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打仗:政治教育稿件的新視角
摘 要:邁進新時代,軍事記者擔負著宣傳強軍興軍、備戰打仗的歷史重任。本文結合兩次政治教育稿件采寫的實踐,探討軍事記者應當具備的眼光與思維。
關鍵詞:軍事記者;政治教育;備戰打仗;眼光與思維
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看家本領和最大特色、最大優勢。政治工作報道尤其是政治教育報道,既是軍事新聞報道的重要門類,也是軍事新聞媒體宣傳報道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改進創新政治教育宣傳,在萬花叢中另辟蹊徑,寫出角度新穎、獨樹一幟的政治教育稿件,是軍事新聞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2019年盛夏,筆者采寫《一場關于思政課的“頭腦風暴”》《備戰打仗的“種子”在課堂找到了“土壤”》兩個整版深度報道稿件。讀者一致反映:這兩個版的稿件,通篇都以“是否有利于打仗、是否聚焦打贏吹氧助燃”這一鮮明指向謀篇布局、落筆行文,跳出了傳統政治教育報道的思維和習慣,既為我們找到了新時代政治教育宣傳的一個新視角,也從中折射了新時代軍事記者必須具備的眼光與思維。
一、采訪之初的困惑—該用什么標準衡量新時代政治教育
隨著時代發展,信息傳遞介質已發生質的改變,對傳統課堂教育的信息傳遞模式、思維理念和組織形式等都帶來了新挑戰。面對“手握鼠標長大、敲著鍵盤說話、拿著手機比劃”的年輕官兵,近年來人民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
站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審視北部戰區陸軍召開的思想政治教育座談會,我們清晰地看到:近年來人民軍隊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隨著教育者的思維轉變,把目光聚焦到使教育課堂更加多元化、教育手段更加多樣化、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上來。
翻閱近幾年《解放軍報》刊發的思想政治教育稿件可以看出,精心制作的課件、酷炫的網頁、運用AR現實增強技術等時尚元素已漸成亮點。我們試著在強軍網輸入“網絡政工”“教育創新”等關鍵詞,彈出來的諸多思想政治教育稿件中,絕大多數講述的都是以創新教育形式方法的內容和故事,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從這些琳瑯滿目的稿件中可以看出,邁進新時代,人民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稿件非常注重貼近時代、貼近官兵、貼近基層,始終緊跟時代發展特點和官兵成長需求,有效吸引和抓住官兵內心,提升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的“契合度”。
北部戰區陸軍部隊著眼時代特點要求,積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創新教育形式方法到更新教育思維理念等方面,都探索了很多讓人眼前一亮的經驗做法。可以說,隨便拿出幾條經驗來,都可以寫出幾篇比較精彩的稿件來。
可對照之前《解放軍報》刊發的成百上千篇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稿件,我們卻有一種越來越明顯的困惑:如何才能“既不重復自己,更不重復別人?”怎樣才能不落入“‘嚼別人嚼過的饃’的俗套?”……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讓我們想起了當年李白來到黃鶴樓時的情景,他原本想趁著酒意題詩一首,可當他讀了崔顥的《黃鶴樓》之后,卻驚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好沒有寫,要不可能就獻丑了。感慨之余,李白說了這句話。
如何才能另辟蹊徑,寫出比“崔顥的詩”、比之前《解放軍報》刊發的精彩稿件更出彩的稿件來?帶著這一想法深入座談,我們逐漸找到了困惑的焦點所在—其實我們糾結的根源是,步入新時代,作為軍事記者,應該用什么樣的標準和視角,去衡量和看待人民軍隊不斷推陳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兩次大膽的嘗試—用打仗的視角和實戰的標準來考量政治教育
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便找到了努力攻關的方向。
在深入調研和座談中我們了解到,某旅思想政治教育授課評比中,一位指導員在教育形式創新上下足了功夫:精心制作炫彩課件,借助手機投屏器、VR全景設備、AR現實增強技術等軟硬件設施,打造了一堂集聲、光、電于一體的教育課。但誰也沒想到,如此精心準備的一堂課,竟然敗給了三連指導員張崎一堂沒有用幻燈片,只用最簡單的粉筆板書的最傳統的教育課。
這件事引發了我們的關注和思考,精美的課件為啥敗給了粉筆頭?今天,我們官兵的文化水平更高,營連的硬件設施更好,授課材料也更有文采,演示課件也很精美,可為什么離官兵期待的樣子還有一些差距呢?
說到底,還是因為承平日久,各級考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標準,在悄然之中發生了偏移。比如,教育形式的創新既直觀又好看,各級評判起來好打分區分優劣;可教育內容的選擇和教育效果的高低,卻很難一下子評判出來。
問題就是最好的指導性。座談和思考到此,我們感覺正層層剝筍不斷向新聞核心進擊:政治教育的本質,是“思想”的輸送和“內容”的引領。創新教育形式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但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重視形式而忽略了內容,只會本末倒置。毫無疑問,不少教育者忽視了一個原點的問題—政治教育應以“內容為王”、形式為輔。
帶著這一認識,我們深入采訪,撰寫了《一場關于思政課的“頭腦風暴”》深度報道,通過鮮活的事例,圍繞“教育內核”和“教育目的”進行研討,鮮明提出“好的政治教育是以好內容為支撐的”,無論時代特點和官兵需求怎么變化,政治教育的核心依舊是“內容為王”,教育內容的選擇是衡量教育質量的關鍵。稿件刊發后,引起了各級廣泛關注。
第一篇深度報道取得成功,我們并沒有“見好就收”,而是沿著這一思路向更深處開掘,不斷深化思考后我們感到:軍隊由戰而生,軍人為戰而練。軍人只有打仗和準備打仗兩種狀態。同樣,聚焦打仗抓政治教育稿,方能為勝戰鼓士氣。軍隊是要準備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堅持戰斗力標準,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
帶著這樣的認識,我們深入采訪發現:緊緊圍繞中心、自覺服務大局,既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生命力所在。長期和平環境,容易讓有的教育者忽視甚至淡忘了這一根本目的,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偏離了方向、淡化了主題。
了解到這一傾向性問題后,我們把深刻反思和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含戰量”不夠這一深層次問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回歸本真,把服務打仗、保障打贏作為主題,鮮明提出新時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效,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思考一個根本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身為教育者,一定要增強備戰打仗意識。”以此為著眼點,我們采寫了《備戰打仗的“種子”在課堂找到了“土壤”》,緊緊圍繞“心思不在備戰打仗上,教育自然遠離戰場”等觀點展開,引導官兵認識到:“和平思想”“和平套路”越多,對備戰打仗的損耗就越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牽絆就越多。
稿件發表后,在廣大官兵特別是各級教育者當中引起了很大反響。大家普遍感到,稿件寫出了新視角,寫出了新意。盡管這多少有些溢美之詞,但至少說明我們的探索方向是正確的。
三、成功之后的思考—聚焦打仗,新時代軍事記者必備的眼光與思維
兩次大膽探索取得了成功,但其帶給我們的思考卻遠遠沒有結束。
面對各級好評,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反思感到: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拿紙筆戰斗的特殊戰場,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專業性都很強的工作。而作為擔負強軍興軍宣傳重任、記錄人民軍隊時代發展的軍事記者,只有深入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規律,才能練就時時為打仗、處處謀打贏的眼光,提升打仗思維。如何才能練就這樣的眼光、提升打仗思維呢?綜合起來看,要做到“三個要”:
一是要有強烈的政治敏感性,始終把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我們知道,古往今來,沒有一場戰爭不是政治軍事仗。軍事記者要聚焦打仗開展宣傳工作,就應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及時“嗅出”輿情燃點,提前預判、迅速介入、果斷出擊、直指要害去開展輿論引導,對涉及政治敏感性問題的新聞輿論事件善于從政治上把關、從大局上引導,幫助官兵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面前堅定立場。
二是要有牢固的備戰打仗意識,善于用打仗的標準去衡量新聞線索。如前所述,軍人只有打仗和準備打仗兩種狀態。可長期和平歲月,各種“生活標準”容易侵蝕“打仗標準”,影響軍人的備戰打仗狀態。軍事記者同樣如此,同樣會受到各種“生活標準”的影響和侵蝕。這就要求我們要跟各級指揮員一樣,樹牢備戰打仗意識,善于用作戰的思維、打仗的標準,去看待和衡量我們發現的一切新聞線索。如此才能通過新聞輿論宣傳工作,增強和掌握正確輿論導向的主動性和主動權,把握傳播時度效,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推動部隊聚精會神真想打仗的事、真謀打仗的問題、真做打仗的準備。
三是要有深入基層的過硬作風,在摸準傾向性問題中引領部隊建設方向。軍事新聞宣傳工作既要反映部隊建設風貌和官兵風采,更擔負著引領部隊建設的重任。而要完成這一任務,要求軍事記者既要拿槍能戰斗、提筆能寫稿、舉鏡頭能拍攝,更要邁得進基層門檻、走得進官兵心里。對于軍事記者來說,只有轉變作風,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官兵,才能了解第一手故事;只有用心傾聽、用心觀察,才能找到反映時代精神、反映官兵面貌、能夠引起廣泛共鳴的故事;只有善于思考,深入發掘故事的內涵,才能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創作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精品力作。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北部戰區陸軍政治工作部、陸軍防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