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強化:打好涉軍輿情引導主動仗
摘 要:全媒體時代,軍事類信息日趨成為社會輿論場關注的一個焦點。用好網上輿論陣地,展示人民軍隊良好形象,成為時代所趨、形勢所需。要充分認清加強涉軍輿情引導的重要意義,深刻把握涉軍輿情引導的時度效,統籌網上網下兩條戰線,堅持建、管、用、防一體推進,傳播正能量、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涉軍輿論;輿情引導
全媒體時代,軍事類信息日趨成為社會輿論場關注的一個焦點,用好網上輿論陣地、展示人民軍隊良好形象,成為時代所趨、形勢所需。加強涉軍輿情引導要搶占先機、把握時機、消除危機,以更新理念、更實舉措,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有力思想輿論支持。
一、強化大局意識,充分認清加強涉軍輿情引導的重要意義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涉軍輿情引導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內容,必須堅持從黨、國家和軍隊事業的整體、全局來審視把握,以強烈政治自覺和政治責任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這是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維護政治安全的現實需要。意識形態工作是立心、固本、鑄魂的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的背景下,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日趨尖銳復雜,特別是圍繞政治、經濟、軍事等熱點問題的輿論較量更加突出,各種敵對勢力倚重互聯網極力爭取輿論話語權,肆意散布各種謠言,詆毀攻擊黨、國家和軍隊。網上“強根”與“拔根”“鑄魂”與“蛀魂”的拉鋸戰日益激烈。歷史和現實警示我們,思想輿論陣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涉軍輿情引導是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必須站在捍衛國家政治安全和政權安全的高度緊抓不放,強化憂患意識、樹牢底線思維、敢于亮劍斗爭,旗幟鮮明批駁一切錯誤思潮和錯誤言論,肩負起傳播黨的聲音、壯大主流思想、維護軍隊形象的重大政治責任。
這是助力強軍興軍偉業、凝聚軍心士氣的現實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站在新起點、邁出新步伐,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極大凝聚了黨心軍心民心,受到外界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當前,大量涉軍熱點話題頻頻出現在網上,正面熱點評論、點贊擁護支持的是主流,但也有不少雜音噪音充斥其中,有的緊盯我軍事訓練演習極力進行歪曲報道、造謠誹謗,借機渲染“中國威脅論”;有的打著“還原歷史”的幌子,對軍人犧牲奉獻冷嘲熱諷,惡意貶損戰斗英雄、惡搞先進典范;還有的“大V”喜好爭當“網紅”,搶先爆料,胡編亂造“低級紅”“高級黑”的涉軍話題;等等。這些負面輿情信息的潛在風險和現實危害不容小覷,輕則影響損害軍隊在人民群眾心中的良好形象,重則威脅干擾國防和軍隊安全發展,甚至造成政治和外交大局被動。這就需要我們持續加大網絡輿論宣傳和引導力度,及時用正面發聲壓制噪音、回擊雜音,最大限度匯聚軍民齊心協力、奮斗強軍興軍強大正能量。
這是占領官兵思想陣地、推動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互聯網催生了林林總總的娛樂文化新形態,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表達訴求、休閑消遣的自由天地。現在,越來越多的官兵學習閱讀在網上,興趣愛好在網上,娛樂消遣在網上,購物消費在網上,網絡信息對官兵思想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重要。尤其要看到網上各種思想交織匯聚、并存共生,各類消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灰色段子、八卦新聞、暴力游戲、惡搞視頻等垃圾產品時有出現,極易腐蝕官兵的思想靈魂、沖擊官兵的價值取向。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唯有緊跟時代,過好網絡關,才能摸準官兵思想脈搏,把工作做到心坎上。從這個意義上講,加強涉軍輿情引導是推動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環,需要及時跟進了解網絡輿情動態,對各種政治性、原則性、導向性問題搞好針對性教育引導,幫助官兵澄清模糊認識、明辨是非曲直,牢牢掌握工作主動權。
二、強化問題導向,深刻把握全媒體時代涉軍輿情引導的原則要求
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發言人,特別是新媒體的開放性、實時性和匿名性特征凸顯,給涉軍輿情的引導帶來嚴峻挑戰。加強涉軍輿情引導,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深研內在機理,把握原則要求,不斷提高網絡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要突出政治性,確保正確方向。網上涉軍輿情關注度高、敏感性強,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造成不良后果,甚至釀成“輿論風暴”。要切實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面對敵對勢力的拉攏滲透和誘惑腐蝕,面對網上各種錯誤思潮和雜音噪音,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政治立場,強化“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政治定力。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網上涉軍信息話題注重從政治上分析、觀察和處理,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問題背后的問題,切實把情況搞清楚、原因分析透、趨勢研判準、舉措制定實,確保涉軍輿情引導工作的正確政治方向。
要突出服務性,唱響時代旋律。服務大局是新聞輿論工作永葆生命力的源頭活水??v觀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新聞輿論工作都能夠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始終發揮著凝心聚力的作用。做好涉軍輿情引導工作,要善于站上高位、開闊視野、抓住重點,始終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助力強軍,廣泛宣傳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支援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維護軍政軍民團結等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唱響時代主旋律、傳播軍隊“好聲音”、提振軍民精氣神,進一步凝聚共識、爭取人心、團結奮進,牢牢守住網上思想輿論陣地。
要突出真實性,堅持求真務實。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事實是新聞的本源,在這方面容不得絲毫馬虎大意,否則就會影響到新聞的真實性,進而影響到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實踐充分證明,事實勝于雄辯,謠言止于真相。對網上出現的各類涉軍信息特別是與群眾息息相關的熱點問題、關乎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話題,要理直氣壯講事實講真相、不回避不繞彎,主動坦誠回應關切質疑,引導公眾理性看本質、看主流、看趨勢、看變化,防止出現一葉障目、偏聽偏信。要注意把握網絡傳播的即時性、聯系的全域性、交互的平等性特點,發布情況時要嚴格核實信息來源和真實性,用逆向思維確保經得起各方“反向”檢驗,防止正面宣傳引發負面輿情。
要突出時效性,力求快捷高效。新聞輿論工作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打贏這場意識形態斗爭主動仗,必須贏得先機、先發制人,最大限度壓縮制造和傳播負面輿論的空間。要緊盯網上涉軍輿情動向,及時洞察形勢變化,第一時間搞好權威信息發布和政策解讀,主動回應各方關切、拉近與公眾的距離,既能彰顯軍隊的透明度、開放和自信,又盡可能避免不明真相公眾的猜測和網媒不實報道。尤其要針對一些荒謬言論和不實之處,通過多種途徑及時進行嚴肅批駁,旗幟鮮明地揭露對方的險惡用心和真實意圖,嚴肅駁斥謬論、大力弘揚正氣,集納放大我方聲音,做到先聲奪人、以快制勝、化危為機。
三、強化綜合施策,著力提升全媒體時代涉軍輿情引導的綜合效能
涉軍輿情引導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范圍廣、參與主體多、管控難度大,必須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和體系觀念,深刻把握輿論宣傳引導的時度效,統籌網上網下兩條戰線,堅持建、管、用、防一體推進,不斷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
建平臺、強支撐。軍隊主流媒體在做好涉軍輿情引導上發揮了突出作用,但用發展的眼光看,還有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比如,有的網絡平臺傳播力度還不夠強,有的把傳統媒體內容向網絡一搬了之,體現網站個性的原創內容相對較少;有的公眾號雖然有一定影響力,但存在活潑有余、底蘊不足,迎合有余、引領不足等問題。要著眼建好用好輿論陣地,進一步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既要發揮傳統平臺和渠道作用,也要強化互聯網思維,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陣地,讓分散在網下的力量深入網上。要持續加強與國內知名網站、客戶端和涉軍論壇的協作配合,靠“借船出海”壯大軍方輿論陣勢,增強軍隊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搶占傳播制高點的“最大增量”。
建防線、強聲勢。由于軍隊特殊性容易產生“窺探效應”,使各類涉軍信息都可能形成輿論熱點,逢軍就炒、沾軍就熱已成為常態,必須建立堅強牢固的輿論防線,該回應的必須發聲、該批駁的堅決回擊,大力激濁揚清、引領輿論導向,讓正能量充盈充沛、主旋律高揚高昂。要深刻把握網絡輿論傳播特點規律,圍繞涉軍熱點敏感問題,精心設置議題開展網絡評論和輿論引導,堅持正面發聲、及時發聲、有效發聲,使反映正確立場觀點的言論在網媒占據主導、實現刷屏之勢。要注重創新傳播方式方法,要理直氣壯管導向,全力打造品牌欄目和優質產品,唱響思想輿論主旋律,做大做強網上主流思想輿論,努力構建獨具特色、攻防兼備、專業權威的話語體系。
建機制、強協作。著眼形成齊抓共管、聯合制勝的整體合力,建立健全輿情分析研判機制,加強對網上網下、境內境外輿情管控,一旦遇有情況能夠快速響應、有效處置,避免“官方不說網民說”“紙媒不說網媒說”“中方不說外方說”的被動局面。要不斷完善軍地有關部門信息反饋和協作聯動機制,同心協力對涉軍輿情迅速處置,防止炒作升級;對涉嫌違法犯罪的依法追究,堅決查處、震懾不法者,教育盲從者,減少負面輿情的擴散炒熱。要進一步健全與地方宣傳、網信部門的輿情引導協作機制,在快速平息事端的同時,巧妙設置新話題,推動輿論走勢向上向好,防止涉軍輿情發酵成復雜問題,局部問題演變成全局性問題,不斷提升涉軍輿情引導質效。
建隊伍、強力量。在網上輿情交鋒較量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核心競爭力在人才、在隊伍。針對當前全媒體輿情引導人才相對缺乏、素質相對偏弱的實際,要多措并舉讓輿論骨干在崗位上歷練提高,通過學習新技術練就新本領,運用新技能駕馭新媒體;善于走“群眾路線”,發動官兵制作反映火熱軍營生活的網絡宣傳片、動漫、DV作品,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要抓好外宣專家和網評隊伍建設,注重從領導干部、專家教授、媒體工作者中遴選講政治、有擔當、善引導的人員,加強培養軍隊“網絡大V”“意見領袖”。同時注重借用地方專業技術資源,進一步拓展力量支撐、發揮助推作用,不斷提升網絡涉軍輿論生態治理的綜合效能。
(作者單位:海軍軍醫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