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白拍偷自拍网,国语自产拍91在线网站,国产欧美va天堂在线电影,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搜索 解放軍報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丨李德青:“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北京的魂”

來源:新華社 作者:張漫子 馬曉冬 責任編輯:于雅倩
2024-07-01 16:57:01

李德青:“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北京的魂”

■新華社記者張漫子、馬曉冬

清晨,北京核心區的玉河畔,胡同里傳來抑揚頓挫的京腔。身著紅色馬甲的李德青正在與街坊鄰居拉家常。

街坊們還在遛彎、晨練的時候,身為東城區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區黨委書記的李德青,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院兒里還好吧?”“有需要您吱聲”……日均一萬步的走街串巷,構成了李德青以腳步丈量民情的日常。

2018年,48歲的李德青調到福祥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負責推進胡同修繕整治、提升平房院落人居環境等工作。

圖為北京東城玉河畔。(受訪者供圖)

福祥社區屬南鑼鼓巷片區,轄區的幾條胡同已有700多年歷史。胡同內外,整潔幽靜,處處是景。站在北京玉河邊上向雨兒胡同遠眺,綠樹成蔭、水穿街巷;拐進雨兒胡同,陽光灑在屋檐下,鋪滿整潔的小徑。

30號院是最早修繕改造的院落之一。院門打開,70多歲的老街坊董玉榮坐在小院掛果的核桃樹下歇息。青磚灰瓦、花木扶疏,古韻與新貌共生,重新回來的胡同生活,留住了她的鄉愁。

“過去可不是這樣。那時候,我對胡同就一個印象——擠。”董玉榮告訴記者,30號院原為清朝值年旗衙門配套的花房和馬廄,后來收歸國有,作為直管公房,給住房困難的職工家庭居住。1988年,董玉榮一家三口搬進30號院的一間北向小屋。

“過去,這300多平方米的院里住了14戶居民,根本不夠住,院里滿是私搭亂建。”回憶起院里房屋擠作一團的艱辛,老人陷入沉思。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的魂。“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這193個平房院落,讓1736戶居民過上胡同里的新生活,是我的職責使命。”李德青說。

為保護風貌、改善民生,2015年9月,東城區啟動福祥、蓑衣、雨兒、帽兒四條胡同的申請式騰退。2018年底,騰退基本完成,修繕整治工作啟動,“高效保質完成四條胡同修繕整治”的責任落到了李德青肩上。

修繕整治是“老大難”問題。盡管三分之二居民已搬出,但院里還殘留著擁擠的自建房,依然甩不掉“臟亂差”的標簽。

“老城風貌保護,并不是騰退搬出就可以了。”李德青說,要先拆除私搭亂建、把院落房屋騰空,待改造修繕、環境提升之后再讓居民搬回來。

時間緊、任務繁瑣,政策宣傳、矛盾化解、群眾動員、公眾參與,一個都松懈不得。只要居民有時間、愿意談,無論多晚李德青都會上門,哪怕周末,她也會從東五環的家出發,叫上設計師一起去談簽約和改造細節。

“第一戶改造的居民,從一開始不讓進門,到愿意開口,再到達成協定,歷時兩個月。居民點頭的剎那,我的心才第一次放下:二十多次上門,值了!”李德青說。

談妥只是開始。拆除自建房屋、修繕加固老屋、增設廚房衛浴、綠化美化院落,李德青的身體力行、真心真情終于換回街坊鄰居的理解和配合,加速了社區老城風貌保護的步伐。

半年后,第一戶“回遷居民”搬回雨兒胡同。新改建的房子寬敞明亮,不僅房子質量更好了,還有了獨立衛浴。站在院門口,老街坊笑逐顏開:“太知足了!胡同里終于能過上新生活。”

圖為北京東城區的雨兒胡同。(受訪者供圖)

由亂到治、從面子到里子,老胡同的生活氣息回來了,李德青和同事們長舒一口氣。

在中軸線申遺“倒計時”過程中,拆除帽兒胡同超高建筑的任務落到53歲的李德青身上。這一次騰退拆除要求必須在半年內完成。

她再次舍小家、為大家,反復登門、入戶宣講、組織居民前往獎勵安置房源現場看房、積極聯系公證處提供駐場辦理服務、為高齡老人拿藥、協調周轉房屋……不論多么小的事,只要居民提出,她都盡力滿足。

“急沒有用,坐在辦公室里全是問題,上門服務全是辦法。”李德青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街坊們心里,愿意信她聽她,是因為她永遠站在居民立場,為他們著想。在同事心中,不愛言語的她永遠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承諾。

作為一名老黨員,她通過實踐總結出一套頗有成效的“初心、連心、靜心、暖心、舒心”五心“為民工作法”,打造“老街坊·鄰里守望”黨建品牌,形成了一套社區互助式家園治理新模式。

數百次用心用情的上門服務終于有了回響。兩個月不到,帽兒胡同被征收范圍內77戶居民全部完成簽約。

圖為北京東城區的帽兒胡同。(受訪者供圖)

北京老城的保護、提升,留住了胡同和四合院的格局肌理、千年古都的歷史文脈,留住了老北京的生活、老街坊的情誼,也留住了他們的鄉愁。

2023年8月,隨著帽兒胡同45號院五號樓的順利拆除,北京中軸線平緩的天際線亮出來了。從鐘鼓樓一直延伸到永定門,7.8公里長的這條“脊梁”串聯起景山、故宮、天安門、天壇……古建、四合院棲身的胡同街巷恢復了神采,古韻回來了。

走在玉河畔,鴿哨、蟬鳴不絕于耳。“我在胡同里住過30多年,親手觸摸過這里的一磚一瓦,看著老街坊樸素的生活愿望一個個實現,老北京的記憶和文脈能傳承下去,這種感覺真好。”李德青說。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