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追求”:對軍事新聞故事化表達的思考
摘 要:軍事新聞作為一種典型的敘事報道,不僅要關注“說什么”,而且要講究“怎么說”,才能讓受眾快速進入故事情境,在交流與碰撞中產生情感共鳴。本文從故事寫作的視角,探討軍事新聞故事化表達的方法路徑,旨在為軍事記者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強軍故事;敘事性;新聞寫作
一個好的故事包含了關于話題和議題的大量信息,如同層層綻放蘊意的芳華,它是透過一粒沙子窺看世界的方法。故事有意識地將信息、分析、情感融合在一起,通過具象的形式,把道理、經驗展示出來,給人啟發與思考。
長期以來,軍事報道在故事化表達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出現了許多在軍內外產生深刻影響的精品力作,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穆青的《雁翎隊》、江永紅的《老山有個孫干事》等等。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可讀性不強、不貼近受眾等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報道缺乏故事性,沒有故事“包裝”,缺乏親和力和吸引力,導致有的受眾對軍事報道“敬而遠之”。要想改變這一問題,就需重視故事性在新聞寫作中的重要作用。好故事千差萬別、千姿百態,但它們都具備一些普適性的特征。掌握了故事寫作的技巧和手法,好新聞便會“呼之欲出”。
一、追求場景核心化,讓故事更有畫面感
寫作是從一個場景到另一個場景的過渡。受眾記住一部作品,往往是記住了印象最深的核心場景。“你能看多遠,故事就能走多遠”—如何在平淡中寫出深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重構故事場景,追求場景核心化,通過呈現畫面,讓受眾身臨其境,親歷敘事弧線的起伏。
(一)以戲劇性沖突為衡量,引發核心場景
故事吸引人的一個關鍵是戲劇性沖突,沖突讓故事產生并推進。沖突是故事敘述的核心,也是場景選擇的核心所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與我們日常生存狀態,形成了極其緊張有力的戲劇性沖突。這里面包含生與死的沖突、城市高速發展與生活突然按下暫停鍵的落差。這其中存在的一個個小故事,一點點小細節都可以被放大到鏡頭前面,新聞便不僅僅是事實的報道,更帶來強烈的戲劇性沖突,由此增添了很多吸引人的場景。可見,衡量場景是否值得書寫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是:“場景里是否有沖突。”
假設記者去寫高熱度的背景下,關注度相對較低的選題,即沒有戲劇性沖突的故事場景,就需深入挖掘其中的情節,從受訪對象和受眾的雙重角度思考,報道如何展開更具吸引力。
(二)以故事情節為切口,設定核心場景
場景本身就是故事。記者要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通過場景化文字渲染故事情節,創造出敘事的動感,把受眾帶入設定場景,讓其產生感官的體驗。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醫務人員英勇逆行,廣大新聞工作者也沖在抗疫一線,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講好抗疫故事。中國軍網記者在《致敬,奮戰在金銀潭醫院的他們》《軍網記者走進武昌醫院重癥病房,體驗抗疫一線工作強度》等親歷報道中,著重描寫了重癥監護室里,醫務人員不顧個人安危,堅守抗疫一線,與新冠病毒殊死搏斗……簡練而有力的場景設計,把受眾瞬間帶入新聞“現場”。
非虛構寫作大師蓋伊·塔利斯說,他在寫作的時候會變成所謂“墻上的蒼蠅”。當你品讀他的作品時,會聽到一臺小型攝影機在嗡嗡轉動。記者要像“攝影師”一樣思考,有還原新聞“現場”的能力。
(三)以具體細節為基調,搭建核心場景
場景之所以生動,是因為有細節—構成文章的主要情境就藏在細節里。但是,并不是每個細節都能幫助構建場景,這要求記者仔細挑選出那些最能勾起受眾關注的細節,來激活大腦中已有的感知,受眾會利用他們自己的經驗去填充場景,體驗故事中人物的感受。
作者必須要搭建場景,只有在場景中,故事才能展開;只有擁有了故事空間,故事人物才能呼吸、走動、表演。
二、追求文本多樣化,讓故事更有立體感
文本具有多義性,好的寫作都是多層次的。報道的成分越多、洞察見識越廣,讓人透視主題的窗口就越多,觀點就越具有權威性。軍事記者要深耕一個領域,追求文本多樣化,從單一題材中尋找多層次故事,盡量力爭情感與事理并重,讓文章更立體、有厚度、有溫度。
(一)采用多線索文本,表現故事復雜性
好故事都有多個側面,記者要學會使用多線索文本,深入挖掘故事線索,充分挖掘每一條線索上的細節,這些細節便構成了豐富的、立體的故事。為進一步生動講述一線官兵牢記習主席囑托、自覺投身強軍興軍的奮斗故事,2020年,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推出“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我們在戰位報告”全媒體系列報道,派記者小分隊深入習主席視察過的部隊。站位高、角度新,將筆墨貫穿于人事線、空間線以及時間線。各個不同的情節線索互相交織出多樣、立體的新時代強軍故事。透過深入挖掘一線官兵的作戰演訓,備戰打仗的主題在新變化中凸顯—勇于破除和平積弊,以擔當精神履行打仗使命。
(二)采用潛文本法,表現故事的意義空間
如果說可見事實是現實文本,那么潛文本就是在分析可見事實的時候,同時在闡述另一個潛在事實。寫一個人,同時也是在寫一群人、一個時代。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活在表格里的牛》,是一個關于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如何糾纏、錯位且意味深長的故事:寧夏西海固地區,村里少數人家虛報冒領了扶貧款項。作者以小見大,透過“養牛騙補”的行為,揭示了官僚主義、急功近利的政績觀。這篇報道的典型之處在于—故事是時代的一個意象,它帶來的警示意義讓人如鯁在喉:扶貧工作注重了“扶”的過程,忽略了效果的精準,國家投資扶持養牛的“好經”被念歪了。看完這個故事,受眾紛紛表示:“把活在表格里的牛牽出來。”好故事在潛移默化中把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受眾。
這啟示我們,好故事是對背景的書寫。任何敘事都存在于社會的、經濟的很多語境之中,記者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尋求故事的意義空間。全媒體時代,需要記者仔細辨別真正有意義空間的好故事—故事里蘊含的信息是否足以讓人“洞見癥結”。
(三)采用文本情感分析,表現故事的精神內核
文本情感分析,簡而言之,是帶著感情色彩對文本進行分析、處理。寫故事,最重要的是打動人心。打動人心的根本是作者付出了真情感。美國“新新聞主義之父”湯姆·沃爾夫說:“是情感而非事實,最能吸引和振奮讀者,這是大部分故事最終的內核。”
受眾在意作品中的事實,是因為感情的河流流淌在事實底下。心有所感,筆下生詞。情感的表達至關重要,新聞寫作的過程中,記者在表達的過程中,要加強對情感的運用,拉近新聞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三、追求表達風格化,讓故事更有代入感
新聞報道的風格是指記者的創作個性在言語結構中所顯示出來的、能引起受眾持久的審美享受的藝術獨特性。寫作為什么需要風格?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科普作家史蒂芬·平克總結過兩個原因:風格確保作者清楚傳達信息;風格具有辨識度也更能吸引人。對軍事記者而言,追求表達風格化,讓故事更有代入感,是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的重要抓手。
(一)用與故事相符的文風,讓故事內外氣質一致
人的表里如一招人喜歡,文風和故事協調同樣如此。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風格、都有處世的方法論,用故事中“主人公”的方法論寫其人,風格自然不會跳脫。
2020年5月10日,中國軍網推出抗疫長圖漫畫《新冠病毒:遇到PLA是種什么體驗》。選題為當下熱題,從新冠病毒的視角,把病毒“擬人化”,用可視化形式,展現人民軍隊抗疫除魔的整個過程。龐大的內容、數據信息融入畫面,極具沖擊力,直觀地將情感傳達給受眾,從而助其成為當前年度爆款。成果是對過往最好的證明,網友留言:“這次的宣傳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形象生動又直觀簡約。”
(二)用文風影響故事要素,讓故事與眾不同
同樣的故事要素,可以用不同的風格表現出來。保證文風與故事要素—人物、結構、語言、情感等契合,受眾才不會出戲。千篇一律的故事,記者如何寫出風格?“我想邀你一起啟程……”這是《寫在第21個記者節—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一文的開頭部分。記者以第一視角為線索,如音符般串起了星河、哨所、滿月等意象,娓娓訴說軍事記者的奉獻與追求。情感在意象中得到升華,清晰且生動、克制且深情。風格化表達讓人賞心悅目、意猶未盡。
(三)用節奏掌握文風,讓故事錯落有致
文章寫作要有起伏:舒緩有時,急促有時。節奏對人的心理的感受是松是緊,落實到文字上,就是文字的密度—有限的文字里傳達了多少能引起心理變化的有效信息。值得注意的是,節奏本質上是準確的問題,而不是音韻的問題。
這啟示我們,采訪時,放棄一切控制原則,積累大量新聞事實;寫作時,控制情緒,以一種非常富有表現力的方式傳達主題思想。
寫作時運用故事技巧很重要,但決定軍事報道好壞最關鍵的,還是平時的積累,正所謂“工夫在詩外”。提升立意、放大格局、提高境界應是軍事記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網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