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讓重大典型宣傳更接地氣 ——從《一個特戰中隊與十個一等功》的采編實踐談典型報道的創新傳播
摘 要:典型報道能否接地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會不會講故事。本文結合《一個特戰中隊與十個一等功》的采編實踐,探討軍隊重大典型報道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的方法路徑,以期為提高軍隊典型報道傳播質效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典型報道;講故事;創新傳播
典型宣傳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典型能否發揮引路和示范作用,與主流媒體的典型報道是否得到受眾認可密切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講,換位思考,站在受眾的角度宣傳典型,讓典型更接地氣,是提高全媒體時代典型報道傳播質效的重要選擇。
2021年7月9日,《人民武警報》刊發的通訊《一個特戰中隊與十個一等功》,生動記述了剛剛被中央軍委授予“反恐尖刀中隊”榮譽稱號的武警新疆總隊某部特戰一中隊反恐維穩的英雄事跡。稿件經“人民武警”微信公眾號推送后,人民網、中國軍網等多家主流媒體紛紛轉載,全網閱讀量破千萬。網友稱贊該報道“很接地氣”。本文結合該典型報道的采編實踐,探討軍隊重大典型報道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的方法路徑,以期為提高軍隊典型報道傳播質效提供借鑒參考。
一、聚焦“功”:觀照歷史與現實,強化新時代強軍故事的歷史厚重感
先進典型是時代精神的標桿。縱觀人民軍隊的典型宣傳我們會發現,凡是擁有持久生命力的先進典型,都是時代的縮影、歷史的再現。
立意高遠,故事內涵應聚焦時代精神。習主席曾于2014年4月27日視察該中隊,聽取戰斗情況后,稱贊他們是英雄的部隊。近年來,軍隊多家主流媒體報道過該中隊事跡。對這次宣傳報道任務,采編人員研究后感到,隨著近年來武警部隊加快轉型建設,中隊形勢任務、規模結構、力量編成、駐地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很多情況“今時不同往日”了。要把這個“老典型”寫出新意、寫出特色、寫出影響,對新聞工作者來說充滿挑戰。同時,中隊的榮譽多、故事多、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多,怎么選材?經過反復與官兵座談后決定,主通訊分兩篇,“建功”第一篇、“建隊”第二篇;中隊處突維穩是最大特色、戰功卓著是最大亮點。該中隊先后兩次榮立集體一等功,有一個班集體和7名官兵榮立一等功,首篇主通訊標題就叫《一個特戰中隊與十個一等功》。
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記者聚焦“戰功”選事例,聚焦“建功”寫中隊,滄海拾貝、紅線串珠。這樣選取出來的事例,都是硬邦邦的戰例,說服力、感染力俱佳,生動展示新時代革命軍人的嶄新精神風貌,讓受眾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能打仗、打勝仗的時代風采。
這啟示我們,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站位必須高,視野要宏闊,把典型的成長進步放在時代大背景下,通過觀照歷史與現實凸顯出英雄的初心使命,強化新時代強軍故事的歷史厚重感。
二、聚焦“特”:回應時代關切,強化新時代強軍故事的感染力
塑造典型,既要從大處著眼,也要注重小處落筆,在認識共性的基礎上注重對個性的再發現、再認識。對軍隊重大典型而言,論“大處著眼”,就是要將典型放到人民軍隊履行使命任務的光榮歷程中審視;論“小處落筆”,就是要把集體典型分解到官兵個體和具體事例上做微觀、新鮮地呈現。
從“特勤中隊”到“特戰中隊”,中隊建設始終“特”字當頭。深入采訪發現,中隊很多自主抓建、研戰謀戰的舉措,都走在了武警部隊特戰力量建設探索的前列,這和武警部隊使命任務拓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和反恐維穩實戰任務牽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章合為時而著,雖為古訓,歷久彌新。要寫好這篇典型報道,就必須“為時而著”,回應時代關切、現實關切,讓廣大受眾讀罷都有解渴之感。為了把“特”寫真寫活,記者參觀榮譽室、資料室、排爆專修室和訓練場,感受濃烈的戰斗氛圍,深刻體會這個中隊官兵先后參加反恐戰斗31次,與暴恐分子激烈斗爭的經歷,每一場戰斗都是直面生死的硬仗惡仗。
用“功”寫事,用“特”寫人。由此,極限訓練、“背靠背”制敵排爆這樣的典型事例,凸顯出軍人的血性與擔當;鑲牙排長呲著牙笑、預備特戰隊員卻笑不出來,折射出軍人舍我其誰的豪情壯志;傷員一條腿粗一條腿細、“罵”走前來安慰自己的戰友,反映出戰友之間與眾不同的友愛;等等。這樣的細節也在閑談中被挖掘出來,真實呈現在讀者面前。網友在留言中說:“這不是小說里的特種兵情節,而是我們特戰戰友的真實生活寫照。”“是真正從血與火中淬煉出來的猛士。”“我做夢都想加入的戰斗英雄部隊。”
三、聚焦“敵”:從受眾的眼中去尋求答案,強化新時代強軍故事的特有血性
“有血性”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優良品質。強化新時代強軍故事的特有血性,是典型報道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怎樣的故事才凸顯血性?需要從受眾的眼中去尋求答案。對這篇寫一等戰功、寫戰斗英雄的通訊來說,只關注官兵,而不管敵人、對手的情況,典型報道的故事在受眾眼中就有可能“面目模糊”。受眾的審美情趣變了,記者的眼光也得變。記者在中隊敏銳發現了一塊地圖掛板,“……一張世界地圖,上面用一個個藍色的標記注明近期世界各地發生的暴恐事件和處置情況。”這段記敘,后來成為多家媒體轉載、引用的必選部分。
通訊中所選主要事例均為戰例,最早的可追溯到13年前,最近的也有6年。記者先后聯系中隊駐地公安部門了解當年戰斗實況、已經轉業退伍的官兵核實細節、駐地群眾回憶相關情況等。最終,恐怖分子的狡詐兇殘在記者筆下變得更為詳實。雖然報道最終未能“指名道姓、有鼻子有眼”那般刻畫對手,但迎面接敵時,如何躲閃、怎樣點射、距離多少這樣的細節被拂去塵封,真實呈現在讀者面前。官兵負傷作戰、臨危不懼、“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四、聚焦“情”:悉心捕捉情感音符,強化新時代強軍故事的人文情懷
巴金說:“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有我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感情。”這啟示我們,新聞不僅要傳播信息、觀點,更要傳遞情感;新時代強軍故事除了凸顯軍人特有的血性,還要有人文情懷。
聚焦關注官兵個體內心世界。遂行任務中的疲累、面對死亡威脅的擔憂、曾經厭訓怕訓的逆反、負傷患病后的失落、婚戀困難的孤單、負氣不接受父母關心和干部幫扶的叛逆等等,這些細節都被寫進了這篇通訊。報道首次真實披露排爆戰士的遺言:“媽,我這邊比較忙……弟弟回去后, 讓他別亂跑,把他留在身邊,在家多干點活。”其中的大愛無言,令人潸然淚下。
聚焦戰斗集體中的人際關系。實戰中老兵新兵的默契搭檔、排爆之前干部對排爆手的忡忡憂心、“魔鬼”排長和特戰新兵的艱苦磨合、休假戰士爭著讓假的手足情誼、同甘共苦的師徒傳承,還有“送彈匣”“半壺水”“大不了一起死”的生死托付、“給戰士評功”……這些真情實感直擊讀者心靈。網友留言:“看得想哭,真不容易。”“這種情感不一定人人都有,但有了就銘刻一生,就滲入心髓融入血脈,就抹不去忘不掉,這就是戰友情!”
情感是作品的溫度,也是作品的高度。面對面聆聽戰斗英雄講述他們的親身經歷,感受戰斗現場的驚心動魄、舍生忘死的英雄情懷,記者在忠實客觀報道事件的同時,也悉心捕捉情感音符,以期引起讀者共情共鳴,獲得良好情感體驗,增加宣傳效果。
(作者單位:武警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