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東省煙臺市的膠東地區武裝革命斗爭紀念館內,一根三尺多長的竹竿格外引人注意。竹竿上密密麻麻地刻滿了近百個地名,它的主人是山東省萊陽市西陡山村村民唐和恩。
淮海戰役打響后,膠東地區老百姓紛紛加入支前大軍,唐和恩踴躍報名,擔負起運送公糧的重任。啟程時,他隨身攜帶了一根三尺多長的小竹竿,累了撐著它休息,過河、涉水時用它探路。在支前運輸中,唐和恩和支前民工們頂風冒雨,忍饑耐寒,日夜奔走,把一車車糧食、彈藥源源不斷地送上前線,把一批批傷員安全轉移到后方,書寫了諸多感人故事。為了紀念這段刻骨銘心的革命歷程,唐和恩便把經過的地名用尖刀刻在了這根小竹竿上,而將這些地名連起來就形成了一幅人民群眾支前的路線圖。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回首當年的歌謠,唐和恩的這根小竹竿,連同這如林的擔架、如流的推車,共同見證了人民群眾對人民軍隊的犧牲奉獻,見證了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魚水深情。如今,這些支前民工用過的物品作為歷史文物,靜靜地陳列在紀念館的展柜中,仿佛向參觀者講述著那段崢嶸歲月的故事。
(賈玉省、楊建新整理)
唐和恩生前為群眾講述支前故事。(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