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白拍偷自拍网,国语自产拍91在线网站,国产欧美va天堂在线电影,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融媒矩陣 中國民兵

黑土地上的國防情結

—— 遼寧省軍地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深化全民國防教育觀察

文 | 關 爽 本刊特約記者 王 曉 范奇飛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廣場上“警世鐘”巍然高懸,丹東鴨綠江斷橋下橋墩彈痕累累,撫順雷鋒紀念館里《雷鋒日記》熠熠生輝……

作為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遼寧這片黑土地上留下了諸多革命文物,分布著眾多革命遺址遺跡。這些文物和遺址遺跡,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軍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光輝歷程,是開展全民國防教育的生動教材和課堂。

近年來,遼寧省軍地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充分挖掘文物蘊含的紅色基因,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推動紅色資源開發利用融入文旅發展全局,并借此深化全民國防教育,激勵后人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1

參觀見學人員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前合影。(攝影/王   迪)

4

沈陽警備區“紅色啟航”老干部宣講團成員為戰士和小學生講述雷鋒故事。(攝影/譚長俊)

統籌整合,共享紅色資源

這是一次跨越千里的捐贈之旅。

5月10日,來自黑龍江省雞西市的民間收藏愛好者何先生,駕駛一輛裝載著珍貴歷史物件的面包車,歷時10余個小時抵達目的地——位于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49號的遼寧革命軍事館建設工作辦公室。

“這是東北抗聯戰士使用過的氈帽、水壺、靰鞡鞋……一共85件。”何先生將自己多年的收藏品交付給工作人員,鄭重地說,“我收集抗聯老物件30余年了,一直想為它們找一個更大的展示平臺。最近在網上看到你們征集革命文物的公告,就決定捐贈部分收藏品。我希望更多人通過這些收藏品了解抗聯歷史,珍惜和平生活。”

文物無言,歷史有聲。不少革命文物散落各地亟待統籌收集整理,而這正是遼寧革命軍事館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采訪中,該館建設工作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革命軍事館建設為契機,遼寧省初步建立了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軍地革命文物保護機制。”

2022年,軍地史料文物聯合挖掘整理合作指導意見在遼寧省委議軍會上討論并通過。今年3月,遼寧省軍地聯合發文對革命文物征集保護工作流程進行規范。

“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歷史價值,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可以激發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信,凝聚強大精神力量。”遼寧省軍區領導介紹,隨著軍地聯合開展革命文物資源整合,逐步形成全民國防教育與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

一座旅順口,半部近代史。大連市旅順口區文物資源豐富,文物等級高、密度大。2019年,由大連軍分區牽頭,經駐軍單位、地方政府和文旅部門協商,建立起“軍隊主責、政府協同、軍地共管”的管護模式。軍地聯合在太陽溝地區成立軍隊保護性建筑保護利用示范區,共同探索軍產文物“一責兩權”改革,通過政府協助保障、市場化運營等創新機制,讓太陽溝地區的軍隊保護性建筑煥發生機,發揮更大國防教育功能。

秉承“在不影響戰備作用和軍事用途前提下,讓更多軍隊保護性建筑對群眾開放”理念,曾經的新中國第一座軍事博物館——旅順實業學校舊址,已完成修復并對外開放。據悉,旅順口區將串聯區內眾多文物建筑,講述這座城市的國防故事。

2

駐軍部隊官兵在遼沈戰役烈士紀念碑前宣誓。(攝影/曲  直)

多維利用,講好紅色故事

“那是抗美援朝戰爭初期,條件很艱苦,但當村民們知道志愿軍要修橋時,都積極捐獻家里的槽盆、舢板、麻繩等物件,幫助建成了這座浮橋……”“七一”前夕,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馬市村民兵初智峰來到村里的志愿軍過江浮橋遺址,為前來開展黨日活動的黨員干部講述村民踴躍支前的故事。

“自從浮橋遺址被定為省級不可移動革命文物,每到節假日都有很多游客前來參觀打卡。我是聽老一輩講抗美援朝故事長大的,現在我們村‘火’了,我想把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講解結束,初智峰介紹,他和村里3名民兵擔任義務宣講員,輪流為游客講解。

丹東市軍地聯合成立抗美援朝遺址考察組以來,對散落在境內的遺址進行尋訪考證,至今已確認500余處。這些新近確認的遺址遺跡和保護文物,背后的故事常常鮮為人知。如何為文物“代言”,讓文物故事為更多人知曉?丹東軍分區建立民兵義務宣講員隊伍,向參觀者生動講述文物故事,弘揚革命精神。

如今,隨著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乘著紅色旅游的東風開展國防教育已成趨勢。在這一過程中,講解員作為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作用尤為重要。丹東軍分區在抗美援朝紀念館講解員隊伍中編建了一支民兵分隊,定期組織集中學習軍政知識,持續建強民兵義務宣講員隊伍。錦州是遼沈戰役主戰場,紅色資源豐富,當地探索建立館校合作模式,29處革命紀念場館、紅色景區景點與32所中小學校聯合培養“小小講解員”。

此外,遼寧省軍區發動各軍分區(警備區)官兵、文職人員開展“一日講解員”活動,做好革命文物宣傳推介;動員全省老干部發揮“活歷史”、“活教材”優勢,以親歷者視角講述紅色故事和革命事跡。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歲末年初,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館內,沈陽警備區“紅色啟航”老干部宣講團成員鄔大為給每一名“小花椒”佩戴紅五星,和同學們一起唱響《紅星歌》。這是今年年初,甘肅省文縣東壩中學30名學生應邀來到沈陽開展紅色研學活動的難忘時刻。由于文縣盛產花椒,沈陽群眾親切地稱學生們為“小花椒”。

“小花椒”駱鳳怡臨別時依依不舍:“這次研學,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片莊嚴肅穆的土地和那些永垂不朽的英雄。”

聯建聯創,打造紅色品牌

今年春節期間,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掃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近10倍,來自甘肅、安徽等省外參觀者占總人數的57%,創歷史新高。

“孩子們把沈陽的抗美援朝故事帶回大山,把山里最美的歌聲傳到沈陽。”沈陽日報社記者李禹墨介紹,“小花椒”游沈陽經全媒體報道迅速火爆網絡,將沈陽文旅送上熱搜,促進經濟效益和國防效益雙贏。

這次研學活動在新年文旅市場取得“開門紅”,離不開軍地多家單位通力合作,從整體策劃、路線指導、宣傳報道等多方面統籌協調、分工落實。此次軍地合作效益凸顯,得益于沈陽市建立的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工作聯席會議機制。該機制的運行,有利于充分發揮12家有關部門的職能和優勢,解決了工作中存在的多頭管理、資源分散等問題。

當前,文旅品牌層出不窮,獨有的革命文物成為各地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的重要資源。為了高效發揮紅色資源教育功能,遼寧省按照“整體規劃、連片開發”的思路整合紅色資源,串聯革命文物、遺址遺跡形成紅色旅游線路,打造特色文旅品牌。遼寧省軍區指導各軍分區(警備區)利用協調軍地職能優勢,參與軍史挖掘、文物收集等,融入紅色文旅“大棋盤”,擴大國防教育影響力。

“1932年3月,東北民眾抗日義勇軍第24路軍成立。在李兆麟指揮下,該部很快成為遼陽地區的抗日主力,俘虜日本礦長……”在遼陽市燈塔市后屯村李兆麟故居旁的紀念館,循環播放的《李兆麟》文獻紀錄片,吸引一批批游客駐足觀看。這部由遼陽市軍地聯合拍攝的紀錄片,因該片為革命歷史重大題材作品,拍攝期間遼陽軍分區邀請李兆麟將軍子女及軍隊院校相關專家等多方參與創作把關。拍攝完成后,該片不僅在紀念館內循環播放,還在多媒體平臺推廣,推動了遼陽紅色文化廣泛傳播。

在廣大鄉村地區,留存有眾多類似李兆麟故居這樣的革命文物和遺址遺跡。遼寧省軍地注重保護利用這些紅色資源,讓革命遺址煥發生命力,不再是靜默的物件,而成為鮮活的“講述者”。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目前,《守望豐碑薪火相傳——遼寧“六地”紅色印記主題展》正在巡回展出,170余張珍貴照片、30余幅圖表、20余件實物展品,隨展覽走進黨政機關、學校與社區。在這片“天遼地寧”的廣闊天地,一幅由“革命文物+紅色旅游+國防教育”編織而成的立體圖景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