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級媒體抗疫報道的“六度”敘事與融合創新
摘 要:中央級媒體面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時,在速度、廣度、溫度、深度、高度、智度6方面展開全媒體敘事,速度上追求從采集、發布、反饋到服務全方位第一時間;廣度上強調選題、內容和形式手段的全程全息記錄;溫度上有情懷的內容產品源源不斷;深度上深入一線用權威專業報道解疑釋惑;高度上以評論矩陣、輿論監督和外文評論占領輿論制高點;智度上全面探索人工智能的創新實踐。
關鍵詞:中央級媒體;敘事;融合;創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局部暴發,蔓延波及全國。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代表的中央級媒體在速度、廣度、溫度、深度、高度、智度6方面展開全媒體敘事,源源不斷的融合創新作品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媒體力量。
一、速度:全方位追求第一時間
報道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速度是第一法則。傳統媒體時代,快速主要體現在采訪寫作上,新媒體時代,速度的背后還有快速發布、快速反饋調整和快速服務。2020年除夕夜,第二軍醫大學的醫務人員乘坐包機直飛武漢,人民日報全媒體記者在出征現場用手機拍攝了十幾秒的短視頻第一時間在抖音上首發,并同時在微博、微信等多個平臺播發,獲得數百萬的點擊量。
互動是新媒體平臺的本質特征,也是報道選題決策、報道方向調整最直接的數據依據。人民日報客戶端于 1月21 日發布圖解《最新!預防“新型冠狀肺炎”,看這張圖就夠了》,該新聞的閱讀量高達567.2萬。依據這張圖的互動反饋數據,《人民日報》在后續的疫情報道中,持續使用各種數據、圖解新聞,南丁格爾玫瑰圖的數據新聞一度成為用戶必轉的信息圖。
媒體面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還應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快速提供服務,以彰顯媒體價值和力量。疫情暴發伊始,醫療求助、生活求援等成為百姓最急需的服務。2月5日《人民日報》推出的“全媒體行動·征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求助者信息”平臺上線,網民登錄平臺可填寫各類求助信息,報紙整理匯總后第一時間轉交相關部門處理,上線當天閱讀量即超過1900萬次。
二、廣度:全程全息全面記錄抗疫過程與點滴
2020年11月中國記協發布的“2020中國新媒體戰‘疫’十大精品案例(中央媒體)”,題材多元,體裁多樣,有領導動態、高層行動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系列時政微視頻《總書記指揮這場人民戰爭》;有全程實錄抗疫動態的人民網《武漢日記—人民網前方報道團隊武漢采訪實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疫情賽跑—“兩神山”等系列慢直播》;有人物群像、典型人物的“新華社紀錄片《英雄之城》”“新華社湖北分社《壯哉,大武漢—獻給英雄的武漢人民》”;有科普知識的科技日報社《追問新冠肺炎》系列報道,等等,還有專門的英文網站中國日報網《“抗擊新冠病毒的中國方案”英文網站》,報道廣度可見一斑。
廣度還體現在報道手段和形式運用上。以新華社抗疫報道為例,除了常用的圖文、音視頻、動漫、H5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多樣化、甚至首次采用的報道手段,有Vlog形式的“新華社記者武漢Vlog日記”;有衛星地圖數據的《衛星高空“監工”,看雷火雙神山如何迅疾如雷》;有MV紀錄片表達的《挺住,武漢》《我在你身邊》;有3D新聞形態的《最硬核的洗手教程來了!》,等等,不一而足,全息記錄下抗疫中的全景或細節。
三、溫度:人文關懷情感關愛凝聚正能量
突發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關乎個人生命安全和社會安定,除了快速、準確、及時報道疫情動態外,更需要軟性的情緒引導與情感撫慰,以共情共鳴和同情同理來形成社會抗疫的合力。中央級媒體在這次疫情報道中,一方面生產了大量柔軟的、人性的、有溫度的內容產品;另一方面在硬話題報道中注入人文敘事,體現情感關愛。比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表現全國人民為武漢加油的報道中,找到了地域性食物代表載體—武漢熱干面,這一獨到的、有創意性的虛擬創作在廣大民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掀起全網的再創作熱潮,最后產生出全國各地小吃為“熱干面”加油的創意內容產品。
此外,利用特殊節點和特殊情境傳遞溫暖情懷也是溫度報道的一個著力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0年春節聯歡晚會特別增加了情景報告《愛是橋梁》,以及4段防控疫情主持詞、公益廣告片《大愛無疆》等,元宵節特別節目原創情景報告《你的樣子》、情景詩報告《相信》等節目,以新聞性、紀實性、藝術性手法,向疫情防控第一線的“最美逆行者”致敬,傳遞出新聞報道的溫暖一面。
四、深度:深入一線專業權威解疑釋惑
深度來源于深入。疫情早期,面對危險、未知的報道環境,中央級媒體的大批記者輪番投入一線,深入到病區、危重病房和城市大街小巷,推出數篇獨家、深度報道,有《人民日報》率先報道的《武漢不明原因肺炎不能斷定是SARS 7例病情危重》,有總臺記者蔣曉平冒險進入金銀潭醫院重癥隔離病房區域采寫的《獨家!總臺央視記者探訪武漢金銀潭醫院隔離病房》,有新華社播發的《拼漸凍生命 與疫魔競速—記疫情“風暴眼”中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這些報道都踐行了一句話,“如果你的報道不夠貼近,那是因為你沒有深入武漢疫區一線”。
深度來源于權威釋惑。新華社在此次抗疫報道中,開設權威系列訪談,首期獨家專訪鐘南山,及時傳播科學聲音,傳遞防控信心,被2200家媒體轉載,全網瀏覽量近25億次,隨后推出李蘭娟、張文宏、王辰、王貴強等專家訪談,持續形成刷屏之效。3大央媒均憑借自身品牌公信力,組合頂尖專家,利用權威渠道,傳播更具價值的科學防控信息,用專業聲音制止謠言傳播,舒緩社會情緒,形成有利于疫情防控的焦點性議程,凝聚社會共識。
深度來源于專業解讀。人民日報經社部自疫情暴發后,每天緊盯各種新聞發布會,發揮專業優勢,對經濟影響、春耕生產、復工復產、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等做權威發布和解讀報道,發表各類消息、通訊、內參、融媒體產品數百篇。
五、高度:評論擔當正確及時引導海內外輿論
后真相時代,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網上網下輿論場的多元化、復雜性和眾聲喧嘩是無法避免的。中央級媒體以系列評論、專欄評論、銳評、快評、網評等多種評論方式建構主流話語體系,構建輿論傳播強勢,占領輿論場爭奪戰的制高點。
《人民日報》發揮出一貫的評論優勢,傳統評論欄目“今日談”、四版“人民論壇”、評論版“評論員觀察”和新媒體端評論欄目《人民網評》、俠客島、睡前聊一會兒等,構成評論矩陣,選題涉及面廣,評論內容品質高,邏輯縝密表達理性,在關鍵時刻關鍵問題上擲地有聲,成為疫情防控期間所有重大新聞評論的源頭活水。
站位高,有效引導輿論還體現在對抗疫中存在的問題不回避、不躲閃,發揮輿論監督功效。《央視短評》《央視網評》多次就抗疫中群眾反映的困難問題、實際問題發出短評、快評。比如《善待湖北人 疫情防控必不可少的一環》《還有多少個唐主任在貽誤抗疫戰機?》《齊心抗疫不能嘴上喊“加油” 實際“掉鏈子”》《抗疫特殊時期 “市長”市場齊發力才能事半功倍》等,監督型評論有效發揮了主流媒體觀民情、察民意、下情上達的耳目喉舌功能。
疫情的輿論場不僅僅是國內輿論場,還有一個海外輿論場。新華社在疫情暴發初期堅持每天推出英文評論,駁斥美西方抹黑污蔑,如針對美國官員“中國發生疫情有助于加速制造業回流美國”等言論,采寫《乘人之危不會讓美國偉大》英文評論,推出“社交媒體輿情觀察”專題,多方集納海外網友留言,播發《中國人的堅強樂觀溫暖了世界》《謠言粉碎機》等稿件,取得良好的對外傳播效果。
六、智度:AI智能助力媒體抗疫報道
引入人工智能加入“抗疫戰隊”助力抗疫報道,是央媒轉型智慧報道的一次體驗。人工智能協同、賦能媒體機構在信息采集、內容生產和分發、輿情分析、新聞播報等多方面全面提升,拓寬了媒體智能化發展空間和創新潛能,為本次抗疫報道增添一抹亮色。
新華社“媒體大腦”數據顯示,從2月2日至20日,共有992家媒體機構在“媒體大腦”MAGIC平臺上合成了20萬條視頻內容。疫情報道機器人、數據新聞機器人、直播拆條機器人、海報視頻機器人、字幕生成機器人成為新聞機構最常用的媒體機器人TOP 5。其中,疫情報道機器人可以大量生成數據可視化新聞、可以提供發布會智能拆條、可以智能搜索背景資料幫助記者深挖數據背后的故事等。
中國經濟網利用人工智能、虛擬主播形象、AI語音生成等創新技術,開發出由虛擬主持人,每日播報《你需要了解的防疫小知識》系列短視頻,介紹病毒癥狀特征、傳播特點、日常生活防范措施等科普知識,內容制作高效快捷。第一期《你需要了解的防疫小知識|什么是新型冠狀病毒?》推出當天,閱讀量迅速達到10萬+。
(作者系《國際商報》新媒體采編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