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傳播:宣介精神標識提高國際傳播質效——從“外國軍人的中國年”等傳播實踐談講好中國軍隊故事
摘?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是跨文化傳播建設的重要課題。本文提出軍隊主流媒體要運用“他者”視角、提煉精神標識、展示文化價值,運用以傳統節日為代表的中華文化載體,向世界尤其是周邊國家發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聲音,展現中國軍隊良好形象。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傳統節日文化;國際傳播質效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世界更多國家和人民的深刻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外交、文化交流、文化貿易等跨文化傳播實踐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這為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指明了方向,也為我們創新宣傳理念、創新運行機制,提高國際傳播質效提供了根本遵循。
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沉淀著中國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精神,是弘揚傳播展示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承載中國精神的重要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對于國際受眾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因此成為媒體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橋梁。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近年來推出“外國軍人的中國年”“外國軍人的中秋故事”等報道,積極向世界尤其是周邊國家發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聲音,展現中國軍隊愛好和平、文明威武的良好形象,起到良好傳播效果。本文結合其傳播實踐提出,軍隊主流媒體要運用“他者”視角、提煉精神標識、展示文化價值,運用以傳統節日為代表的中華文化載體,提高跨文化傳播質效。
一、運用“他者”視角,促進文化交流
跨文化傳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社會成員之間的人際交往與信息傳播活動。今天,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之多、交流之廣、交融之深前所未有,國際社會對中國聲音、中國方案的期待前所未有,世界人民對中國社會、中華文化的興趣前所未有。國際傳播是跨文化傳播的具體體現,如何更好地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是擺在媒體人面前的時代考題。
運用“他者”視角促進文化交流。外軍學員及其家屬身著漢服,學寫書法,學包餃子,通過沉浸式游覽等方式,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這是央視國防軍事頻道“軍事報道”欄目播出的“外國軍人的中國年”中的生動場景,體現了“文明交流、互學互鑒”的深刻內涵。來華外軍學員來自世界很多國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和橋梁。運用“他者”視角形成對話性語境,充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中國故事和中國軍隊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從而實現“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這啟示我們,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增進理解、強化互信的根基。相對于“第一者”視角的主觀立場和自我中心,“他者”視角偏重旁觀者立場,其話語特征主要表現為側重隱性的客觀、邏輯、事實分析與宏觀、微觀敘事相結合等分析闡述。因此,“他者”視角可以超越遮蔽和盲區,達到視域的融合,形成對話性語境而不僅僅是自我立場的單方面表達,以理服人、以事實服人,更以情動人,進而提高傳播質效。
增強以共情傳播為基礎的“暖實力”?!督夥跑妶蟆?023年7月24日刊發的稿件《優秀傳統文化照亮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老撾陸軍少校楓橋在華學習生活的體驗。他回顧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講述他所見證的中老鐵路建設過程、建設者為建成這條鐵路所付出的艱辛,以及中方“施工計劃做得特別細致精確”的努力,發出“中國不是第一個說要為老撾修鐵路的國家,卻是唯一實實在在幫老撾把現代化鐵路修好的國家”等感慨,引起強烈共鳴。共情傳播指個體在面對群體的情緒情景時參與信息接收、感染和表達以及傳遞分享的行為過程。共情傳播有利于跨越個體差異、超越地緣政治,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情感基礎和聯結紐帶,進而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情感支撐。由此可見,軍隊主流媒體要從共同感知、共同情感、共同價值這三個“共同”出發,發揮“暖實力”效能,減少個體文化差異對傳播效果的影響。
構建適應跨文化傳播的話語體系。文化傳播是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更為持久的傳播??缭絿鴦e的文化傳播,不僅要努力學會用國際傳播表達方式,融入國際話語體系,同時也要防止西方媒體話語影響自己的話語表達方式。這就要求軍事新聞傳播者既要當好“講述者”“傳播者”,還要成為“溝通者”“聯接者”。要創新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通過講好中國經典故事、發展故事和開放故事,宣介好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展示中國軍隊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勝利之師的形象;聯合國內外友好媒體、相關機構、知華愛華友華人士等各類主體,搭建、做強國際人文交流平臺;要善用外腦、外嘴、外筆提升說服力,不斷推動民心相通,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二、提煉精神標識,展示文化價值
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國際傳播中把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展示出來。在堅定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今天,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既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載體,也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
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載體。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涵蓋文化傳承、天文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以春節為例,中國人的春節講究“和”與“合”,主題是闔家團圓、和平和諧、天人合一,中華兒女無論身居何處,在春節都會萌生對親人團圓的無比歡喜和對國泰民安的無限祝福。據統計,全球約五分之一的人口都會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節日氛圍輻射全球。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中國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春節成為世界人民最為熟悉的中國文化符號之一,并以其民俗性、儀式感吸引大批受眾。
用好傳統文化載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歷史底蘊,生動反映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慎終追遠、禮敬自然、忠孝仁愛、包容和諧、美美與共……具有積極向上的力量,能夠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拓展人的精神疆域。推介好這些文化,可以向世界打開一扇認識中國的獨特窗口,增進各國民眾對中國的了解,消除與中國的隔閡,加深對中國的友誼,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軍隊主流媒體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擔負著重要責任。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這啟示我們,運用大眾傳播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軍隊主流媒體近年對此進行了有益探索。2023年9月29日,央視國防軍事頻道“軍事報道”欄目播出“外國軍人的中秋故事”,講述來自43個國家的近百名外軍學員和家屬,身著節日盛裝,齊聚一堂,猜燈謎、寫紙扇、品月餅,體驗中國傳統佳節、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故事,收到良好傳播效果。其實踐說明,軍隊主流媒體作為大眾傳播的載體,擔負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職責,應當在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推出人文交流產品上有更大作為。以春節、中秋、端午等特有節日以及書法、國畫、武術、舞獅等特色技能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符號,可以成為軍隊主流媒體創新國際人文交流方式、提高國際傳播質效的重要抓手。
三、用好節日載體,講好中國軍隊故事
文化傳播的基本功,是“講好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中國軍隊故事,是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可以有很多講述角度和敘事方向。軍隊主流媒體可以從外軍學員這一特殊群體著手,利用傳統節日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高國際傳播質效。
用好節日資源,提升傳播效能。2024年春節期間,央視國防軍事頻道記者走進陸軍指揮學院等軍隊院校,記錄10多個國家的外軍學員在中國過年的經歷和感受。外軍學員是較少出現在輿論場的報道對象,他們是如何看待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的?他們有哪些體驗?同時,這些采訪對象來自亞非拉不同國家不同軍種,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背景所產生的碰撞,產生了足夠的輿論“熱值”,引起國內外受眾的普遍關注。加拿大學者霍斯金斯和米盧斯認為文化產品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會遭遇“文化折扣”,新聞產品在國際傳播中的可理解性、可讀性也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的影響。實踐證明,中華傳統節日的民俗活動、節慶盛典為各國受眾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經濟社會最新發展提供了可體驗、可接觸的情境,有助于在國際傳播中減少“文化折扣”、提高傳播質效。
融入國家敘事,拓展傳播渠道。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人生來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邏輯。在國際傳播中,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一般通過“講故事”方式來進行文化敘事。比如,在上述“外國軍人的中國年”報道中,布基納法索學員講述了自己學習國畫和書法的體驗,“畫了一些鳥,因為我是飛行員,這意味著我能繼續展翅高飛”;他學著寫了一個“和”字并稱這是“在中國學習感受最深的一個字”……外軍學員講述通過春節活動體驗中華文化的感受和收獲,讓中國軍隊故事更有說服力。實踐證明,國際傳播與國內傳播具有不同的文化語境,更多地帶有“國家敘事”屬性。軍事新聞報道中涉及外軍學員的選題,大多聚焦于“個體敘事”,從個體角度展開講述。這就需要軍事媒體人強化融合意識,主動融入“國家敘事”,不僅僅著眼于新聞事件本身,而是考慮到國際傳播的特殊性,同時拓展對外傳播渠道?!巴鈬娙说闹袊辍钡葓蟮莱嗽谘胍晣儡娛骂l道、新聞頻道、國際頻道播出外,還被翻譯成英文在中國軍網英文推出。其成功實踐啟示我們,將文化隱于“敘事”,將蘊涵民族精神與文化特性的內容體現為生動鮮活的數字視聽產品,在不同的傳播載體上推出,更能跨越國界、語言的藩籬,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突出思想力量,實現情理共鳴。傳統節日新聞報道,也是一種文化傳播活動。在跨文化傳播中,不同國家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往往能在比較和互鑒中展現世界不同文明的獨特魅力。比如,通過展示外軍學員學寫毛筆字、畫國畫、包餃子、主題研學活動等,通過他們所見所聞所感,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獨特魅力,增進理解和認同。又如,在“外國軍人的中國年”報道中,坦桑尼亞學員講述了參與接待“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在他的祖國開展免費醫療服務的故事,并提到自己在中國上海獻血的經歷,深情表白“我愛中國”。實踐證明,話語的背后是思想,講好中國故事,要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對軍隊主流媒體來說,講好中國軍隊故事,向世界展示人民軍隊的良好形象,需要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軍事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發掘傳統節日新聞題材的文化價值,選好報道對象,做好報道策劃,彰顯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擔當。要注重把“情”的文章做深做透,講清中華優秀傳統軍事文化中蘊含著維護統一、以武止戈、德法并用、知兵謀勝、精忠報國等軍事思想,彰顯出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深厚的歷史底蘊;要增強共情感、同理心、親和力,努力讓有溫度、有深度的中國故事實現與世界的“共情共振”;要彰顯氣韻生動的中華文化之美,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的絢麗色彩,傳播我國豐富的民俗文化,張揚新時代的精神氣象。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責任編輯:張和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