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環境下做好軍事新聞網絡直播的若干思考
摘 要:與文字、廣播以及電視報道相比,網絡直播報道以其真實的現場感、即時互動性、敘事日常化等特點廣受青睞,成為軍事媒體探索軍事新聞報道挺進移動互聯網主戰場的重要形式。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使軍事新聞網絡直播更加專業化、更有真實感、更具效益性,是當下軍事媒體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本文著重從這3點入手,探析如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做好軍事新聞直播報道。
關鍵詞:網絡直播;內容為王;現場感
融合了音頻、視頻、文字等多種信息載體的網絡直播,在新聞信息呈現、媒介公信力提升、輿論引導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是主流媒體提升互聯網場域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有效載體。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積極順應形勢,嘗試搞好軍事新聞網絡直播報道的方式方法,先后策劃、參與制作了《紅色追尋》《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啟動火炬傳遞》《揭秘野戰大動脈—走進聯勤保障部隊某野戰輸油管線大隊》《“白衣天使”秒變“戰地女神”!直擊聯勤保障部隊首次行業大比武》《直擊“精武聯勤-2020”比武競賽》等一系列網絡直播報道產品。一部部能實時互動、又畫面感極強的直播報道產品,讓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更真實地感受中國軍隊風采,有效強化了軍事新聞報道效果。
一、堅持內容為王,打造專業軍事新聞網絡直播產品
網絡直播報道變的是手段、技術,不變的是內容為王的本質。全媒體時代信息海量化、碎片化的特征,使用戶不得不對信息進行過濾,根據需求有選擇地接受信息,這種趨勢,驅使直播報道必須為用戶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內容。
一是抓住受眾需求,創新表達方式。軍事新聞網絡直播只有抓住受眾需求,創新表達方式,科學策劃直播手段,為受眾提供有品質的內容、高質量的信息和有價值的觀點,才能產生較好的輿論引導作用。“直播+軍營”“直播+官兵”“直播+訓練”的形式,在軍事新聞網絡直播中備受歡迎。受眾可以從代入感極強的視角近距離了解軍事信息、觀看武器裝備、聆聽強軍號角。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網絡輿論局組織,央視網、中國軍網同步展開的《戰鼓陣陣》系列網絡直播,就是成功的網絡直播嘗試。它揭開了軍營神秘的面紗,滿足了網民想要了解軍營的迫切需求,使網民對人民軍隊有了更直觀的認識,觀看人次破億,極大地提高了民眾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關心、關注。
在軍事新聞網絡直播報道中,可以嘗試讓官兵成為直播中的主角。目前部隊中有不少年輕官兵,他們身在部隊、了解部隊,熟悉各種新媒體,同時又能夠跳出媒體固定的表達語境,以個性化表達給人以新鮮感。2021年春節期間,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策劃了“兵哥哥的新春vlog”系列策劃,全程讓官兵自己做主角、講故事,為受眾展示別樣的軍營新春,僅新浪微博的播放量就達2個多億。讓官兵自己發聲,以“聊天式”地講述展示了豐富多彩、鮮為人知、充滿情趣的春節軍營生活,這種模式完全可以運用在日后的軍事新聞網絡直播報道中。
二是提前策劃,預先踩點。做好軍事新聞網絡直播報道,必須策劃先行。策劃的目的就在于定主題、定重點、定思路。縱觀以往優秀的軍事新聞產品,不管是文字、圖片還是視頻,都在前期制訂了較為詳細的報道方案,將主題立意、報道重點、人物選擇、場景選擇等進行了具體細化,并將責任落實到人,精心實施。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報道中,新華社解放軍分社參與制作了新華社推出的大型主題網絡直播欄目《紅色追尋》。在策劃階段,大家經過討論決定,要一改以往長征題材欄目深沉凝重的基調,大膽采用年輕人喜愛的網絡直播形式,以3位年輕人的親身經歷,再現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最終,《紅色追尋》以直播特有的紀實性,融合了網絡真人秀的形式,以及電視劇的懸念設置手法,用一種十分親和、易于青年受眾接受的方式,有效傳遞了永恒的長征精神,直播觀看總量達6000多萬次。
三是提升記者業務能力,形成專業報道風格。網絡直播報道中,記者是報道者、親歷者,更是內容的輸出者。他們要介紹好現場的內容,交待好事件的背景,還要對現場當事人進行提問,甚至還要應對現場不可預知的突發情況。記者邏輯思維是否清晰,觀察是否細致,表達是否流暢,應變能力如何,對直播的成功與否起到關鍵作用。因此,網絡直播記者應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功力,多學習、多思考,豐富閱歷、做好知識儲備,不斷提高自己的甄別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善于提煉現場發生事件中的核心內容,總結出一套適合網絡直播的專業報道風格。
此外,記者還要具備一定的新媒體素養,熟悉新媒體運營策略,了解受眾心理,能夠預判網絡宣傳走向,合理利用熱點、創造熱點,為軍事新聞網絡直播賦予更多流量。
二、增加現場感,使軍事新聞網絡直播更真實
現場感是指新聞報道給受眾以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受眾在獲悉新聞時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網絡直播火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為人們營造了沉浸在場的體驗。所以,現場感傳達是否真切,是決定整個網絡直播成敗的關鍵。
一是融入新聞現場,增強感染力。在直播過程中,記者要牢固樹立受眾思維,以受眾的身份,用好奇的眼光去發現并對事件的發生過程進行描述。只有這樣,才能感同身受,真正走入事件中去,更加真實地將畫面和感情傳遞給受眾,讓受眾有一種“我在現場”的真實感。記者在新聞現場進行多角度描述,一方面能拓寬新聞廣度,增加新聞的信息量;另一方面能隨著新聞事件發展設置懸念,避免新聞報道平淡無奇。新華社解放軍分社曾做過一場名為《揭秘野戰大動脈—走進聯勤保障部隊某野戰輸油管線大隊》的直播,從開設泵站、管線運輸與排放,到管線的快速對接,再到出現險情化解險情,整個過程不到20分鐘,官兵們的動作一氣呵成。在某些關鍵節點,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特意安排記者進行體驗式報道,讓受眾直面我軍聯勤保障官兵的真實工作狀態和野戰油料輸送的精彩過程。網友直呼:“過癮,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
二是善于運用長鏡頭,呈現事件全貌。從鏡頭角度來說,在網絡直播報道中,應盡量少用蒙太奇手法,盡可能多地使用長鏡頭,不間斷地展現新聞事件發展全過程。長鏡頭能不加分解地展示事件的過程和人物行為動作的全景,使客觀世界的時空感得以整體性、流動性地展現出來,有利于保證信息記錄的完整性。而蒙太奇表現手法則會人為割裂時空關系,讓人產生不信任感。另外,現場同期聲的大量采用也有利于大大增加真實感。例如,以往對閱兵的網絡直播報道,都是通過大量使用長鏡頭,再輔以大量現場同期聲,如習主席親切的問候、官兵們響亮的回答、官兵們鏗鏘有力的腳步聲等,生動展示了閱兵場景,使受眾猶如身臨其境。
三是展示細節,引發共鳴。軍事新聞網絡直播報道應重視對現場細節的捕捉。所謂細節,是指把關系到人物性格、事件發展、社會環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單位”予以 “描繪”出來。新聞中典型的細節展示往往使新聞作品增添無窮的魅力和感染力。在網絡直播報道中,畫面呈現信息量大,恰到好處的細節展示,有利于受眾迅速抓住事件或人物重點,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在直播中,應善于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通過那些能傳遞新聞信息、表達豐富情感、展現人物個性的細節,充分擴大視覺張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抗洪搶險救災直播報道中,鏡頭捕捉到官兵們疲憊不堪的睡姿、狼吞虎咽地吃午餐、寫在救生衣上的話“別怕,有我在”等;在對高原邊防官兵的直播報道中,將鏡頭對準官兵們蛻皮的臉、皸裂的手和樂觀的笑容,這些細節最能打動人心,引起共鳴。
三、技術加持,使直播報道更高效
近年來,擁有強大技術設備、通過設備革新不斷優化直播質量,已成為所有媒體的共識。在全國兩會、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等重大新聞報道活動中,各種高新技術設備競相亮相,使得重大活動報道既是展現身手的競技場,也成為展示高新科技成果的看臺。
一是5G技術推動新聞直播升級。5G技術具有高速率、低延時、大容量的特點。它的應用使8K超高清畫面的即時傳輸成為可能,也為媒體創新超高清新聞直播、遠程虛擬演播等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在2020年全國兩會報道中,新華社開創性打造五地聯動“5G+8K+衛星”直播報道,首次實現重大時政新聞報道的多地8K實時采集、在線編輯加工和直播,并實現在8K顯示終端和5G移動終端落地,為受眾帶來超高清、全方位、沉浸式的直播體驗。[1]
與此同時,全息同屏技術的應用,讓異地訪談“身臨其境”。受疫情影響,在2020年全國兩會報道中,新華社和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同時使用了全息同屏技術進行訪談直播,通過記者與代表之間的仿真全息視頻連線,雙方雖不在同一空間,卻收到了面對面交流的傳播效果。5G網絡的千兆級超高寬帶和毫秒級的低延時特點,打破了距離限制,使全息同屏、異地傳輸、實時互動得以實現。
二是“黑科技”讓人耳目一新。在2021年全國兩會報道的現場,多名新華社記者在進行直播報道時,身后背了一個“5G+4K”背包。這個背包內置4K編碼器和5G模組,后臺還有解碼器,可以進行5G網絡下4K級別直播視頻的采集。記者只需要連接它與自己的攝錄設備,就可以將拍攝的視頻數據通過線纜傳回背包,實用性堪比一輛轉播車。更重要的是,背包的重量不足1公斤,非常適用于移動場景下的新聞采集。
為了使直播更加真實,新華社配備了直播報道“利器”—智能AR直播眼鏡,記者可在“代表通道”“委員通道”及“部長通道”使用智能AR直播眼鏡進行現場報道。這款國產智能AR直播眼鏡獨特的注意力捕捉技術,使記者用眼神即可指揮攝像機,所拍攝的視頻畫面與使用者的眼中場景保持一致,達到同移動、共觀景的效果。有網友評價說,“‘智慧眼’既讓記者‘長了眼’,又讓受眾‘開了眼’,身臨其境‘走進’人民大會堂,拉近了和兩會的距離。”
三是運用多機位聚焦精彩畫面。在大型軍事新聞網絡直播報道中,單機位因為獲取畫面的角度單一,難以滿足直播需要,而對架在穩定器上的攝像機進行變焦操作,不僅難度很大,還會影響畫面的穩定性。在此情況下,如果有一臺架在三角架上的同型號攝像機,就可以獲取所需要的長焦畫面,為直播內容添加更多生動的細節。在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圣火火炬傳遞啟動儀式現場,新華社解放軍分社就利用多個機位對圣火火種采集與傳遞做了全方位的直播報道。長達數十分鐘的報道中,既有圣火采集的特寫鏡頭,也有火炬傳遞過程的長鏡頭,使受眾產生了強烈的現場感。因此,就畫面而言,配備兩個以上機位,并恰到好處地進行畫面切換,是做出專業高效的直播節目的重要保證。
注 釋:
[1]周繼堅、張冬月.運用5G和AI技術為全國兩會報道創新賦能 新華社再度提升人工智能應用新場景跑出新優勢[J].《傳媒評論》,2020(6),38-40.
(作者單位:新華社解放軍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