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李延年平凡的一天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特約記者 馮強
一場秋雨,帶走綠城南寧最后一絲暖意。南寧的雨,更像是雨絲織成的霧。街道空曠,行人、樓房、樹木都只剩下模糊的輪廓。
雨霧中,記者踩過濕濕的小徑,來到一棟簡樸的二層小樓前。淡黃色的樓體,依舊保持著上世紀80年代的建筑風格。走進客廳,電視柜一角擺放的合影照上,一家人笑意盈盈。
這,是英雄李延年的家。
《能文能武李延年》劇照。
隨著電視劇《功勛》第一單元《能文能武李延年》熱播,李延年這個名字引發全民熱議。許多年輕網友都不知道,熒屏上的英雄李延年仍然健在。當人們在茶余飯后熱議李延年時,老英雄的家一如既往地安靜。
緩緩穿上軍綠色衣服,輕輕撫平衣角皺褶。對著鏡子整理著裝,是李延年每天清晨都要重復的動作。
淅淅瀝瀝的雨聲中,這位93歲高齡的英雄扣上領子上的風紀扣,挺了挺背,慢慢走出臥室。
這一天,是2021年11月2日。記者來到廣西軍區南寧第三離職干部休養所,走進英雄李延年平凡的一天。
“戰爭,遠比電視上演的殘酷”
李延年近照。譚洪業攝
早上7時,李延年像往常一樣準時起床。
碼放齊整的被褥、幾件軍綠色的衣服、干凈的鞋子……屋子里每一個細節,都在無聲地告訴每一個到訪者,這里的主人是老兵。
多少年來,李延年屋子的陳設幾乎沒有什么改變。
唯一有顯著變化的,是他身后墻壁上,掛著他被授予“共和國勛章”時的照片——
2019年9月2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李延年從習主席手中接過“共和國勛章”。頒獎詞這樣寫道:“李延年,志愿軍一級英雄、特等功臣,歷經戰火洗禮,舍生忘死,英勇殺敵,為建立保衛新中國作出巨大貢獻。”
這是英雄李延年的高光時刻,也是共和國對一位戰斗英雄最高的褒獎。
與閃耀的榮耀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李延年簡樸的生活。
一碗白粥,一碟小菜,兩個包子。飯桌旁,李延年不緊不慢地吃著早餐。他放下筷子,從桌上拈起掉落的小菜,放入口中,然后把桌子擦拭干凈。
看到這一幕,女兒李忠霞告訴記者:“幾十年來,他一直這么節儉。”
節儉?或許說是珍惜更加貼切。李延年拈起那根掉落的小菜,對他而言或許只是一個老兵的習慣。
前不久,電影《長津湖》播出,一組畫面讓無數觀眾落淚——
冰天雪地里,滿身霜雪的戰士拿出懷里焐熱的土豆。那又黑又小的凍土豆,是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口糧。
當年,李延年就身在朝鮮戰場,那凍土豆也曾是他的早餐。
如果問李延年,英雄和普通人有什么區別?答案,或許是更懂得珍惜。
今天,距離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已經過去了71年。人們只有在熒屏中,才能看到戰爭的樣子。
今年9月26日,重大現實題材作品《功勛》上映,首播單元《能文能武李延年》將鏡頭對準了志愿軍一級英雄、特等功臣李延年,吸引人們將目光投向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踩雷后中彈犧牲的排雷戰士李源,在坦克大戰中犧牲的羅厚財,舍身炸掉敵軍彈藥庫的炮兵張紹杰……
劇中,每一名志愿軍戰士的犧牲,都讓觀眾難抑淚水。
守在電視機旁看著《能文能武李延年》,李延年對兒子李忠南說了一句話:“戰爭,遠比電視上演的殘酷。”
“我們去時滿山綠樹,走時,山坡已被炮彈炸成一片焦土。”李延年永遠不會忘記,當時為了占領346.6高地,全連上陣地203人,結束戰斗時只剩40余人……
觀眾,看的是劇。李延年,看的是自己的人生。
當人們被《能文能武李延年》中的劇情感動時,這位劇中的主人公默默走到墻邊,看著墻上的地圖,久久佇立。
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邊境作戰……經歷過大小戰斗20多次,李延年心中裝著那些昔日并肩作戰、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一個都不曾遺忘。
“我就是堅信黨的領導定能打勝仗”
“高壓110,低壓70,比年輕人血壓還好。”上午9時許,干休所護師張瑩過來巡診,給李延年量血壓,老人很配合地伸出胳膊。
測完血壓后,李延年坐到那把不知有多少年頭的舊藤椅上。戴上老花眼鏡,他拿著放大鏡開始一字一句看報。
“平日里,最不能打擾父親的時候,就是他學習的時候。”兒子李忠南告訴記者,“勸不住!老爺子今年93歲了,還想著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黨史知識競賽。”
在李延年的書柜上,有兩本整整齊齊的剪貼本。在他的學習筆記上,一筆一畫寫滿對黨和人民的忠誠:“我參軍打了27年仗,‘吃不飽穿不暖’‘小米加步槍’,但是打勝了,我就是堅信黨的領導定能打勝仗……”
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李延年越發深刻地認識到“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這個道理。
“尊重和信任也是戰斗力!在那種隨時都可能在炮火中犧牲的情況下,支撐年輕戰士們堅持不懈繼續戰斗的,除了堅定的信仰外,就是來自身邊干部的充分信任和及時鼓勵。”
戰場上,他以身作則,每每以接地氣的樸實語言,將大道理詮釋得通俗易懂。他把指導員的工作職責發揮到極致,也把每個戰士的戰斗力激發到極致。
正如志愿軍總部對他的評價:李延年同志,在強攻346.6高地的戰斗中,在戰斗激烈和傷亡大的情況下,先后共整頓五次組織,并隨時提出有力的鼓動口號,在勝利的情況下勇敢前進、緊張情況下壓住陣腳,自始至終保持了部隊有組織地進行戰斗……對戰斗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一天時間里,看新聞和學習是他用時最多的事兒。看到電視劇里他給大家講出那些話,我特別親切。” 在李延年家里,訂有《參考消息》等近10種報紙,李忠霞告訴記者,“學習,是父親保持了幾十年的習慣。”
“軍人的本職工作是打仗。上了戰場,炮彈才不會管你是軍事干部還是政治干部。”聊起“能文能武”,李延年似乎并不覺得這有何特殊。在他看來,這是一名指揮員最基本的素質。
在《能文能武李延年》里,女兒李忠霞認識了父親另外一面——
站在戰場最前沿,李延年面對敵人對346.6高地開闊通道的炮火封鎖,通過觀察炮擊間歇時間,成功帶領部隊通過了炮火封鎖帶;通過建構兩層高低不同的防線迷惑敵人,利用敵人炮火沒有覆蓋的反斜面避免轟炸減員;通過觀察美軍的動向確定其彈藥庫位置并派人將其炸毀,和戰友一起發起沖鋒,與敵軍展開白刃戰……
“他渾身鮮血發起沖鋒的樣子,簡直帥呆了。”看到電視里的李延年,護師張瑩很難把眼前這個和藹的老人和那個英勇的身影聯系起來。
不只是張瑩,離休后,李延年身邊很多人都“忽略”了他身上的英雄本色。
“他不喜歡談戰場上的事情,從來不向人提起自己的功與名。聊天的時候一談到這一塊,他就會把話岔開。”離休干部王秉山和李延年當了30多年的鄰居,很少聽李延年提及過當年的事,他的事跡還是從部隊的宣傳資料和書本上看到的。
《功勛》播出后,“能文能武”和“英雄”似乎成了李延年的人生“標簽”,他卻從不主動提及此事。
“榮譽屬于所有犧牲的戰友,我聽黨的就好了。”李延年語氣緩慢而堅定。
“我們必須打勝仗,是為了下一代不打仗”
臨近中午,廚房里蒸汽氤氳。與許多離退休老人喜歡打牌、旅游和跳廣場舞不同,李延年更喜歡讀報、洗衣和做飯。
煲雞湯、煮餃子……去年老伴離世之前,都是李延年在照顧她。洗衣這件事,即使在炮火連天的日子里,他也從來都是自己動手。李延年說:“自從當了干部,洗衣這件事,我就沒讓人干過一次,衣服臟了都是自己洗。”
正如《能文能武李延年》中一樣,當年為了守住陣地,李延年一個一個掩體、一條一條坑道地檢查,以迎接天亮后美軍傾瀉鋼鐵的暴風驟雨。
親力親為,無論是在昔日戰場上還是現在,李延年把這一點貫徹了一輩子。
80歲以前,他都是堅持騎自行車出門辦事、給學校作報告,還經常帶著老伴、拉著推車到附近市場轉一轉,熱心地為鄰里捎這帶那。
每次回來,李延年都會謝絕別人的幫助,自己把推車推上家門口那個三四百米的坡。這一點,讓護師張瑩印象深刻。
生活中,李延年十分低調,就像他每天生活一樣,深居簡出。獲得“共和國勛章”后,很多單位和組織邀請他參加活動,都被拒絕了。唯獨各個中小學邀請他去做紅色教育講座,他幾乎有求必應。那是他為數不多的公開露面。
“我們要讓孩子們了解過去的歷史。幾十年來,我們從吃不飽、穿不暖,到現在吃不完、穿不完,這些都是犧牲流血的同志用生命換來的,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在李延年家中,有一幅南寧市紅星小學學生送給他的手工畫。畫上,兩名操場上的小學生正向鮮紅的國旗敬禮。每當有客人來家里時,他都會把這幅畫拿出來給大家看。
“下一代了解中國的過去,才能當好革命的接班人。青年們要好好學習,把新中國的偉大事業繼承下去。”讓李延年欣慰的是,他們那一代人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后人知道。
“我們必須打勝仗,是為了下一代不打仗。下一代,讓那些烈士的生命有了新的重量。”
午休后,李延年會走上二樓。
這里,栽種著三角梅、蘭花、仙人掌等花草,李延年幾乎每天都要來看看,給它們澆澆水。在他看來,這些能在寒風中綻放的三角梅、能耐得住干旱的仙人掌,都是花草中的強者,像極了那些從革命戰爭年代走過來的人,有種壓不垮的氣勢。
21時許,夜幕降臨,李延年準時上床休息。
伴隨著窗外淅淅瀝瀝的小雨,李延年酣然入夢。
窗外遠處,城市的燈火,一片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