但看到這些來自地方學校、單位的書信,官兵們仿佛看到了千千萬萬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親人,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懷。
戎馬半生青絲白。2009年,范良退休,結束了30多年的軍旅生涯。退休后的范良積極發揮余熱,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講述紅色故事當成了自己的新使命。
前不久,范良和老伴鄧美蘭回鄉,老同學趙義勇發來微信說,當年他在擔任班主任期間,全班76位同學全部主動向前線寫了慰問信,他自己就寫了6封。
“這些信不知英雄們收到沒有,有沒有留存下來?”
范良想到,自己當年也從前線帶回了一些書信。回到成都后,他在家中找出9封滿是歲月痕跡的慰問信。
“親愛的叔叔們,你們給我們做出了光輝的榜樣,我一定向你們學習,刻苦鉆研,爭取以優異的成績向你們匯報。”“我捧著心里盛開的鮮花,歡迎你們勝利歸來,歡迎你們光榮的戰績。”
……
范良精心整理慰問信。黃榮慶攝
今年4月,得知四川省要舉行首屆“愛我國防”宣講大賽,范良主動報名參賽。經歷初賽、復賽,范良終于帶著45年前的慰問信一起進入了決賽環節。比賽那段時間,范良血糖偏高身體不適,但他堅持克服,一遍遍修改宣講稿。
采訪中,范良小心翼翼地為記者打開這些來自45年前、經歷過戰火硝煙的慰問信。由于年代久遠,部分文字已經難以辨認,但透過斑駁的歲月痕跡,依然能看到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的殷殷深情。
范良告訴記者,雖然受客觀戰時原因,他們沒有辦法給寫慰問信的親人們寫回信,但大家心里都有一個想法:“用戰場的勝利給親人們回信!”
“我已年逾古稀,作為一名從戰場走上賽場的老兵,參加宣講大賽,并不是為了榮譽排名。”范良說,“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通過比賽,我想讓更多人了解當年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也希望能找到當年全國各地寄寫慰問信的親人們,告訴他們——45年了,我們想念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