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長避短:讓深度報道煥發生機 ——全媒體時代提高軍隊紙媒深度報道傳播質效的思考
摘 要:全媒體時代,曾在讀者中有著深刻影響的黨報深度報道,影響力面臨挑戰,存續價值遭遇時代之問。前瞻全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創新之路,本文闡述了做好深度報道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圍繞其創新的著力點和方法路徑進行闡釋分析,旨在為提高軍隊主流媒體深度報道傳播質效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深度報道;問題導向;創新發展
所謂深度報道(In-depth report),指的是對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進行系統反映的一種報道方式。其主要表現為通過深入挖掘和闡明事件的因果關系、跟蹤和探索其發展趨向,進而揭示其實質和意義。它發端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名稱,比如,法國稱為“大報道”,美英稱為“大標題后的報道”,也有的國家稱為“解釋性報道”,等等。
回眸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報業黃金年代,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紙媒,紛紛開設了深度報道版面,在受眾中引起積極反響。比如,《人民日報》的《中國改革的歷史方位》、新華社的《關于物價的通信》和《解放軍報》的《改革,當代中國軍人的求索》及《經濟日報》的“關廣梅現象”系列報道等等,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全媒體時代,隨著新興媒體的飛速發展,傳統紙媒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曾在讀者中有著深刻影響的黨報深度報道,影響力面臨挑戰,存續價值遭遇時代之問。前瞻全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創新之路,本文闡述了做好深度報道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圍繞其創新的著力點和方法路徑進行闡釋分析,旨在為提高軍隊主流媒體深度報道傳播質效提供借鑒參考。
一、著眼服務備戰打仗,充分認識全媒體時代傳統紙媒做好深度報道的重要性必要性
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和受眾閱讀呈現出碎片化、淺表化、快捷化的態勢,深度報道是否還有生存發展的空間?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一)深度報道是發揮傳統媒體專業性特色的重要方式
美國新聞學者麥爾文·曼切爾認為,“人們并不僅僅滿足于知道發生什么,他們還想知道這些事為什么發生,它們意味著什么,結果又是什么。”這啟示我們,深度報道要煥發生機,就要實現從作為新聞產品的深度報道,到作為思維工具的深度報道的轉變,凸顯啟發眾智、助力作為的特殊功能。
全媒體時代,新聞在新媒體的傳播路徑是在不斷的轉發接力和評論附加中擴散開去的。這就意味著,誰的聲音更大、更真實、更有分量,誰就能站在信息傳播的制高點上,而誰解釋得更令人信服,誰就會擁有更多受眾。這也就超越有的單純以情節呈現為重心的“大特寫”式的深度報道,形成更具有意義感、價值感和社會關懷意味的“大聚焦”。
這正是軍隊紙媒最擅長的領域。對于《解放軍報》來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今推出的反映軍隊面對改革的《改革,當代中國軍人的求索》《做改革強軍征途上的“纖夫”》《勝戰之路》等等,則讓人們認識了各個時期中國軍人直面改革、融入改革的嶄新風貌。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就是《解放軍報》,也是軍隊主流媒體要堅持的,即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方向,尋找新聞的落腳點和著力點,并針對性做出導向鮮明、專業準確的報道,實現用新聞報道指導軍隊建設各領域工作的目的。
(二)深度報道是深度展現紙媒價值的必要途徑
深度報道怎樣才能體現深度?它絕不是對新聞事件描述的“詳盡版”。從業務角度上反思剖析,深度報道不是被新興媒體打擊弱化的,也不是由于我們慣常歸咎的受眾生活節奏緊張、閱讀時間少等原因造成的。從根本上說,是深度報道的質量尚需進一步提升。傳統媒體在尋找突圍之路時,應該把強化深度報道傳播質效作為提升影響力的關鍵落點。只有通過以觀點引領、以整合入手拓展新聞深度,在事件之間建立關聯,才能真正體現深度報道特點,充分強化紙媒所具備的立體感真實感,引導受眾形成對報道內容的深刻認識。
深度報道往往依托專版實現,在這方面,中央的幾家主要紙媒的專版都在努力做出探索。
以《人民日報》為例。2021年,該報“黨建”專版除了正常工作報道,先后推出“深度關注·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百年大黨的成功密碼·基層觀察”等系列深度報道。尤其是圍繞黨史學習教育和慶祝建黨100周年,該報利用3個多月時間,策劃推出“深度關注·把好傳統帶進新征程”系列深度報道,對我黨成立以來的一系列好傳統好作風進行梳理,用以觀照現實,先后在專版頭條位置刊發“對黨絕對忠誠 勇于實干擔當”“深入調查研究 提高工作本領”“理論聯系實際 推動改革發展”“堅持民主集中制 凝聚智慧和力量”等15個專題的深度報道。在開啟新征程之際,對如何跑好新時代“這一棒”進行深入研究探索,為各級黨組織開展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這種規模大、持續久的深度報道,既有強烈視覺沖擊,又有較強指導意義,是一般網媒、掌媒很難實現的。
綜上所述,深度報道作為黨報不可或缺的重要產品,只能加強。揚長避短,是深度報道煥發生機的必然選擇。對軍隊媒體而言,必須著眼服務備戰打仗,站在有效履行軍隊職能使命的高度,充分認識創新深度報道,提高其傳播質效,是軍隊媒體實現“政治上更強、傳播上更強、影響力上更強”的一個重要舉措。要著眼服務備戰打仗,立足打贏信息化戰爭新聞輿論戰和打好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主動仗,發揚釘釘子精神,在揚長避短中不斷推進深度報道創新發展。
二、堅持問題導向,把握好提高軍隊紙媒深度報道傳播質效的著力點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問題是工作的導向。對于深度報道來說,堅持問題導向,是軍事宣傳工作發揮指導作用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軍隊紙媒深度報道傳播質效的著力點。
(一)緊跟改革強軍步伐關注“新點”問題
新聞講究的是一個“新”字,紙媒是新聞紙,必須要重點關注有新聞價值的“新點”。改革強軍中,隨著編制體制調整,部隊出現一些新事物新景象,也伴隨著新情況新問題,把這些問題抓住,也就抓住了時代的脈搏。
2021年初,軍隊頒布實施了《中國共產黨軍隊委員會(支部)工作規定》,強調把“堅持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作為黨委(支部)工作的原則。在書記、委員的素質要求和職責中,《中國共產黨軍隊委員會(支部)工作規定》對基層黨委、黨支部設立作戰訓練委員及其職責作出規范:負責基層黨組織議戰議訓有關工作,了解和反映官兵關于軍事民主的意見建議。
基于上述變化,《解放軍報》“黨的建設”版對“作戰訓練委員”這一新生角色展開研究,策劃推出《種好練兵備戰的“責任田”》這一期深度報道。報道從第72集團軍某旅兩名營黨委作戰訓練委員的履職經歷入手,圍繞“講自己連隊和熟悉的專業分隊多,講其他分隊和統籌全營任務少”“顧慮自己資歷較淺,遇到分歧不敢堅持觀點”等典型現象入手,對作戰訓練委員的職能作用發揮進行了深入探討。
類似緊跟改革強軍步伐關注“新點”的深度報道,已成為《解放軍報》的“家常菜”“拿手菜”。如針對一些基層部隊尤其是聯勤保障部隊的優秀士官走上黨支部書記崗位的情況,2021年下半年,“黨的建設”版對“下篇文章”密切關注,推出《士官擔任黨支部書記之后》等深度報道,研究如何積極發揮士官黨支部書記的獨特優勢,使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組織力和執行力不斷提升。
實踐證明,抓住“新點”也就有了硬新聞。在硬新聞的支撐下,深度報道的時代性、實效性就會得到有效強化。
(二)緊盯受眾關切聚焦“熱點”問題
熱點問題是受眾普遍重視熱議的,這類話題由于關注的受眾多,與受眾切身利益聯系相對密切,往往是自帶新聞光環的。
近幾年,諸如維護官兵合法權益、糾治“五多”問題為基層減負、糾治官兵身邊的“微腐敗”、糾治基層管理土政策土規定等等。這些熱點話題為部隊基層官兵普遍關注。聚焦這些問題,就容易抓住受眾的敏感點興趣點,產生“現象級”產品。
2021年,《解放軍報》“法治軍營”版注重對這些熱點敏感問題的研究,推出的多組系列報道都較有針對性。比如,該版瞄著糾治新老“五多”問題持續發力,先后推出《從源頭上遏制“五多”》《瞄準痛點,精準發力治“五多”》等多組報道。對容易擾亂基層的種種“五多”問題進行多角度查擺曝光,既有官兵對《為過頻過滿的各類活動“瘦身”》《叫停重過程不重效果的學習》的親歷感受,也有機關《對“隱形文電”及時糾治》《對“指標教育”立即叫?!返纳疃确此?。讀者反映,這些對新老“五多”問題的研究,既有可讀性,又有啟示性。
在《從源頭上遏制“五多”》這組深度報道中,版面聚焦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依法為基層減負,硬起手腕糾治“檢查考核隨意問責”“要求官兵層層陪會”等問題進行深度剖析,研究糾治辦法。配合新聞報道的《從一份電文談減負》的言論,列舉1948年華野為十三縱一〇九團授予“濟南第二團”的請示電正文僅用53個字,就將戰斗過程、請示內容表達得清清楚楚,而軍委30 個字的批復電文更是直截了當的生動論據。這組深度報道有新聞事實、有工作方法、有深度思考、有歷史對照,主題得到升華,立起鮮明導向,刊登后引起積極反響。
戰士使用智能手機的管理放開后,手機使用管理工作成為熱點難點工作之一,也是基層官兵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2021年,《解放軍報》“法治軍營”版及時聚焦這個話題,先后策劃推出多組深度報道?!妒謾C聊天,這樣“加密”要不得》《軍裝照片,這樣“郵寄”不可行》《隨意丟棄手機卡惹出的麻煩》《網購泄露信息帶來的隱患》《網絡充值嚴防“優惠陷阱”》《不明軟件切莫隨意注冊》……系列報道從官兵身邊人身邊事入手,從細節小事入手,采取一事一報、一案一析、模塊呈現的新實活表現方式,使深度報道的主題在一件件故事中得到深化,連綴起來,像是為基層官兵依法依規使用智能手機提供了一份說明書。
(三)緊貼部隊建設破解“難點”問題
“難點”問題往往是由多方面因素積累造成的,帶有較強的針對性、傾向性,是很多單位、很多官兵經常要面對的。對這類問題,官兵除了關注之外,還會對“如何解決”抱有很大期許。開展深度報道時,要注重從列舉剖析到研究破解,提供有啟發借鑒意義的思路或做法。
黨建工作中,就有不少這樣的難題。比如,對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的監督難題,怎樣做到敢于監督、善于監督,是一些黨組織在現實中遇到的難題。近年來,《解放軍報》“黨的建設”版圍繞這個話題,以第83集團軍黨委落實黨內監督條例的經歷為例,探索了黨委常委接受紀委監督的方法路子,通過研究督學強化自覺、燃旺黨內生活的爐火、織密制度監督網等具體工作,對這一難題進行了有益探索,凸顯了深度報道的指導性。
隨著練兵備戰不斷深入,現在部隊野外駐訓已成為常態。在四周沒有圍墻的情況下,如何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各項工作落到實處,成為各部隊普遍面臨的難題?!督夥跑妶蟆贰胺ㄖ诬姞I”版敏銳抓住這一問題,連續策劃推出5期依法開展野外駐訓的深度報道。比如,《執勤查哨,莫因“情況特殊”打折扣》剖析了駐訓管理工作等問題;《夜訓考核豈能“借光”開展》《裝備研訓莫要只圖速度》剖析了從嚴治訓工作等問題;《使用代號絕非“多此一舉”》《涉密文件切莫“一撕了之”》剖析了保密工作等問題。這些報道既能獨立成篇,又能連貫一體,對野外駐訓的依法治軍工作進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較好的宣傳效應。
三、創新表現形態,運用好提高軍隊紙媒深度報道傳播質效的方法手段
堅持問題導向,解決了深度報道的戰略方向問題。但僅有方向還不夠,還要解決好適合紙媒版面的鮮活文風、表現手段、包裝形式等戰術問題。
(一)讓深度報道變得有思想、會“思考”
組織深度報道時,立起問題靶標后,還必須提供能正中靶標的思路建議、經驗做法等,給受眾以啟示借鑒。注重指導性一直是《解放軍報》作為中央軍委機關報的鮮明特點之一。如何體現指導性?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研究剖析問題。如果在深度報道中片面強調正面宣傳,見了問題“繞道走”,那么射出的“矢”永遠無法命中問題的靶心。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剖析研究,通過“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抽絲剝繭、漸次展開,合理運用發散思維、辯證思維、逆向思維等各種新聞手法視角,讓深度報道變得有思想、會“思考”。
改革強軍中,大量從社會招考的文職人員來到軍營,成為戰斗力新生力量。從社會人才到軍隊文職,他們面臨著角色、崗位等多個重大轉變,在起步階段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在所難免,各級不能因為一時出現問題和不足就輕率懷疑甚至否定他們,而應從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出發,從推進軍隊人力資源現代化建設的大系統中考量處置。
針對這個問題,2021年,《解放軍報》“文職方陣”版適時組織推出“文職人員出現‘水土不服’怎么辦”的策劃報道。分別介紹陸軍特種作戰學院針對個別文職人員思想懈怠問題,注重“思想激勵、教育警示”的探索;武警新疆總隊昌吉支隊針對有的文職人員缺乏自信問題,注重“高度信任、盡心幫助”的探索;第83集團軍某旅針對少數文職人員心浮氣躁問題,注重引導“放慢步子、走穩路子”的探索。同時,配以《育才如琢器貴在用匠心》的言論,講清要以更加包容的姿態、更加科學的方法,助力文職人員全身心融入部隊建設發展中去的道理。
從宣傳實效看,這類既有事件呈現,又有深度思考,還有思路辦法的深度報道,很受讀者歡迎。
(二)運用好“觀點+例子”的表達方式
實踐證明,講故事是一種最有效的宣傳方式和溝通手段。深度報道雖然立意高,題材重大,但最終還是要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新聞事件來說明呈現。創新深度報道必須遵守新聞規律,練就會講故事、講好故事的報道本領,運用好“觀點+例子”的表達方式。
2021年,《解放軍報》“文職方陣”版在研究要加強對文職人員的地位重視、工作幫帶、生活關懷的主題時,推出一組“細節之中見真情”的策劃。策劃主要圍繞兩個小故事展開,《吃早餐時不再忐忑不安》介紹了一名每天凌晨上班、早上八點下班的文職醫務工作者,因每次到食堂吃早飯都正逢大家上班,容易被大家誤會是遲到引發的尷尬經歷;《參加活動無須“另行通知”》則講述了某單位以往下發文電常要“另行通知”文職人員,后來調整為軍人與文職人員同步傳達,使文職人員更有歸屬感的一段經歷。這樣的表達形式,把宏大的主題濃縮到兩個生動故事中,使深度報道更有感染力穿透力。
(三)加強對深度報道的包裝呈現
美食講究色香味俱全,除了通過烹飪實現“香”“味”之外,還要通過擺盤等方式突出它的“色”。與之同理,深度報道往往篇幅較長,如在版面上從頭堆到尾,黑壓壓一片的話,會令受眾閱讀欲望大打折扣。要注重加強對深度報道的包裝呈現,特別是在版面上實現多維立體呈現,強化宣傳效果。
在具體實踐中,可以嘗試運用配發言論、編輯感言、官兵心得、相關鏈接等,對主題進行深化、延伸、升華,也可運用組圖、漫畫等形式豐富視覺,還可嘗試把深度報道條塊切碎,進行模塊化組裝,這些都能使版面語言更加豐富生動,吸引眼球。近年來,《解放軍報》“黨的建設”版在推出《一名士官支委的帶隊心得》深度報道時,聚焦第73集團軍某旅警衛勤務連一名士官分隊長的履職經歷,研究了士官支委如何發揮作用的主題。文章不僅使用第一人稱講故事的手法強化可讀性,還在報道后配以3名基層黨務工作者感言,分別從士官支委的重要作用、基層黨組織要強化自建能力、機關要加強對基層黨組織幫帶指導等不同側面入手。感言以便簽形式呈現,既深化了主題,又美化了版面。
全媒體時代,打造的產品呈現話題性,甚至達到“現象級”,是所有媒體人共同的向往。無論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如何變化,對傳統紙媒而言,深度報道都不可或缺,其價值和前景都值得信任和期待。我們只要適應變化,揚長避短,深度報道就能煥發生機。
(作者單位:解放軍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