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華北地下水“大漏斗”修復進行時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齊雷杰、趙鴻宇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今年主題是“珍惜地下水,珍視隱藏的資源”。
在我國華北地區,尤其是河北省,長期依靠超采地下水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驚人的地下水“大漏斗”問題引發關注。
如何治理“大漏斗”?人們一直在努力探索。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研究水安全問題,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新思路,此后,國家在河北先期開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試點。
8年來,河北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治水新思路,綜合治理地下水超采。世界水日到來之際,記者實地走訪,了解河北地下水“大漏斗”修復的過程。
“水龍頭”擰緊了
春分麥起身,肥水要緊跟。
“我剛給麥田澆了返青水,麥收前最多再澆一水就夠了。”站在麥田里,河北辛集市馬蘭村村民劉志軍說。他家7畝小麥種的都是節水品種“馬蘭1號”,相比普通小麥開春后要澆四五水、澆一水每畝耗水40多立方米,節水小麥只澆一兩水就能高產。
“馬蘭1號”是馬蘭農場培育的節水高產品種。農場技術場長張沖說,多年來,農場近20個節水小麥品種推廣遍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覆蓋面積3500多萬畝,節水超125億立方米。
2021年5月12日,農民在河北辛集市馬蘭農場節水小麥田里勞作。(李秋華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節水,擰緊水龍頭的事,是個等不得、拖不了的當務之急。
華北平原是我國小麥主產區,曾盛行“肥大水勤”的種植模式。其中,河北75%的地下水用于農業灌溉。長期超采,河北形成近7萬平方公里地下水漏斗區,引發濕地萎縮、地面沉降等問題。
邢臺寧晉縣米家莊二村村民高現軍,曾經為澆地費時費力費水而撓頭。大水漫灌,每畝地澆一次要用水四五十立方米,不少水白白浪費。
2016年,寧晉縣建設5萬畝高效農田示范區,高現軍的農田安裝了噴灌設備,并推廣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現在種植小麥、玉米用水量不到原來一半。
河北寧晉縣高效農田示范區內的麥田進行節水澆灌(無人機照片)。(朱麗娜攝)
為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河北打出“節、引、調、補、蓄、管”組合拳。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計關停取水井13萬多眼,并推行季節性休耕、旱作雨養、節水灌溉,推廣抗旱節水品種,壓減農業用水量。
擰緊“水龍頭”,既可減少浪費,還能創造效益。
近年來,河北一批工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等,實現一水多用、循環利用。邯鄲富億達紡織有限公司投資1300萬元引進水循環系統,企業每天新增用水不到1立方米,而此前每天新增200多立方米,一年可節支約30萬元。
3月19日,工人在德龍鋼鐵公司水處理中心巡查。這里的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經處理后可循環使用,實現污廢水“零排放”。(陳雷攝)
抽水井“下崗”了
“過去我們吃井水,水質太硬了,水存在缸里容易發渾。煮水沒幾天,水壺上就有厚厚一層水垢,家里熱水器用幾年就堵了。”對于吃水,河北曲周縣白寨鎮王莊村村民王慶國有著“苦澀”回憶。
2020年,王莊村村民們告別苦咸水,喝上了丹江口水庫調來的甘甜長江水。
河北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也是農村飲水氟超標問題嚴重的省份。邯鄲、邢臺、衡水、滄州等一些地方,苦咸水、高氟水曾是不少百姓的心病。一些村民落下一嘴黃牙,出門都不敢張大嘴笑。不光水難喝,地下水也越采越少,井越打越深。
2014年底,南水北調中線通水,河北、天津、北京等受水區迎來源源不斷的長江水。許多地區,南水成為主力水源,地下水應急備用,一大批抽水井“下崗”,地下水源進入“休養生息”狀態。
“食品企業對水質要求高。以前,我們靠自備井供水生產,但水質不穩定,要投入大量費用進行水質檢驗和提升。”河北嫣然食品有限公司經理王利剛說,現在使用長江水生產,水壓穩定、水質提升,光濾芯更換一項,每年為公司節省近20萬元。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南水北調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利用通南水契機,河北統籌城鎮與農村、飲水工程與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大力實施受水區農村居民生活水源置換工程,棗強、清河、孟村、館陶等數十個縣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全省受益人口達3550多萬,到今年底,河北南水北調受水區2872萬農村人口將吃上長江水。
“沉睡的河”“醒”了
“幾十年了,村邊的永定河干得見了底兒,河床變荒地,風吹沙塵起。這幾年實施生態補水,你看現在治理得多好!”望著波光粼粼的水面,河北固安縣新興產業園區東北村村民王剛說。
這是流經河北固安縣的永定河(2021年9月17日攝)。(宋明樂攝)
流經蒙、晉、冀、京、津的永定河部分河段曾多年干涸斷流,成為“沉睡的河”。復蘇永定河,從生態補水開始。
近日,山西冊田水庫開閘,永定河春季補水全面啟動。865公里長的河道,今年將全線通水100天,補水量達7.92億立方米。恢復“流動”的永定河,成為京津冀綠色生態廊道和地下水補水通道。
這是3月19日拍攝的位于河北邢臺經濟開發區的狗頭泉。2021年當地多個泉眼恢復噴涌(無人機照片)。(陳雷攝)
“華北明珠”,也因生態補水煥發迷人風采。
春日的白洋淀,水面寬闊,碧波蕩漾,水鳥翔集。但在20世紀,白洋淀曾多次“干淀”,淀區能跑馬車、開拖拉機。
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雄安新區考察中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
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吳海梅說,近年來,河北統籌黃河水、長江水和水庫水向白洋淀實施生態補水,淀區面積由170多平方公里恢復至275平方公里左右,水位穩定在7米左右,“華北之腎”功能恢復。淀區向下游泄水10億多立方米,增強了水系生態功能。
開展河渠、湖泊生態補水,是彌補地下水“虧空”直接有效途徑。
利用長江水和本地水庫補水,斷流多年的滹沱河石家莊段,恢復滔滔百里的美景。沿河兩側10公里范圍內地下水位顯著回升,最大升幅超1.9米。
這是3月18日拍攝的滹沱河石家莊市區段景色(無人機照片)。(梁子棟攝)
河北省水利廳數據顯示,近年來,河北向70多條河道補水140多億立方米。滏陽河、拒馬河、大清河等河流,重現水清岸綠美景,沿線地下水得到回補。
多地還推動河湖、溝渠、坑塘互聯互通,打造水資源調蓄體系。去年雨季,衡水市引蓄洪瀝水2.4億多立方米,約2800個坑塘“溝滿壕平”,區域地下水有效回補。
實現人水和諧,是綠色發展的不懈追求。截至2021年底,河北累計壓減地下水超采量52.3億立方米。今年底,河北將提前完成到2035年壓減59.7億立方米的治理任務。(參與采寫:張濤、郭雅茹)
(新華社石家莊3月22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