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白拍偷自拍网,国语自产拍91在线网站,国产欧美va天堂在线电影,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融媒矩陣 軍事記者

本刊編委會

主 任 張玉堂? 孫繼煉

副主任 雷? 雨

編 委

武天敏??林乘東? 徐雙喜?

張曉祺? 趙風云? 張 鋒 

姜興華

總 編 輯? 徐雙喜???????????????????????????

副總編輯 張曉祺? 趙風云

執行總監? 張 鋒

主  編 姜興華

副 主 編 呂俊平 楊慶民

美術編輯 李? 玥

發行編輯? 倪曉麗

責任校對?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興華

本刊顧問

袁永軍 冷? 梅  陳國權

陸紹陽 趙云澤?? 隋? 巖

王? 楊? 丁玉寶?? 祁宇博 

聶建忠 韓壽庚?? 劉鳳橋

劉紹勇? 陳 飛

編輯 《軍事記者》編輯部

出版 解放軍報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總發行處 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 CN11-4467/G2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ISSN1002-4468

國外發行代號 M6261

本刊代號 82-204

訂購處 全國各郵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價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號

郵政編碼 100832

發行電話 010-66720796

電子郵箱 jfjbsjsjz@163.com

超越特定時代的編輯思想典范

作者:■王 菁

摘 要:本文客觀分析鄒韜奮先生的編輯思想,提出“大眾化”是其編輯思想的靈魂,倡導“有趣味、有價值”的大眾化報刊標準,指出堅持“大眾化”編輯思想對當代媒體人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眾化;文學期刊;編輯思想;編輯實踐

鄒韜奮一生創辦的報刊都曾在大眾中引起強烈反響。近20年的出版生涯中,他主編的《生活》周刊、《大眾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抗戰》三日刊和《全民抗戰》周刊等多種期刊,始終堅持“大眾化”的辦報辦刊方向,把為大眾服務作為自己的終身追求,形成了一系列精辟獨到的編輯思想。1944年,毛澤東同志為悼念鄒韜奮逝世題辭:“熱愛人民,真誠的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 [1]這是對鄒韜奮精神的最高評價和最好總結。

鄒韜奮的“大眾化”編輯思想,超越了特定時代,對當代媒體人仍然具有強烈的現實借鑒意義。

一、“大眾化”是鄒韜奮報刊編輯思想的靈魂

鄒韜奮“大眾化”編輯思想,即堅持讀者立場、人民立場。以人民大眾為讀者對象,為人民大眾而創作,以人民大眾的進步和中國革命解放事業為辦報刊目的。它涵蓋了讀者服務意識、大眾化辦刊、期刊運作模式、期刊經營管理等多個層面,以及服務對象、目的和手段等多個方面。

(一)緊跟時代步伐,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在1927年3月27日出版的《生活》周刊中,鄒韜奮對《生活》周刊讀者定位和辦刊動機作了說明,確定了面向廣大普通民眾辦刊的思想。他把創辦有利國家民族的、對受眾有積極引導作用的民眾刊物,作為自己的辦刊目標。 1935年11月16日,《大眾生活》創刊,鄒韜奮把“對民族解放前途,對大眾解放前途,盡一部分的貢獻”作為辦刊宗旨,“前仆后繼地向前邁進,決心干到底……”。鄒韜奮主辦的刊物緊跟時代步伐,反映大眾心聲,鞭撻丑惡現象,高舉了先進文化的大旗。

(二)把大眾利益放在首位,真誠地為廣大讀者服務

以人民大眾的利益為最高標準,是鄒韜奮“大眾化”編輯思想的核心。作為一名新聞出版工作者,他始終把讀者放在第一位。他主編《生活》周刊后,明確提出了以讀者利益為中心、以社會改造為目的的辦刊方針。主要體現在“服務上之徹底精神”、理想編輯的“四個條件”、報刊要成為讀者“有益的精神食糧”、辦報刊“最重要的是要有創造精神”、正確處理“事業性”與“商業性”的關系等方面。一些原本發行量不大、遭受冷落的刊物,通過他的不懈努力,成為擁有中國最大讀者群、廣泛影響力的刊物。

(三)以民眾的福利為前提,確保報刊的品格和質量

鄒韜奮創辦和主編的報刊不隨風倒,不媚世俗。堅持對讀者極端負責的態度,以讀者的利益為中心,倡導為讀者的“服務精神”,為讀者“竭我智能、盡忠代謀”,并身體力行。他一再聲明:“本刊的動機完全以民眾的福利為前提。” 他先后主編了7種報刊,始終堅持思想品格與內容質量的統一。內容上,質量第一,客觀、公正;文風上,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編排上,新鮮活潑,有個性、有特色;出版上,校對認真,準時快捷。抗戰時期,他主編的《全民抗戰》周刊由漢口遷往重慶,為了不耽誤出刊,他和編輯人員一下飛機,就直奔印刷所看校樣,確保及時發行。

二、堅持“有趣味、有價值”的報刊編輯實踐

“有趣味、有價值”,是鄒韜奮先生主編《生活》周刊時提出的口號。后來,逐步演變為鄒韜奮主編期刊的大眾化標準。為了使刊物吸引讀者,他在《生活》周刊的報頭上,用大字標出:“有趣味、有價值的周刊。”

(一)“有趣味”才能吸引讀者

鄒韜奮常說,文章沒有趣味性是不行的,遲早會失去讀者。他特別注意報刊文字、內容的通俗性與雅俗共賞。力求用充滿吸引力的文章內容和表現方法,贏得大眾的情趣和人情味。他在《免得誤購后悔》一文中強調:“本刊(《生活》周刊)的性質不但是普通化,而且是通俗化,是給一般人看的。”在報刊版面、欄目設置上,始終以大眾為根本出發點,重視讀者的需要,發揚服務的精神。倡導引人入勝、生動風趣的表達方式,使人感到愉快,能夠引起閱讀興趣。他在編輯出版《全民抗戰》周刊時,力爭通俗化、趣味化,出版了“戰地版”“通俗版”等多個版本,滿足不同讀者的需要。

(二)“有價值”才是關鍵所在

鄒韜奮堅持把文章“有趣味”與內容“有價值”聯系在一起,追求有價值基礎上的有趣味。他認為,報刊要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大眾,首先文章必須吸引人,而要想吸引人,內容沒有趣味性是不行的。但是,僅有“有趣味”的事實還不夠,同時還須“有價值”。否則,只會損害刊物形象,敗壞社會風氣。他特別強調“有價值”才是關鍵所在,堅持期刊文字、內容的通俗性與雅俗共賞。同時,他反對“有價值”而無趣味。他主張刊物要建立在平民文字基礎上,這才是大眾所需要的,才是有價值的。他倡導立足現實、與時俱進,賦予刊物先進的文化內涵和思想特征,辦好受大眾喜愛、歡迎的刊物。他創造的當時每期銷售量20萬份的中國報刊史上發行最高紀錄,就是其主張的有力佐證。

(三)實現“價值”與“趣味”的統一

追求“價值”與“趣味”的統一,講究事物的全面性、協調性,是鄒韜奮“大眾化”編輯思想的哲學實踐。這不僅在當時是正確的,即使在今天,這一觀點也仍然值得新時代媒體人學習、研究與借鑒。他常說:“如有人喜歡聽教堂里裝作正經面孔的牧師講道,或課堂上板著面孔的嚴師講學,我們這里沒有。如有人喜歡看純粹《笑林廣記》式的東西,我們這里也沒有。” [2]

透過鄒韜奮編輯思想這面鏡子,分析我們當前的報刊編輯實踐,仍然存在“低趣味、無價值”的問題。這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

三、“大眾化”編輯思想帶給新時代媒體人的深刻啟示

如前所述,鄒韜奮先生的“大眾化”編輯思想,超越了特定時代,在今天仍然具有強烈的現實借鑒意義。對于新時代媒體人來說,其學習傳承“大眾化”編輯思想,就是要解決好為誰寫作、怎樣寫作、編輯報刊為誰服務的問題。

(一)堅持讀者至上,滿足人民大眾對先進文化的需求

鄒韜奮提出的“為民眾提供先進的思想文化”,成為《生活》周刊的一個重要內容。無論是辦《生活》系列刊物,還是辦《抗戰》系列刊物,他都反復強調,為大多數民眾謀利益,弘揚先進文化。他一生堅持面向“大眾生活”的情結,“要替民眾里最苦的一部分”呼吁,要反映時代的呼聲。

踐行鄒韜奮編輯思想,要求我們做到忠誠為民、時刻為民和一切為民。以文學期刊的編輯為例,必須把期刊當成是社會主義的文化陣地,用先進的思想文化去占領,必須以讀者為中心,以時代為己任,不斷滿足人民大眾對先進文化的需求;鼓舞人民大眾斗志,激發他們為之奮斗的勇氣;弘揚主旋律,謳歌新時代,謳歌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成果和精神風貌。這些對所有媒體人都是最根本的,是不可動搖的。否則,就會背離大方向,走入歧途。

(二)堅持創新精神,辦出刊物的個性和特色

鄒韜奮倡導刊物結構靈活優化,講究版面內容新穎好看,強調版面語言特色鮮明,反對“人云亦云”的尾巴主義。鄒韜奮所主辦的各種報刊,總是以豐富的內容和新穎的版式,讓讀者從中獲得驚喜。以鮮明的特色和個性,始終保持刊物的蓬勃生機與活力,受到人民大眾的喜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更是黨媒所具備的品質和境界。一份報刊要想贏得受眾,必須不斷地創新追求,突出鮮明的個性,講究與眾不同的特色,以特殊區別一般。如文學期刊在內容、語言和版面上都必須有新意、有個性、有特點,形成自己的風格,反對尾巴主義。

(三)樹立精品意識,奉獻引人向上的精神食糧

鄒韜奮時常提醒報刊編輯同仁,要用敏銳的目光,深切的同情,設身處地研究讀者需要什么樣的“精神食糧”,這是編輯應負的責任。他更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樹立強烈的精品意識,從組稿、審稿到校對以及版面設計等,都一一過問,親自動手,全過程控制。他對校對工作十分重視,要求準確無誤,他的努力目標是沒有一個錯別字。

新時代的媒體人肩負著傳播正能量、生產精神食糧的神圣職責,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思想領先,提高政治站位,服務人民大眾,不得有絲毫的懈怠。要學習鄒韜奮的認真、求實精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虛心向群眾學習、向生活學習,從火熱的生活中汲取藝術營養,全方位、全過程地打造精品,為人民大眾奉獻優質、甜美的精神食糧。

注 釋:

[1]俞潤生.鄒韜奮傳[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4.

[2]鄒韜奮.免得誤購后悔[M]// 韜奮新聞出版文選.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國鐵路文藝》編輯部)

責任編輯:姜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