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無畏:錚錚鐵骨擔道義 ——淺析戰地記者的犧牲精神對新時代軍事記者的啟示
摘 要:戰地記者需要時刻面對生與死的考驗,只有具備犧牲精神才能敢于走進硝煙彌漫的戰場,采寫出振奮人心的新聞作品。本文結合中外戰地記者的新聞實踐,淺析戰地記者的犧牲精神,兼談對新時代軍事記者的啟示。
關鍵詞:戰地記者;犧牲精神;勇者氣概;必勝信念
回眸中外新聞史,無論是國外的羅伯特·卡帕、瑪麗·科爾文,還是國內的范長江、徐肖冰、閻吾、魏巍等,這些著名的戰地記者,以其大無畏的氣概和犧牲精神,冒著槍林彈雨深入戰場一線,用筆和鏡頭記錄戰爭、探求真相、鼓舞士氣,留下大量經典作品。本文結合中外戰地記者的新聞實踐,淺析戰地記者的犧牲精神對新時代軍事記者的啟示。
一、具備犧牲精神才能敢于走進硝煙彌漫的戰場
“國難當頭,我決心把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獻給祖國的神圣事業!”在給父親的家信中,八路軍冀魯豫根據地《冀魯豫日報》記者柳朝琦立下了這樣的誓言。為了快速準確得到第一手材料,柳朝琦每天都到前沿陣地采訪,哪里戰斗最激烈,他就出現在哪里。1943年冬天,他在采訪途中與敵遭遇,不幸中彈犧牲,把22歲的青春熱血灑在了抗日戰場上。戰地記者需要進入戰斗一線,危險無處不在,如果沒有不怕犧牲的精神,根本無法完成戰地采訪。
不怕犧牲的勇敢精神是戰地記者的職業要求。記者屬于高危職業,據“保護記者委員會”統計,在1992年至2019年間全球遇害的記者共計1383名;而戰地記者更是高危中的高危人群,相關資料顯示,自2012年開始,在戰爭或軍事環境中遇害的記者數量和比例都有明顯上升。置身于戰爭或軍事環境,死亡的威脅始終伴隨著戰地記者,但是真正的戰地記者從未因此而止步。可以說,不怕犧牲的勇敢精神,是戰地記者的必備素質,更是采訪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戰地記者這一光榮的職業注定是為戰斗而生,選擇了這個職業,就要將個人生死存亡置之度外,用生命鑄就職業榮光。
不怕犧牲的勇敢精神是我黨我軍戰地記者的優良傳統。我黨我軍自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紛飛戰火,“一手拿筆,一手拿槍”是革命戰爭年代戰地記者的生動寫照。從反映百團大戰等戰斗場景的攝影記者徐肖冰,到采寫記錄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隨軍記者閻吾,再到寫下著名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戰地記者魏巍……一代代戰地記者無懼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用一篇篇反映戰況的文字,一張張記錄戰爭進程的照片,展現了我軍將士英勇無畏、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激勵了軍民同仇敵愾的斗志。當前,雖然我們身處和平年代,但作為新時代軍事記者,仍須牢記“新聞記者的筆,就是黨和人民交給他的戰斗武器”,繼承和發揚老一輩戰地記者的優良傳統,弘揚犧牲奉獻精神,把崗位當戰位,努力展現新時代軍事記者的血性風采。
二、秉持勇者之氣概才能采寫出振奮人心的新聞作品
艾豐在《新聞采訪方法論》中說:“任何一個有成就的記者,為獲取第一手材料,都是不惜流汗,不怕流血的!”戰地記者只有秉持勇者之氣概,深入戰場一線獲取新聞素材,才能采寫出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的新聞作品。
秉持勇者之氣概才能采寫出充滿戰味的新聞作品。翻開范長江、徐肖冰、閻吾、魏巍等戰地記者的新聞作品,金戈鐵馬的氣息撲面而來。那么,如何采寫出充滿戰味的新聞作品來?“不到前沿,我怎能拍到實戰的照片?”這是解放戰爭時期,新華社華東前線分社記者宋大可的名言。在泰安戰役中,他隨突擊隊沖上蒿里山,拍下了我軍3名戰士扼守山頂孤堡,與敵人對峙一天的戰斗場景,寫下了著名的戰地通訊《蒿里山三勇士》。1947年9月7日,在魯西南沙土集圍殲敵人的戰斗中,為了報道將士們英勇戰斗的壯舉,宋大可毅然進入突擊營的前沿陣地,不幸被炸彈擊中而犧牲。誠如斯言,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戰地記者如果遠離第一現場,就不可能獲得第一手的信息和資料,只有在第一時間深入戰場,才能獲取有價值的新聞。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同樣需要軍事記者深入現場實地采訪。只有真正“沉下去”,貼近基層和官兵,才能沙里淘金,采寫出有深度、有戰味的新聞作品。
秉持勇者之氣概才能采寫出飽含深情的新聞作品。魏巍采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之所以“感動了千百萬讀者,鼓舞了前方的戰士”,原因就在于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力量。魏巍說:“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而是從心底跳出來的,從情感的浪潮中蹦出來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唯有投入真感情,以思想和情感的力量來打動讀者,新聞作品才具有生命力。正如閻吾所說:“記者必須到戰斗的現場親眼看一看,親耳聽一聽,才能把戰場看到的最有價值的‘景’記下來,也才能把記者自己的‘情’融進去,寫出有生命力、感染力的情景新聞來。”魏巍在戰場一線與志愿軍官兵同吃、同住、同戰斗,作戰間隙還和指戰員一起打撲克、拉家常,把每個官兵的家庭出身、成長過程、脾氣、性格、心態,甚至有沒有老婆孩子都要問個一清二楚。正是在一次次感情的交流、心靈的碰撞中,使魏巍感悟到了戰士們英勇無畏的最基本動力,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為新時代軍事記者,只有端端戰士的飯碗、睡睡戰士的床鋪,切實體味到他們的苦與樂,才能采寫出有溫度、有感情的新聞作品來。
三、胸懷必勝之信念才能當好記錄時代的軍事記者
中國戰地攝影記者的先驅方大曾說:“戰地記者的意義,在于通過報道、通過紀實照片,將戰士們英勇抗敵的精神傳遞出去,這種精神的洗禮,是當下的中國最需要的。”正是懷著這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深入炮火橫飛的戰場,以相機和文字為武器,把將士們英勇抗敵的精神和必勝信念傳遞出去。戰地記者除了要有不怕犧牲的精神,還要胸懷必勝之信念,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報道任務。
胸懷必勝之信念才能完成好報道任務。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戰地記者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得不到采訪所必需的食宿和交通保障,采訪對象不配合,甚至會遭受粗暴對待。以報道克里米亞戰爭而聞名的英國《泰晤士報》記者威廉·拉塞爾,剛開始前往克里米亞戰場采訪時,官兵們以一種懷疑的眼光打量著他。宿營時,他的帳篷被扔出營地;他向部隊長官申請給養,得到的卻是嘲笑;他想采訪,卻受到了將軍的嚴厲責問,而且拒絕提供任何情況……但拉塞爾并不氣餒,而是歷盡艱險,深入前線,寫出了一篇篇生動而深刻的新聞報道。由此可見,戰地記者光有犧牲精神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完成任務的必勝信念,以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韌勁,千方百計完成采訪報道任務。
胸懷必勝之信念才能揭露戰爭真相。戰地記者不能就戰爭而報道戰爭,更不能渲染戰爭。而是要從人道主義的視角來認識戰爭、報道戰爭。戰地記者的責任感、使命感,既源于對新聞事業的熱愛,更來自對正義和平的向往。“如果你沒辦法阻止戰爭,那你就把真相告訴世界。”這句成為中外戰地記者共識的格言告訴我們,戰地記者要始終堅信正義必勝,旗幟鮮明地支持正義的戰爭,反對非正義的戰爭,在新聞報道中勇于揭露真相。從2011年派駐開羅,到2014年結束敘利亞前線報道任務,人民日報社記者焦翔駐守流彈紛飛的中東戰場1200天,全程報道了穆巴拉克下臺、卡扎菲死于非命和敘利亞深陷戰爭泥淖的狀況,用鐵一般事實告訴人們:“忽視自由與平等,忽視經濟與民生,輕信西方的承諾,盲從泊來的民主,就是葬送自己的美好家園。”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所進行的是正義的戰爭,軍事記者在新聞作品中,要大力宣傳戰爭的正義性、展現官兵的英勇精神,以必勝信念來鼓舞斗志、提振士氣。
(作者單位:空軍政治工作部宣傳文化中心報社)
責任編輯:姜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