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太行綿延千里,宛如一條巨龍縱臥中國北方。
長治市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處太行之巔,古稱“上黨”。80多年前,這里硝煙彌漫、戰(zhàn)火紛飛,無數英雄的中華兒女在此浴血奮戰(zhàn),用血肉之軀筑就了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銅墻鐵壁,挺起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孕育出光耀千古的“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萬眾一心、敢于勝利,英勇奮斗、無私奉獻”的太行精神。
2020年5月,習主席在山西考察時強調,“山西也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是抗日戰(zhàn)爭主戰(zhàn)場之一,建立了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zhàn)等聞名中外,太行精神、呂梁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
初夏時分,風暖晝長,萬物并秀。記者迎著晨光慕名踏上長治這片熱土,追尋紅色記憶,瞻仰革命遺址,感悟偉大太行精神。
太行山脈。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外景。
忠魂不泯?豐碑永存
煙雨入太行,山水如墨染。雨過天晴,太行山麓沿途林木扶疏,枝蔓搖曳漫舞,美麗的長治煥發(fā)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長治,是太行精神的主要孕育地。”長治軍分區(qū)領導介紹,抗戰(zhàn)時期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長期在這里駐扎,如今800余處革命舊址、戰(zhàn)斗遺跡和紀念地遍布全市,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占據了全省總數的近1/4。在長治可謂“舉步皆是紅色文化,處處展現革命精神”,這里被譽為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坐落于武鄉(xiāng)縣城西鳳凰山麓。該館總占地面積14.8萬平方米,展陳面積1.2萬平方米,由八路軍抗戰(zhàn)史陳列館、窯洞戰(zhàn)景觀、八路軍將領組雕、八路軍抗戰(zhàn)紀念碑等組成,擁有各類藏品8000余件,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抗戰(zhàn)史的大型革命紀念館。
走進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序廳正面墻體上題寫的“太行精神光耀千秋”8個氣勢恢宏的大字,序廳中央立著8根浮雕銅柱,寓意共產黨、八路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據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副館長田悅慧介紹,展陳內容分為六大部分,用600余幅圖片資料、1000多件珍貴文物、30余件木刻版畫及數處景觀、雕塑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八路軍從盧溝橋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建立、洛川會議、平型關大捷、敵后游擊戰(zhàn)爭、發(fā)展抗日敵后根據地、開展百團大戰(zhàn)、全面大反攻等歷史節(jié)點一路走來,直到取得抗日戰(zhàn)爭最后勝利的歷程。
行至第二展廳,一口打滿補丁的行軍鍋前圍了一圈參觀者。“這口行軍鍋是國家一級文物,曾經跟著紅軍戰(zhàn)士上過雪山、走過草地,煮過皮帶、炒過青稞,一直用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壞了補,補了又壞,一共補了17個鐵補丁,說它為革命‘鞠躬盡瘁’一點也不為過。”田悅慧動情地說,當年一位炊事班班長傷勢嚴重,必須馬上送往后方救治,但他緊緊抱著這口行軍鍋不肯放開,臨走時握著老鄉(xiāng)的手囑咐:老鄉(xiāng),一定要保住這口鍋,這是一口“走”過萬里長征的鍋……
在紀念館后方的鳳凰山巔,八路軍抗戰(zhàn)紀念碑巍然屹立。紀念碑高19.37米,寓意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碑后長達30米的弧形浮雕墻上刻著抗戰(zhàn)時期血灑疆場的八路軍將士英名錄,周建屏、段士增、楊萬林、宣俠父……默念著烈士英名錄記者感慨萬千:往日硝煙已散盡,青山依舊埋忠骨,人來不可高聲語,恐擾英魂山上眠。那一刻,記者唯有虔誠地向長眠于歷史深處的英烈們致以最崇高的敬禮。
從武鄉(xiāng)縣起程,汽車沿著山間公路盤桓回轉,50多分鐘后終于抵達八路軍總部舊址磚壁村。一陣山風吹過,舊址院子里的榆樹嘩嘩作響,80多年前將士們種下的榆樹,如今已經長成參天大樹。抗日戰(zhàn)爭時期,百團大戰(zhàn)的指令就從這個不起眼的院子里發(fā)出。在這里,記者看到一張?zhí)厥獾暮诎渍掌掌幸簧泶植架姺呐淼聭淹颈晨繎?zhàn)壕,右腳蹬住壕溝前的土壁,雙手舉著望遠鏡仔細觀察前方的敵軍陣地。
“這張照片拍攝于1940年10月30日,拍攝地距離關家垴戰(zhàn)場不足500米。”講解員胡啟銳講述著照片背后的故事,當年八路軍將日軍500余人圍困在關家垴高地,彭德懷同志來到一線親自向決死隊動員,最終全殲了敵人。
記者一路探訪、一路瞻仰、一路聆聽、一路感悟,震撼和觸動時時縈繞在胸。在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中無數英雄兒女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信仰如磐石,可破卻不可奪其堅;信仰如丹巖,可磨而不可奪其赤”。
太行山不高,它最高峰的海拔只有3000多米,但這里的村莊、這里的道路、這里的河水,與那抹信仰的紅色交織在一起,筑就了讓人仰止的精神高地。
八路軍抗戰(zhàn)紀念碑。
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外景。
長治軍分區(qū)組織官兵和文職人員到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進行現地教學。
信念不朽?精神永恒
“紅日照遍了東方,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看吧,千山萬壑,銅壁鐵墻。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氣焰千萬丈!聽吧,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zhàn)場……”這首由桂濤聲作詞、冼星海譜曲的《在太行山上》,如今聽來仿佛仍能感受到太行軍民奮勇殺敵的壯闊景象。
1937年,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同兇殘的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殊死斗爭。作為當時八路軍總部長期駐扎地的長治地區(qū),見證了一場場艱苦卓絕的戰(zhàn)役:百團大戰(zhàn)、神頭嶺戰(zhàn)斗、長樂村戰(zhàn)斗、關家垴戰(zhàn)斗、黃崖洞保衛(wèi)戰(zhàn)、沁源圍困戰(zhàn)……據不完全統計,抗戰(zhàn)期間八路軍晉綏軍區(qū)指戰(zhàn)員犧牲1.3萬余人,晉察冀軍區(qū)指戰(zhàn)員犧牲7.1萬余人,晉冀魯豫的太行區(qū)和太岳區(qū)將士犧牲1.3萬余人,而當時只有136萬人口的長治地區(qū),有9萬多人參軍參戰(zhàn),2萬余名烈士為國捐軀,還有45萬民工支前。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戰(zhàn)場上,前面的戰(zhàn)友倒下了,后面的同志又義無反顧地沖上去。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村村住過八路軍,戶戶出過子弟兵”、“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廣大上黨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與八路軍將士并肩作戰(zhàn),創(chuàng)造了伏擊戰(zhàn)、圍困戰(zhàn)、破襲戰(zhàn)、地雷戰(zhàn)、窯洞戰(zhàn)、麻雀戰(zhàn)等各種戰(zhàn)法,還涌現出了“殺敵英雄”黃小旦、“窯戰(zhàn)英雄”徐順孩、“地雷大王”王來法等一大批民兵英雄,真正使敵人陷入了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
抗戰(zhàn)時期,八路軍不僅以英勇善戰(zhàn)著名,更以為民愛民言行被老百姓稱道;八路軍走到哪里,就把鐵的紀律帶到哪里,也把好事做到哪里。
1941年至1942年,日寇連續(xù)“大掃蕩”加上自然災害,太行根據地群眾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艱苦。八路軍將士勒緊褲帶把自己從牙縫里省出來的糧食拿出來救濟群眾,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把糧食送給最需要的老人和兒童。據不完全統計,太行抗日根據地軍隊共節(jié)約物資折合小米141.4余萬斤,全部用于救濟根據地人民。
黎城是個自古缺水的干石山區(qū)。1942年,八路軍129師和邊區(qū)政府只用4個多月時間,就在濁漳河兩岸修建了兩條水渠,可澆地4000余畝。通水那天,當地群眾從四面八方奔向水渠,眼含熱淚高呼“共產黨萬歲!”
共產黨人和革命軍人的拳拳為民之心深深感染了太行人民,廣大太行人民積極支持擁護共產黨和八路軍,并以各種形式投身到抗擊日寇的偉大戰(zhàn)斗中,老年人、青壯年、婦女、兒童都組織起來成立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如果說八路軍是太行根據地的鋼骨,當地人民群眾就是澆鑄鋼骨的水泥,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魚水相依、并肩作戰(zhàn),始終同呼吸、共命運。
在紅色太行,至今還流傳著“送兒打東洋”的英雄母親李改花大義之舉的故事。抗戰(zhàn)烽火襲來,這位深明大義的母親先將自己的二兒子送出山外去尋找八路軍,之后在一次日軍“掃蕩”中她的丈夫被日軍用開水活活燙死,李改花又把三兒子送出山當上了八路軍。數月后,三兒子在爆破敵人碉堡時英勇犧牲。噩耗傳來,李改花將仇恨和悲痛深深埋在心底,沒日沒夜紡紗織布、縫制軍鞋。1945年初,白發(fā)蒼蒼的李改花又把最后的一個兒子送上了戰(zhàn)場。
時光不語,歲月有痕。在太行山的艱苦歲月里,共產黨人憑著堅定的信念鑄成了鋼鐵般的精神和意志,最終奪取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歷史也一再證明,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培育的革命精神歷久彌新、彌足珍貴,是激勵黨和人民攻堅克難、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長治軍分區(qū)組織官兵和文職人員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參觀見學。
實景劇《在太行山上》展演片段。
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全景。
星火不熄?基因永續(xù)
歷史川流不息,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當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遠去,莊嚴肅穆的革命舊址、星羅棋布的紅色遺跡、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是歷史賦予長治兒女的最好饋贈。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紅色傳統發(fā)揚好,則是長治兒女當之無愧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近年來,長治市在紅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紅色遺址的保護開發(fā)上持續(xù)用力,搶救保護了一批革命歷史文物、規(guī)劃建設了一批特色展館展覽、策劃推出了一批紅色文化旅游研學線路,先后安排專項資金數千萬元用于革命遺跡和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的修繕改造,同時對境內23處省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革命文物進行整修,積極完善升級各類紅色教育場館展示功能。目前,八路軍文化園、游擊戰(zhàn)體驗園等“烽火太行·抗戰(zhàn)脊梁”紅色旅游線路已被列入國家重點推薦旅游線路,每年吸引數百萬游客來此旅游觀光、現地接受教育。
賡續(xù)紅色血脈,弘揚太行精神。長治市正在全力打造特色鮮明的紅色革命城市,聞名全國的八路軍文化旅游節(jié)已持續(xù)舉辦12屆,成為山西省的一張重要紅色文化名片;成立太行干部學院,建設黨性教育基地、太行精神研究中心、抗戰(zhàn)歷史學術交流平臺,舉辦專題學研培訓班1000多期、培訓學員近10萬人;編印紅色文化書刊讀物20多種,創(chuàng)作一大批以弘揚太行精神為主題的戲劇、歌舞、故事等紅色文藝作品,年均舉辦各級各類紅色文化講座、宣講報告會1000余場次,參加干部群眾達8萬多人次。
“紅色基因薪火相傳、革命精神生生不息。”長治軍分區(qū)領導告訴記者,軍分區(qū)也十分重視用好用活駐地紅色文化資源,依托太行干部學院舉辦理論集訓班,每年組織所屬人員到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等地參觀見學,追尋紅色足跡、接受傳統教育,用偉大的太行精神激勵擔當作為、凝聚奮進力量。
以文育人,因史共情。近年來,長治市軍地充分利用轄區(qū)紅色資源開展國防教育,連續(xù)五屆承辦全國國防教育競技大賽總決賽,組織“紅色旅游+國防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推進會,成立太行少年軍校,開展國防教育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yè)、進社區(qū)、進軍營活動,創(chuàng)建省級以上國防教育示范基地16處。
長治市軍地各級注重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做好雙擁工作,駐地官兵和廣大民兵積極擔負森林滅火、抗洪救災、破冰除雪等急難險重任務,主動參與綜合治理、鄉(xiāng)村振興、文明創(chuàng)建等活動,踴躍投身“第二故鄉(xiāng)”各項建設;地方黨委政府傾力幫助駐軍解決營區(qū)用地、戰(zhàn)備交通、民兵訓練基地建設等實際困難,推行現役軍人子女擇校入學,探索市、區(qū)、街道、社區(qū)、企業(yè)、商戶“六位一體”擁軍惠軍模式,開展擁軍優(yōu)屬系列走訪慰問活動,在全市上下形成了軍愛民、民擁軍的良好氛圍。
巍巍太行山,滔滔漳河水。這片英雄的土地孕育了偉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也激勵著太行兒女在新時代堅守初心、奮勇前行。
(本文圖片由張學敏、孟永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