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扣時代:展示有血有肉士兵媒介形象——淺析提高全媒體時代士兵報道傳播質效
摘要:士兵報道展現軍人風采,助推強軍事業發展。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士兵報道的理念、模式和方法亟待跟上時代步伐。本文結合軍隊媒體士兵報道實踐,從報道角度的時代性、敘事手法的故事性、傳播方式的多樣性等方面探討創新舉措,以期為提高士兵報道傳播質效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士兵新聞;媒介形象;傳播探析
作為人民軍隊的構成主體,士兵群體是強軍事業的中堅力量,其媒介形象是對軍隊形象的一種直觀呈現。伴隨強國強軍的鏗鏘步伐,我軍基層建設站到新的歷史起點,特別是士兵群體面貌日新月異:“90后”“00后”成為主體,高學歷士兵越來越多,價值追求、行為方式有著Z世代的明顯特征。
士兵報道,狹義上指以士兵為報道對象的人物通訊、特寫等,廣義上指以士兵為報道主體,除了人物報道,還包括士兵撰寫的言論、理論文章或口述新聞,以及典型士兵組成的群體風貌報道、士兵參與制作的短視頻等。本文是從廣義的角度探析創新全媒體時代士兵報道,多角度、多維度塑造士兵媒介形象,刻畫血性十足、無比忠誠的新時代士兵,展現當代革命軍人的強軍風采。
一、全媒體時代士兵報道要避免的問題
媒介形象,指媒體通過對信息和事件選擇、加工之后,向受眾呈現和傳播的形象。全媒體時代,增強士兵報道吸引力,讓士兵典型在復雜多元的輿論場中實現社會認同,士兵媒介形象建構需避免三個問題。
(一)避免蒼白無力的“蠟像式”宣傳,要有時代感
時勢造英雄,而英雄總是和時代脈搏息息相通。士兵報道只有具備時代感才能有生命力。“新時期英雄戰士”李向群之所以感動億萬讀者,是因為他身上體現“家富不忘報國,矢志不渝為民”的時代精神,他在人民有難時勇于挺身向前的英勇壯舉,回應了改革開放后青年官兵能否時刻準備為黨和人民獻身的時代關切。而“三棲精兵”何祥美之所以名震軍地,也是因為他身上折射出的“世界元素”“職業元素”“知識元素”“品質元素”,生動詮釋了中國士兵的時代形象,回答了新一代青年官兵能否擔當起打贏重任的問題。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每個人身上都有時代的烙印。士兵報道要具有時代感的另一層含義是報道中士兵的行為方式、語言審美等符合時代的特征。1932年,江西于都紅軍戰士王金長留下一句“你一定要等我回來”,辭別新婚妻子段桂秀參加革命,段桂秀為他深情守候91年。2020年,衛國戍邊戰士肖思遠,身邊一直帶著與女朋友的合影,家里已準備好婚房。肖思遠犧牲后,家人為了避免影響姑娘未來生活,通過媒體表示“好姑娘別等了,好好過以后的生活”。一個是“一定要等”,一個是“別等了”,是深情在不同時代的不同表達,這就是時代感。
由此可見,時代性集中體現時代的價值取向、社會訴求和情感基點,是建立與受眾共鳴的重要紐帶。一篇讓人印象深刻的士兵報道,需要把握人物的時代特征,反映人物的時代風采,展現人物的時代精神;要從高處立意,低處起筆,既符合重大時代主題,又觸及官兵關注的問題;要避免士兵形象建構同質化、蠟像化,讓報道真正能夠引起受眾共情,走進讀者心中。
(二)避免拔高美化的“神像式”宣傳,要有“人味”
士兵報道尤其是士兵典型報道是軍隊宣傳精神文明和樹立道德模范的有效手段。為了起到強化宣傳、統一思想的作用,有的媒體在塑造士兵媒介形象時存在人為拔高現象,力圖塑造“完美”士兵形象,而忽視了士兵作為個體的“人”的存在,淡化人物個性化特征以及自身的“不完美”“不完善”,使得士兵媒介形象呈現片面化和統一化。這種固定的士兵媒介形象,缺乏真實性和新鮮感,容易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特別是全媒體時代,受眾接收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價值評判體系的多元化,“高大全”式的“超級英雄”不僅很難獲得受眾認同,也有悖新聞傳播規律,弱化了傳播效果。
好的士兵報道要有“人味”。《士兵突擊》劇中許三多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為他的不完美,“沒有主見、木訥”,但憑著“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同樣成就精彩軍旅人生,許三多甚至成為一個時代的征兵代言人。這啟示我們,士兵報道不能僅將筆墨集中于先進事跡的堆砌和贊美,要見事更要見人,塑造豐滿人物形象;不能隨意拔高美化,要遵循新聞真實性原則,把握故事、邏輯、細節等元素的客觀真實性,讓人物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圍繞士兵個性特征展開敘事,注重探究其內心深處想法,讓報道見事見人更見精神。正如《解放軍報》“士兵面孔”專版確定的主題詞,“看到的是面孔,感觸的是心靈”。
(三)避免千人一面的“畫像式”宣傳,要有“新風”
當前,士兵報道的形式仍以傳統人物通訊為主,構建士兵媒介形象的敘事方法以“他人”視角為主,呈現方式和傳播形式也都較為單一,存在著千人一面、個性化不夠、互動性不強等問題,影響傳播質效。2022年底,士兵典型唐武祥的宣傳一改傳統。一方面,在敘事方法上創新,《戰略支援報》刊發的稿件《當愛情遇到“兵王”》通過講述其愛情故事,側面展示唐武祥32年扎根戈壁的赤膽忠誠;另一方面,在傳播形式上創新,針對近年來在線音頻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的特點,專門制作有聲讀物在喜馬拉雅FM播出,取得良好傳播效果。其成功實踐表明,一套話語滿足不了所有人,一個腔調難以唱遍天下,一種模式難以適用不同對象。全媒體時代,要為士兵報道注入“新風”,用新鮮的角度、鮮活的人物、新的傳播方式講述“小人物的大情懷”“小家的大愛”,塑造出有生命力、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士兵形象。
二、全媒體時代士兵報道應重點把握好的關系
全媒體時代,受眾的心理需求不斷升級,求新求異成為獲取信息的常態。提高士兵報道的傳播質效重點要把握好三個關系。
(一)處理好變與不變的關系
隨著時代發展和改革強軍進程深入推進,“00后”士兵、大學生士兵等走進軍營,技術性軍士、高級軍士等成為部隊基礎骨干力量。他們文化水平較高、綜合素質較強、思維靈活創新,不斷變化的時代在他們身上留下清晰的投影。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化,軍魂是不變的,勇敢、忠誠、堅韌等特質也是一脈相承的。比如,《解放軍生活》雜志近年推出的“強軍有我 崗位建功”系列報道,結合新時代強軍目標,著眼扎根基層默默奉獻的不同崗位士兵,把他們與實現強軍改革的時代背景相結合,很好地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這充分說明,士兵報道在把握主流價值觀基礎上,必須認清時代特點、把握時代精神、體現時代意蘊,與時俱進地觀察、解析士兵群體,將他們身上凝聚的時代精神捕捉出來、體現出來、挖掘出來,以此更好地反映時代。
(二)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士兵報道的對象通常是在某方面比較優秀的代表或者某一類型的先進人物,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是其共性特征。但同時,他們也是一個個鮮活而獨特的個體,有著自己的特色。比如,“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是“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是先進典型,報道時可以按照典型報道的思路進行,但他同時也是“90”后,曾經戰斗在掃雷這一特殊崗位上,在報道中就應該突出他身上與眾不同的點。由此可見,士兵報道要注重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從平凡中見深刻,抓住士兵在生活工作中具有典型意義、富有特征的事實,形象地突出地展示出來。
(三)處理好指導性與可讀性的關系
指導性是軍事報道的靈魂。榮獲首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新聞獎消息類一等獎作品《“紅一連”3名大學生戰士被譽為新一代“白領士兵”》,就是一篇指導性和可讀性有效結合的佳作。報道擷取3名大學生戰士在傳承光榮傳統和忠勇品質的基礎上,接力開發復雜電磁環境下模擬對抗系統這一典型事例,“白領士兵”有“紅色基因”作保證,又在科技知識上具有“起跑領先”優勢,體現了中國軍隊士兵結構正在發生令人振奮的重大變革,展現了新時代士兵的嶄新風采。這啟示我們,士兵報道的指導性在于緊跟部隊建設發展步伐、緊扣官兵關注重點問題,立起具有較強示范性和帶動性的標桿,將抽象的說教變成形象的示范,使空泛的概念化為實在的樣板。
三、全媒體時代提高士兵報道傳播質效的著力點
全媒體時代,軍隊主流媒體提高士兵報道傳播質效,要圍繞唱響強軍主旋律、傳播強軍正能量找準著力點。
(一)深入基層為報道注入源頭活水
新聞界有句行話叫“七分采訪,三分寫作”。第29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掃雷英雄杜富國》的作者先后深入云南邊境掃雷現場、杜富國的家鄉等,采訪杜富國的戰友、家人、鄰居共50多人,所見所聞所感成為寫作的源頭活水。大量的細節、飽含深情的故事、樸實的語言,將杜富國的故事娓娓道來,立起一個鮮活、立體、有情有義有擔當的新時代士兵形象。由此可見,提高士兵報道傳播質效必須下足采訪功夫。軍事新聞工作者要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戰位,挖掘新時代士兵有時代光輝的內在價值;要用全新的眼光和創新的思想去認識士兵,傳播士兵形象;要適應媒介生態和傳播理念發生的變化,從不同角度發掘與眾不同的鮮活素材,為后期多角度、多維度建構士兵媒介形象奠定基礎;要把重點放在發掘士兵身上特有的血性十足、無比忠誠的時代元素,展現新時代革命軍人的強軍風采。
(二)用故事化敘事手法豐富士兵媒介形象
故事化敘事手法一般以小見大,通過再現場景、捕捉新聞細節、展現新聞情節、刻畫新聞人物的方式,來挖掘人物心靈深處具有個性特征而又細致復雜的情感世界,使得新聞事實真實可感、有血有肉,對受眾具有一定的情感沖擊力。好故事往往需要透過細節來進行還原,用客觀事實代替主觀報道,增加真實性和可信度。如《解放軍報》2022年7月26日稿件《戰斗在“火山口”上》一文中,“這條淡淡的傷疤,星星點點留在王言傳右小臂上,如同一枚永不磨滅的勛章,無聲地述說著那段與危險‘掰手腕’的經歷”。文章通過生動形象地細節描寫,展現了主人公肩負重任的使命責任和久經考驗的果敢勇毅,人物形象刻畫立體真實。由此可見,善于抓細節是人物報道的圭臬。穆青曾說過:“有時候,一個細節比千言萬語生動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傳神的細節可以使報道生動鮮活,觸動讀者內心。要善于抓真實典型的細節、凸顯人物個性的細節、體現人物精神的細節。
(三)以多元化傳播方式構建士兵媒介形象
新媒體在內容呈現上更加豐富多彩。士兵報道要善于運用新媒體平臺,根據報道對象、報道內容的特點,選擇采用不同的媒介形態和文本,以多元化傳播方式凝聚傳播力量。比如,第30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生死雷場 青春英雄》是一段廣播訪談節目,它以現場訪談為主干,穿插了主人公多個康復治療場景,讓節目在靜靜的訪談之外有了一種動感。
士兵報道還應注重多視角敘事表達,塑造新時代背景下的士兵媒介形象。《解放軍報》的“兵說兵事”欄目、《解放軍生活》雜志的“一封家書”“兵眼觀察”欄目,注重士兵的自我呈現和自我表達,通過第一人稱視角講述軍旅故事、軍營思考,塑造和呈現更加真實、生動的“自我”。這種“自我”呈現注重個性化表達,更加容易產生傳播親和力,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伴隨著媒介形式的多樣化和媒介技術的發展,利用“3D建模”科學技術呈現虛擬人物形象成為一種新潮流,給提高士兵報道傳播質效增加了新的可能。比如,中國軍號推出的全軍首位超寫實虛擬數字軍人穆蘭,將軍事新聞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給受眾,增添了生動性和趣味性。這值得其他軍隊媒體借鑒。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出版社)
責任編輯:張和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