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大勢下評論轉型論析
摘 要:媒體融合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輿論生態,也深刻影響著各類新聞體裁內容和形式的變化,更影響著其作用的發揮。本文深入分析了評論在媒體融合的大勢下面臨的挑戰,指出了評論轉型應力避的誤區,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快評論轉型的出路和對策。
關鍵詞:評論轉型;挑戰和誤區;出路對策
媒體融合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輿論生態,也深刻影響著各類新聞體裁內容和形式的變化,更影響著其作用的發揮。置身于媒體融合這場史無前例的大變革中,評論勢必和傳統媒體一起,面臨著沉淪還是新生、邊緣還是主流的抉擇。只有主動融合、加快融合、深度融合,評論才有出路;只有自覺轉型、早日轉型、深刻轉型,評論才有前途。
一、評論面臨的現實挑戰
從表面上看,評論遇到了春天而不是冬天,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把評論作為競爭的利器。評論的分量在加大,評論的聲音在擴大,評論員的隊伍在壯大,有的媒體甚至像當年的《大公報》一樣,一天一篇社論。在這場比拼中,不前進肯定會一敗涂地,前進得慢必定會舉步維艱。
第一,如何從廟堂之高走向草根時代。這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評論員的時代,評論寫作從代圣人立言進入了草根寫作的全新時代,你不必是高官也不必是高知,無需是高手也無需是高端,只要因心而生,有感而發,不吐不快,就可以與大家分享你的觀點。誰遠離讀者,讀者就會遠離誰。黨報評論如果不改變文風,不回歸新聞本位,在觀點的超市中就很難吸引受眾的眼球。
第二,如何從大音希聲成為一錘定音。全媒體時代,人們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思想和觀點。與過去黨報評論“居高聲自遠”相比,今天的讀者不看牌子的含金量有多高,只看你文章的含金量有多高;不看評論是否有來頭,只看評論是否能走心。“千錘打鑼,一錘定音。”黨報的評論倘若起不到一錘定音的作用,就必然會失去自己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第三,如何從單一文本步入多樣文本。過去的評論文本很單一,新媒體條件下,評論的呈現樣式越來越豐富,可以圖文并茂、聲像兼具,還可以加上相關鏈接。“酒香也怕巷子深”,海量信息中,文本形式單一,很容易成為“沉默的聲音”。這當然對評論員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不敢說要“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但靠一支鉛筆頭就想包打天下,恐怕誰也做不到。
第四,如何從命題作文變成為時而文。過去的評論規定動作較多,從某種程度上說,黨報評論代表著政治走向。今天,新聞評論仍然擔負著“大喇叭”的作用,但更多的評論選題關注的是新聞熱點和社會動態,關注的是實踐一線和現實生活。這就要求評論既要關注上頭,也要關注下頭;既要關注國計,也要關注民生;既要關注國內,也要關注國外,不論是天地之大,還是一芥之微,無不包羅其中。
第五,如何從單向傳播轉為多向傳播。過去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的,“我寫什么,你看什么”“我說什么,你聽什么”。然而,今天的評論來源廣了,評論的互動性強了,人人都在說,人人也都在聽,盡管說的聲音有高低、聽的專注程度有差別。評論不能只評不聽、一評了之,還應根據讀者的反饋,能夠有針對性地、有差別地適時進行引導。
二、評論轉型應力避的誤區
評論的類型有多樣,但是最能夠體現評論轉型成果的是新聞時評,最能夠代表評論轉型敗筆的大約也是新聞時評。前幾年,就有人炮轟新聞時評,毫不客氣地稱之為“應景文體”。這當然是一家之言,我們不妨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攬鏡自照,盡可能在轉型中少走一些彎路、少踩一些雷區。
口水化—因為快速而膚淺。新聞的“秒殺”節奏,逼著評論飛快地提速。如果說倚馬可待在過去只是一種夸張,那么,今天的評論特別是時評,幾乎要求評論作者邊看邊評,評完即發。評論畢竟不是簡訊,間不容發也許能急中生智,但長此以往,評論的水準必然下降,思想難免膚淺,應景之作就可能多于匠心之作。
趨同化—因為跟風而類同。今天熱點是什么,評論馬上跟風而上,造成了評論由頭相同、觀點類同、思想趨同,你所見的讀者已見,你所思的讀者已思,這樣的評論還有什么價值?其實,新聞事實是客觀的、唯一的,而評論卻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評判。評論趨同化本身就是缺少知識、缺少洞見、缺失思想的表現。
脂粉化—因為迎合而獻媚。互聯網思維強調用戶至上,于是有的評論只講迎合不講引導,只講取悅不講勸諭,只講溫情不講建言,心靈雞湯類的評論大行其道,甚至泛濫成災。這些評論也許能夠賺取一些讀者眼淚,也許可以撫慰一下讀者心靈,但如何肩負起為“為社會療傷”的功能呢?
標簽化—因為站隊而反對。評論可以大膽質疑,發表反對的聲音,但是,反對的目的是為了求真求是,而不是為“反”而“反”。有些評論不論是非、只看立場,凡是你贊成的我就必須反對,凡是你反對的我就一定贊成。在這些人看來,不唱反調就不足以證明自己會“獨立思考”,不嘲諷主流、不批駁共識就無法展示自己的個性。這其實不是反對,而是反“對”。其聲音再驚人、再新異,也不過是喧嘩和鼓噪而已。
情緒化—因為宣泄而偏激。如果說“很黃很暴力”是網絡的一個病根,評論的暴力也在其中推波助瀾。“辱罵和恐嚇不是戰斗。”然而,有的評論,缺的是以理服人,多的是大帽嚇人;缺的是真誠探討,多的是嘴仗往返。由于缺乏理性的交流,很容易走向偏執和極端。
三、評論實現轉型的出路
胡喬木同志曾說:“歷史從不給排列空洞詞句的文學家、玩弄膚淺思想的哲學家、追求個人地位的政治家留下地位。正如幾何學從不給拒絕下苦功的國王們準備道路一樣。” 轉型不是轉向,評論轉型是一場自我變革、自我重塑,而不是一般的改進文風、豐富載體。
一要追求信息的廣度。在追求快的同時,評論作者如果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沒有窮盡地搜集相關材料,沒有全方位地進行思考,只能“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地發表淺見,甚至依據錯誤的新聞事實議論一番,很快又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當“卑之無甚高論”時,還不如“停下來,等一等自己的靈魂”。
二要追求人文的厚度。有人形容作家張曉風的散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個別評論之所以成為平平之論,既有結構上的平鋪直敘、語言上的平淡無奇,還有材料上的平庸蒼白。評論也許達不到美文的要求,但絕不能從一種八股走入另一種八股,而要時刻追求文采之美、語言之美。
三要追求心靈的溫度。國學大師劉文典曾說:“要做好文章,只須注意‘觀世音菩薩’就好了。‘觀’是多觀察,‘世’是懂世故,‘音’是講韻,‘菩薩’是濟世救民之心。”黨報評論員不能一拿筆就端架子,一開腔就居高臨下。只有努力說真話、寫實情,讓評論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才能以親和力吸引讀者,以感染力打動讀者,以說服力引導讀者。
四要追求表達的銳度。魯迅先生說得好:“戰斗一定有傾向”“像熱烈地主張著所是一樣,熱烈地攻擊著所非。”評論作者要有直面問題的膽識,該發聲時就發聲,該亮劍時就亮劍,是就是、非就非,贊同什么、反對什么,不容許拖泥帶水、欲說還休。
五要追求思想的高度。思想是智慧的花朵。黨報評論員必須有激情、有見識、有作為,善于在尋常中窺見奇崛、凝固中看出變化,努力用自己的真知灼見和思想光芒牢牢守住新聞輿論陣地的制高點,牢牢把握意識形態斗爭的主動權。
(作者單位:解放軍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