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尚曉敏 發布:2024-02-19 06:21:57
向戰的沖鋒
——來自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戰地記者隊群體的觀察報告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彭冰潔
戰地記者列隊行進(資料照片)。黃振宇攝
追風逐日,踏浪蹈海。泰國灣附近,戰地記者李鵬穿梭在艦艇、地面和直升機之間,將手中鏡頭對準中泰“藍色突擊-2023”海軍聯合訓練場上的官兵。
征戰高原,橫穿戈壁。天山南北,戰地記者李蕾踏訪多個人跡罕至的邊防連隊,透過阿拉馬力、塔合曼等一個個地名,將新時代戍邊軍人的家國情懷訴諸筆端。
晝夜兼程,直抵震中。積石山6.2級地震發生后,戰地記者楊明月第一時間趕赴災區一線,記錄下人民子弟兵堅決聽從統帥號令、全力抗震救災的一幕幕感人瞬間。
……
這是一群永遠在路上的人:他們用“始終在戰位”的姿態和“永遠在路上”的狀態,上高原、穿戈壁、越大漠、過雪山,走向萬里邊關、走近金戈鐵馬、走在營盤沙場。
這是一群加速奔跑的人:他們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追尋強軍興軍的腳步越來越急,奔向戰場的步伐越來越快,深入全軍部隊,踏遍數萬公里邊海防線。
3年前,迎著改革強軍的時代浪潮,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正式成立戰地記者隊,下沉備戰打仗一線。從此,一支強軍思想宣傳隊、重大任務戰斗隊、輿論斗爭專業隊、作風形象代表隊登臺亮相。
戰地記者——一個光榮的稱號,一支全新的力量。3年來,從冰川雪原到戈壁沙漠,從深山密林到遠海大洋,這支年輕的隊伍努力踐行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從搶險救災到應急處突,從維和護航到聯演聯訓,深度嵌入部隊、加速奔向戰場、融入聯合作戰體系,見證著強軍興軍的嶄新征程,吹響了向戰而行的沖鋒號角。
(一)
子夜,23時59分。
接到“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突發6.2級地震”的消息,駐新疆戰地記者李蕾從床上一躍而起,整理行裝,第一時間奔赴震中。
比他更快進入震中的,是戰地記者李子怡。地震發生后,她15分鐘內嵌入戰區聯指,隨空軍運-20直抵震中……
看到他們的身影第一時間出現在抗震現場,任務官兵由衷感嘆:你們的速度真快!
“積石山速度”,折射出戰地記者隊的打仗狀態。從下沉之初,隨時準備上戰場的緊迫感就縈繞在每名戰地記者心頭。
時隔近3年,楊明月仍然難忘成為戰地記者后的第一次出差——四月的西藏,寒風呼嘯,飛雪漫天。她和隊友下沉西部戰區,剛放下行囊,就從天府之國飛到海拔4334米的邦達機場,然后一路翻山越嶺、爬冰臥雪,連續采訪21天,行程近萬公里,完成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采訪任務。
回到隊里,楊明月才發現,此時,距離她到戰地記者隊報到已滿一個月。
“剛剛‘滿月’就已奔波萬里?!彼囊痪湓?,道出所有戰地記者心聲——“軍隊是要打仗的,戰地記者是要戰斗的,必須要有戰的速度!”
“一報到就投入采訪,一起步就加速前行。”翻閱各戰地記者隊工作安排可以看到,剛剛下沉一周,所有戰地記者就已分赴基層部隊采訪——
下沉東部戰區不到7天,隊員們集體趕赴戰區空軍部隊采訪;到南部戰區報到第5天,隊員們立即嵌入陸航旅等多支部隊采訪拍攝;一到西部戰區,隊員們就跟隨汽車兵沿川藏線、青藏線一路西行;到北部戰區剛安頓好,隊員們就遠赴三角山邊防連,與官兵同吃同住,感悟忠誠奉獻精神;進駐中部戰區不到4天,所有隊員便深入部隊駐訓場,圍繞“新時代官兵關系”展開采訪調研……
“使命責任要求我們,一起步就必須拿出沖鋒姿態、打仗狀態。”幾位隊長對此認識更深:戰爭年代,戰地記者打起背包就出發,哪里有炮火就沖向哪里。今天,我們更須“戰”字在前,向戰沖鋒。
心里時時想著打仗,就會有枕戈待旦的狀態。河南特大暴雨,戰地記者連夜攜裝出發,次日清晨擠上最早一班高鐵,成為最早趕赴受災現場的中央媒體記者。華北東北抗洪,接到命令不到5分鐘,多支戰地記者隊就已整裝完畢,向多個抗洪戰場進發;云南鎮雄發生山體滑坡,3名戰地記者一路乘飛機、坐汽車,當天趕到救援現場……
腦里時刻裝著敵情,就能有聞令而動的作風。前出某海島執行任務,上午接到命令,戰地記者下午就已登上軍艦奔赴遠海大洋;遠赴國外執行救災物資運送任務,接到命令不到兩個小時,戰地記者就隨“鯤鵬”出征……
胸懷打仗,向戰而行。那年,劉丹、劉敏等6名戰地記者輾轉9個城市10多支部隊,實地踏訪空軍“起飛之地”舊址,挖掘黨史軍史故事,探尋人民空軍勝戰密碼,精心打造系列融媒體產品。
這些年輕隊員在部隊一蹲就是兩個多月。他們深入多個基層中隊,連續采訪百余名官兵,每一處細節都反復核實。掌握一手材料后,又專門奔波兩個城市近千公里,輾轉尋找戰斗英雄及他們的后代了解情況,最終拿出準確權威的新聞作品。
兩個多月的調研式采訪結束,變化悄然發生:6名年輕隊員不僅都能獨立撰寫中短篇幅文字稿件,而且基本掌握無人機操作、微視頻剪輯制作、融媒體產品編輯策劃等技能。
3年來,在一次次快節奏出差、高頻率轉場中,在一次次緊急出征、加速前行中,這支宣傳強軍思想、記錄強軍實踐的隊伍越建越強、越走越快。
執行某抗震救災任務,戰地記者楊明月在運-20上緊急采訪,一路寫稿拍攝,運輸機著陸剛剛5分鐘,她就發出第一篇抗震救災報道。
抗洪搶險救災,戰地記者錢曉虎奔赴門頭溝空投救援一線,趕路途中寫稿、抵達后開始拍攝,3個小時后,采制的融媒體產品傳遍網絡……
“距離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還有3年,我們必須加快腳步,拿出更好的作品,講述更動人的強軍故事?!睉鸬赜浾哧惖浜晟钣懈杏|地說。從“二十大精神進軍營”“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等專欄報道,到“習主席來過我們連”“習主席給我們回過信”等主題報道,再到“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戰地記者講故事”等系列報道……戰地記者們第一時間深入基層采訪調研,用一批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讓黨的主張成為新時代最強音,鼓舞官兵在黨的旗幟下闊步前進。
(二)
遠東大地,鐵流滾滾。
坦克、裝甲車、步戰車縱橫馳騁……雖然已經時隔近2年,戰地記者劉丹仍常常想起謝爾蓋耶夫斯基訓練場上震撼人心的炮火硝煙。
在“東方-2022”演習期間,她和7名戰地記者嵌入部隊,隨參演官兵走下運-20、登上步戰車,走進導演部、聯合戰役指揮部、陸上戰術群、前沿指揮所,用筆和鏡頭記錄下我軍參演官兵進行戰役籌劃、全要素實兵實彈合練的一幕幕壯闊場景。
“我們的戰士沖鋒在一線,但同樣沖鋒在一線的還有戰地記者!”中方聯合戰役指揮部領導這樣評價。
因戰而生,向戰而行,是人民軍隊的天然屬性,也是戰地記者的使命擔當。從原來的“記者站”到如今的“記者隊”,建設模式之變使戰地記者戰斗編組更加靈活機動,直面戰場的特性更加鮮明,向戰務戰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隆冬,走進戰地記者某隊隊長辦公室,只見這位隊長正將最新一次參演行動標注到墻上一幅戰區地圖上。仔細觀看,上面布滿密密麻麻的標注,勾勒出一連串風雨兼程、向戰而行的足跡:參與東部戰區位臺島周邊實戰化聯合演訓、環臺島戰備警巡、“聯合利劍”演習……每一處記號都是一次戰斗,銘記著一名名戰地記者的向戰沖鋒。
“戰地記者行動慢一點、腳步緩一些,輿論陣地就可能失守一大截。”想起那一次次行動,這位隊長感慨地說。
戰場在硝煙彌漫的前沿陣地,更在刀劍無形的隱形戰場。2022年8月4日,東部戰區組織兵力在臺島周邊??沼蜷_展規模空前的實戰化聯合演訓,戰地記者第一時間奔赴前線。次日,一張我海軍戰士手持望遠鏡觀察臺艦和臺海岸線的圖片,在網上引發國內外廣泛關注……
當時,輿論場波詭云譎。一位領導評價:“這次任務中,戰地記者發揮了輿論戰場上的‘刀尖子’作用?!?/p>
強軍興軍加速推進,重大任務接連不斷,風雨欲來的緊張感緊迫感催促著所有隊員快速成長、擔當重任。
對戰地記者李波而言,這意味著始終保持“全時待戰、隨時能戰”的備戰狀態——
2021年8月,李波隨第20批赴黎巴嫩維和部隊跨越重洋執行任務,和官兵同吃同住、一起戰斗20多天,在槍聲中入眠、在炮聲中驚醒成為日常狀態。
2023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李波和7名記者通宵趕路,成為最早抵達震中的中央媒體記者。他們冒著落石、余震危險,不顧疲倦、連續作業,將一線搶險救援消息以最快速度發出,采制的系列融媒體產品反映部隊官兵舍生忘死、連續奮戰,傳播廣泛、反響強烈。
對戰地記者王晶宇來說,這意味著“在戰場上沖鋒、在炮火中穿行”——
從駐訓場到演兵場,從國內到國外,3年來,王晶宇下沉部隊超過400天,行程達數十萬公里。2021年9月,“和平使命-2021”聯演在俄羅斯奧倫堡舉行,她和4名戰地記者全程嵌入參演部隊。東古茲靶場上晝間風沙烈日、夜間露冷霜寒,環境十分惡劣。為了拍攝到最震撼的畫面,采訪到最鮮活的素材,記者每天天不亮就隨官兵進入陣地,在硝煙彌漫的演訓場上一待就是一整天,披星戴月返回營地后,連夜整理素材、制作產品。
演習結束,王晶宇代表戰地記者被聯合導演部授予1枚優秀勛章,這是我軍參加聯合軍演史上首次有記者獲此殊榮。外軍評價:“他們一點也不亞于戰士,有資格走上戰場。”
(三)
“航行萬里,逐夢深藍!”
2023年9月19日,戰地記者謝菲輕輕敲下最后一行文字,遠眺窗外,剛剛執行“和諧使命-2023”任務凱旋的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正靜靜停泊在舟山母港。
出東海、跨赤道、訪南太……去年,剛加入戰地記者隊伍的她,就隨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揚帆遠航,足跡遍布基里巴斯、湯加、瓦努阿圖、所羅門群島、東帝汶5國,歷時79天航程1.2萬余海里。
“力量精干,報道全面。”“和平方舟”號醫院船船長如此評價戰地記者們。過去,這樣的重大任務需要各專業分別派人參加;如今,謝菲和4名戰地記者組成的小分隊,就能承擔整個任務的宣傳報道工作,圓滿完成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多類型共百余件新聞產品生產。
時而手持攝像機拍攝,時而面對面采訪記錄,時而操縱無人機取景……在一場實兵實彈演練現場,戰地記者朱柏妍邊拍攝邊剪輯,邊采訪邊寫稿,演練結束不久,她就把融媒體稿件發到“軍媒智云”系統。經過統一調度分類,這些稿件陸續在報紙、電視、廣播和網絡等媒體平臺刊播。
“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痹诮y帥的深情勉勵下,站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浪尖,一批批戰地記者腳步匆匆,奔赴天南海北的邊關哨所,用真心真情講述基層官兵守家衛國的動人故事——
3年來,95后年輕記者劉寶瑞的足跡深入戰區許多基層部隊,每年頂風冒雪深入邊關。在長白山天池哨所,他在-43℃極寒條件下和官兵一起巡邏,系著“英雄繩”爬過“絕望坡”,采寫的現場見聞發布后,不少網友感動留言;在保興山哨所,大雪封山,他制作的融媒體新聞產品《懸崖邊上的生日燭光》和微電影《兵雪奇緣》,社會反響良好……
一名年輕記者的加速奔跑,是一支隊伍茁壯成長的縮影。3年來,戰地記者隊步履不停,每年人均出差180余天,每年為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各平臺供稿萬余篇,不少人成長為各專業領域的中堅力量。
足跡深深,戰地記者緊追改革強軍的鏗鏘步伐——
2022年1月,人民軍隊派遣空軍運-20運輸機、海軍艦艇,執行赴湯加運送救災物資任務。戰地記者隨“鯤鵬”一起飛越5個時區,飛越近半個赤道的距離,創造了新時代我軍戰地記者跟隨部隊出征最遠紀錄。
2022年5月,剛剛在高原連續執行3個月任務的戰地記者向黎鳴,隨海軍第41批護航編隊遠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歷時182天,行程9萬海里,圓滿完成報道任務。
2023年9月,在中泰“藍色突擊-2023”海軍聯合訓練中,4名戰地記者轉戰多地進行全程跟蹤報道,克服任務繁重等因素影響,短短36個小時從零開始完成籌備工作,配合“中國軍號”完成首次海外直播任務。
星光璀璨,戰地記者發掘強軍興軍的典型事跡——
2017年6月,我國首艘萬噸級驅逐艦南昌艦接艦部隊正式組建,戰地記者錢曉虎6年跟蹤報道,多次登艦采訪,采寫多篇系列稿件,深情講述英雄部隊成長的背后故事。前不久,南昌艦被作為“時代楷模”集中宣傳,引發熱烈反響。
2023年8月,吉林省舒蘭市人武部政委周昆訓在救災途中壯烈犧牲,兩名戰地記者深受感動,撰寫的事跡材料引起各級關注。隨后,他們輾轉數千公里,從吉林舒蘭到河南確山,尋訪20余人,采寫的《“吾將吾身獻吾黨”》《山河記得你,我們記得你》等報道感動無數讀者。
2023年11月,第十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結束,戰地記者深入現場、追根溯源,采寫出《誰是孟廣泰》一文,在全網掀起了為志愿軍烈士尋親的熱潮……
回首3年,藍色大海上的條條白練、蒼茫大地上的鋼鐵洪流、萬里長空上的道道航跡,見證了一批批戰地記者的加速成長,也見證了人民軍隊新質戰斗力的加速生成。他們將繼續接力奔走、向戰而行,與全軍新聞宣傳戰線的戰友們一起,努力當好強軍偉業的抒寫者、強軍實踐的記錄者、強軍征途的鼓勁者,為見證時代變革、記錄強軍偉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