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老兵,你會想到什么?
堅忍、勇毅、果敢、敬業、踏實……沒錯,很多老兵身上,都有這些可貴的品質。他們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在本職崗位上默默堅守、辛勤耕耘、無私奉獻、勇于創新,為部隊建設發展貢獻了青春和智慧。他們的故事,需要更多人傾聽;他們的樣子,需要更多人看見。
即日起,本版開設“老兵的樣子”專欄,將目光聚焦奮斗在練兵備戰一線的中高級軍士,以主題詞索引的方式,展現他們的品質和風采,為廣大官兵尤其是年輕戰友樹立學習榜樣、行動標桿,凝聚起奮斗強軍的磅礴力量。敬請關注和賜稿。
東部戰區陸軍某旅一級軍士長王延龍——
“他的闖勁一如當年”
■葛斌 許展鵬
主題詞:闖勁
闖勁是什么?是破解矛盾問題,“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毅;是探索未知領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魄力;是面對風險和挑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膽氣……一個“闖”字,飽含多少艱辛和豪邁!
天色還未大亮,當一個矯健的身影出現在營區開始跑步時,等候多時的筆者松了一口氣:終于逮到他了!
他是誰?東部戰區陸軍某旅一級軍士長王延龍,該旅潛水專業的帶頭人、首席教練員。
說是“逮”,一點兒也不夸張。筆者早就聽說王延龍的名氣,一直對他很好奇,多次溝通采訪事宜,卻總是被拒絕——“我在外接裝,沒時間”“我要參加培訓,沒時間”“正在組織潛水訓練,沒時間”……
筆者粗算了一下:連續17天,45歲的王延龍沒有正兒八經休息過。后來,還是聽一級軍士長陳孝生說,“只要在營區,王延龍每天早上雷打不動地繞著營區長跑”,筆者才終于等到了他。
“他的闖勁一如當年!”陳孝生和王延龍是同年兵。在陳孝生眼中,王延龍入伍27年,一直是個“拼命三郎”,執行任務總是沖在最前面。
這一點,一級上士趙凱深有體會。去年,他和王延龍參與某裝備極限性能測試。當時,測試水域突起大風,準備工作被迫暫停。不少戰士打起了“退堂鼓”,帶隊領導也心生遲疑:“誰能下水?”
“我來!”一個洪亮的聲音從隊列中傳來。年紀最大、兵齡最長、資歷最深的王延龍第一個出列。趙凱至今清晰記得,王延龍的那一聲“我來”,令人聞之震撼。
不過,震撼過后卻是深深的擔心:“一旦遇到險情需要處置,王班長身體不一定吃得消。”趙凱從事潛水專業多年,他深知,水文條件越復雜,越消耗體力。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趙凱所想。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危險悄然而至。手握引導繩的王延龍,被突然襲來的暗流沖得失去了平衡。
“整個人就像隨風飄搖的樹葉一樣。”回想當時的情景,王延龍一陣后怕。但當時,他來不及多想,憑借多年經驗,冷靜地恢復了對自身的控制,使測試得以按計劃繼續進行。
上岸后,王延龍累得癱坐在地。不過,看到自己帶回的測試數據,他覺得此次潛水“不虛此行”。
在大家看來,以王延龍的資歷和經驗,他完全可以“退居二線”當指揮、把方向了,為啥還經常帶頭沖鋒?
對這個問題,某連干部郭澤楠很有發言權。新軍事訓練大綱施行后,不少潛水員感到不適應。一次,郭澤楠和幾名戰友按大綱要求進行水下偵察課目訓練,剛一下水就遇到了難題——水下能見度太低,有人建議擇期再練。
“泳池里水質好,但練不出打仗本領!”王延龍說完,一頭扎進水里。
那段時間,王延龍與那片水域較上了勁。從優化訓練器材到改進訓練模式,他帶著幾名骨干,進行了上百次試驗。時值冬天,頻繁出水入水,讓王延龍患上了重感冒。他吃下幾片藥,睡了一覺,便匆匆返回訓練場。
經歷這一切,郭澤楠對王延龍佩服不已。在他印象里,王延龍就像一名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新兵,闖勁十足。
王延龍近照。陳劍峰 攝
42歲,打破個人潛深紀錄;43歲、44歲,連續2年參加上級潛水集訓,學習新技能;如今,王延龍還在挑戰個人潛遠紀錄……他說:“好像年紀越大,越想闖關了。”該旅領導感嘆:王延龍的這股勁頭,很多年輕官兵身上都沒有。
人們常說“人過三十不學藝”,王延龍掛在嘴邊的卻是“活到老學到老”。
此前,該旅配發某新型潛水裝備,從結構原理到操作使用,一切都變了。“那么多年積累的經驗,反而無形中束縛了我的手腳。”王延龍告訴筆者,幾次試裝后,不少年輕戰友已“漸入佳境”,而他一時“找不到北”。
換裝,對新手來說,只是換個車道重新出發,差別不大;但對王延龍而言,卻像高速行駛的汽車突然調頭,巨大的慣性讓他轉型艱難。
“要不就算了,反正沒人要求你掌握新裝備……”看到他每次上岸都氣喘吁吁,戰友好心勸他。王延龍不信邪地擺擺手:“潛水幾十年,難道還被一個浪頭拍倒了?”
王延龍心一橫,和新訓潛水員一道,從頭開始闖關,最終啃下了“硬骨頭”。
“潛水不同于其他專業,不是經驗豐富就可以高枕無憂。”平時愛笑的王延龍,一旦說起自己的專業,馬上就會變得嚴肅起來,“水下情況變化莫測,危險隨時可能出現。”
但王延龍更擔心自己時間不夠,“眼看服役進入倒計時,還有一些潛水訓練的空白需要我去填補。”
幾年前,旅領導找到王延龍,希望他專門騰出一些時間,把訓練經驗梳理成冊,為單位留下“傳家寶”。王延龍拿起筆寫到一半,便停下了。
“還是有點早。”王延龍眉頭微皺,說出自己的考量:裝備迭代、能力升級正在加速,如果現在就急于總結,很多經驗做法剛一出爐,可能就已經落后了。
采訪時,王延龍時不時捏著鼻子鼓氣。筆者一問才知道,長時間的水下作業,給他的耳膜造成了永久性損傷,他只有這樣做才能緩解一些不適。
去年體檢,王延龍的身體亮起了紅燈。醫生勸他不要再下水了,他嘴上答應得好好的,回到單位第二天,就潛入水里開展示范教學。
“練兵備戰,沒有哪一項工作不緊迫。按新大綱施訓后,戰友們都盯著我,希望我帶頭搞出一些名堂來。”王延龍指著自己的工作筆記本解釋道。
翻開工作筆記本,筆者看到扉頁上寫得滿滿當當,都是各種計劃條目,一共有23項,有的還用紅筆做了重點標記。
其中有兩項是今年初王延龍新加的:一是將所有新裝備拉到演訓場上過一遍,掌握性能底數;二是帶隊參加一次比武,檢驗自己總結的新訓法。
“如果一切順利,我打算明年重新動筆。”王延龍說,“不為別的,就為了年輕戰友訓練時少走彎路。”
王延龍(右)和戰友交流訓練心得。陳劍峰 攝
欄頭設計:謝巖
編輯感言
這樣的闖勁,本來就該有
■胡璞
為何年近半百的老兵,還有如此闖勁?在采訪王延龍時,此稿的作者葛斌就問過他這個問題。一開始,王延龍不知怎么回答,但葛斌一再追問,最后有些情急的他竟不解地反問:“難道不應該這樣嗎?”聽到“應該”兩個字,葛斌愣了一下,隨即恍然大悟:對啊,這樣的闖勁,軍人本來就該有!
一身闖勁的王延龍,打破了包括編者在內很多人的“刻板印象”:擁有如此兵齡、資歷、能力的老兵,有的早就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了,而他卻一如當年,在工作訓練中屢屢尋求突破——挑戰自身能力極限,破解專業訓練難題,迎接未知風險考驗……
編者感嘆于這位入伍27年的老兵,依舊保持著敢為人先的闖勁,同時也對基層的個別現象心存擔憂——有的官兵年紀輕輕,不思奮斗進取,抱著“躺平思想”干工作;有的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滿足于一時進步便不再努力;有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隨大流、混日子……在最需要激情和拼搏的年紀,他們身上卻滋生了不少暮氣。
而一些老兵與之類似,年輕時激情四射、闖勁十足,但隨著時間推移,在取得一些成績、達到一定位置后,努力的勁頭變弱了、奮進的步伐放慢了,甚至有人認為僅憑過去的經驗就能應付日常工作訓練,因此止步不前。可以不客氣地說,這些同志都缺少一名軍人應有的那種闖勁。
眼下,我們正處于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攻堅期。新征程上,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具體到每一名官兵身上,就應該像老兵王延龍那樣,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忠誠履職、擔當盡責,始終拿出十足的闖勁,攻堅克難、勇毅前行,書寫新時代革命軍人的風采與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