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媒體新聞資源實現集合效應探析
摘 要:本文以《雷鋒》雜志抗疫宣傳策劃為例,分析探討期刊媒體如何通過整合新聞資源實現集合效應,突出文化導向、構建文化群落、弘揚文化價值,在重大宣傳戰役中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
關鍵詞:《雷鋒》雜志;抗疫報道;宣傳策劃
重大突發事件不僅在現實層面上考驗一個國家的組織行動能力,也在文化傳播層面上考驗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意志。2020年,由人民出版社主管主辦的《雷鋒》雜志(月刊),從第2期到第5期,連續推出4期抗疫專刊。這4期專刊在傳播藝術上的一個重要特色是注重用集合創新來揚長避短,從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宏觀與微觀、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上深入開展抗疫宣傳,彌補了全媒體時代期刊宣傳時效性相對差的短板。本文以該雜志這4期的抗疫宣傳策劃為例,分析探討期刊如何通過整合新聞資源實現集合效應,突出文化導向、構建文化群落、弘揚文化價值,在重大宣傳活動中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
一、突出文化導向,打好抗疫宣傳主動仗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疫情與輿情交織下,主流媒體必須強化使命擔當,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輿論導向、文化導向,打好抗疫宣傳主動仗。
快—必須主動發聲。疫情不僅威脅生命健康,其對社會政治、經濟、輿論的影響和沖擊也是全方位的。危機之下,媒體必須快速作戰,主動發聲,構建宣傳引導陣地,營造輿論氛圍,體現黨的聲音,鼓舞社會士氣。從這4期《雷鋒》雜志抗疫報道的內容上可以看出,該刊在疫情發生后第一時間即進入抗疫宣傳戰位,快速轉變宣傳主題,全面聚焦黨中央決策指示,全方位推出抗疫系列專題策劃。從時間上來看,1月下旬,春節前后,《雷鋒》雜志第2期在已完成三校的情況下,果斷撤下原有版樣,加班加點改版,快速推出抗疫專刊,及時充分反映雷鋒精神如何在抗疫一線閃光、雷鋒式勇士怎樣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首先是濃墨重彩地展示了全國數萬白衣戰士、特別是軍隊4000多名醫務人員聞風而動馳援火線、奮不顧身鏖戰毒魔、持續救人頻頻告捷的英雄事跡。同時廣泛報道了全國各地學雷鋒志愿者在非常時期以非常姿態抗疫魔、獻大愛的動人事跡。作為這期封面人物推出的《品讀“鐘南山現象”》,更以獨特的視角向人們解讀了一個最值得人們敬崇的民族英雄的精神境界。緊接著推出的第3期《雷鋒》雜志在頭條位置隆重推出了抗疫勇士頌,集8個勇士(李蘭娟、陳薇、張定宇、宋彩萍、顧劍鋒、張藝帆、吳 丹、劉宇航)的感人瞬間于一爐,給人印象深刻。同時用大量篇幅展示非常時期“雷鋒”們的非常故事。
從春節長假開始,在《雷鋒》雜志新媒體平臺上,專門開辟與抗疫有關的詩會專欄,吸引了軍內外700多名專家、領導和文化名人及廣大讀者有感而發、持續踴躍來稿,新媒體平臺和紙媒連續刊發70多期。
作為月刊,《雷鋒》雜志在春節短期內實現應急轉版,對統籌策劃、前后方協同、采編出版諸環節聯通等都是不小的挑戰,《雷鋒》雜志極其高效的動員轉進能力支撐了這一任務的實現。從抗疫首期策劃上來看,“特別報道”“封面人物”“延伸報道”等欄目設計,全方位覆蓋,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從宣傳引導策略上來看,在敏銳跟進黨中央決策部署快速及時發聲的基礎上,結合期刊自身文化定位和讀者群體進行深入而生動地解讀,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準—必須堅持正確導向。參與重大事件宣傳報道,媒體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雷鋒》雜志抗疫報道開篇發表評論員文章《在“大考”中展現“文明實踐”的偉力》,聚焦黨中央“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控、精準施策”總要求,大力宣揚黨中央領導下“全國一盤棋”格局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宣傳和展望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在抗疫非常時期的非常價值。專門開辟欄目,選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精神,重點報道習近平總書記時刻關注疫情形勢,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全民抗疫,宣揚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及在疫情面前堅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精準施策,“硬核”支援》,全面梳理報道了國家部委在黨中央領導部署下,應急出臺各項新政全力保障抗疫攻堅戰,疫情防控政策更加精準高效,疫情防控工作更加有力有序,傳遞出必勝信念和強大力量。
活—必須因時因勢而動。孫子兵法講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疫情防控形勢、國內外情況不斷變化,宣傳輿論引導內容和策略也要相應調整轉變。《雷鋒》雜志2月初在首期抗疫專刊報道中,聚焦黨中央決策部署,聚力營造英勇頑強抗擊疫情的輿論氛圍,鼓動和弘揚團結一心、共克時艱的抗疫精神。3月初則結合全國“學雷鋒紀念日”,將策劃主題轉變為抗疫勇士頌,重點報道沖鋒在抗疫一線的雷鋒式專家、醫務工作者、志愿者及基層社區工作人員等,通過他們所展現的雷鋒精神,傳遞出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和進取的銳志。4月份,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接近尾聲,抗疫斗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雷鋒》雜志又推出抗疫特別報道:《抗疫大考,考出了什么樣的“中國答卷”》,將抗疫大考提升到制度大考、道路大考、國力大考、精神大考的層面進行全面回顧盤點,弘揚和謳歌熠熠閃光的雷鋒精神及賡續傳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5月份,國內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國外疫情卻成蔓延之勢,《雷鋒》雜志迅速將該期主題定位為“全球抗疫”,用“戴上口罩的地球”形象作宣傳標識,集中宣傳中國政府在實現國內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基礎上,積極支援國際社會團結抗疫,奏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交響樂。同時,用專題報道《傲慢與偏見比病毒更毒》揭露和駁斥了部分西方媒體、政客造謠中傷中國的險惡動機。
二、構建文化群落,多維呈現抗疫中的文化亮點
文化具有天然的感染力、滲透性。細讀《雷鋒》雜志這4期抗疫專刊,看得出其中很注重將抗疫宣傳與雷鋒精神緊密結合,多維呈現抗疫中的文化亮點,實現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和文化效應。
瞄準基層一線。好新聞永遠在一線,一線的抗疫勇士構筑起了抗擊疫情的銅墻鐵壁,基層抗疫的細節折射出時代的文明精神。《雷鋒》雜志作為弘揚雷鋒精神、傳播雷鋒文化的專業期刊,在辦刊過程中與全國各地學雷鋒志愿服務團隊、《雷鋒》雜志工作站、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各地志愿者聯盟、協會等保持著密切聯系。這些奮戰在抗疫基層一線的文明實踐組織為《雷鋒》雜志宣傳報道提供了便捷的通聯渠道和豐富的新聞內容。《雷鋒》雜志通過充分反映基層抗疫故事、充分展現一線抗疫群眾先進文明事跡,把鮮活的典型故事呈現在了讀者面前。《在“大考”中書寫學雷鋒的嶄新篇章》評論員文章、“非常時期書寫新時代雷鋒的非常故事”等專題策劃,讓一段段文字、一首首詩歌、一幅幅圖片寄托了抗疫一線的真情實感,深刻感染了讀者心靈。
值得一提的是,《雷鋒》雜志還很重視與基層讀者,特別是與抗疫一線讀者的互動與服務。據了解,受疫情影響,印好的《雷鋒》雜志特刊很難與基層讀者特別是抗疫一線讀者見面。怎么辦?雜志社組織一線記者和通訊員通力合作,千方百計與火線上的廣大讀者進行服務性的互動活動,并和《雷鋒》雜志理事會全體成員以及社會學雷鋒愛心人士,克服重重困難,積極籌備向疫區贈送抗疫專刊和抗疫物資。他們踴躍捐款20余萬元,為武漢、孝感、南陽、固始縣等重疫區一線防控人員和人民群眾贈送了1.1萬本《雷鋒》雜志專刊和1.6萬只口罩、1000瓶消毒液。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等重點醫院以及6個方艙醫院的醫患人員在“全國學雷鋒紀念日”當天看上了《雷鋒》雜志抗疫專刊。這些讀者無不為專刊所報道的抗疫中“活雷鋒”們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而感奮。特別令人感動的是,這次互動服務中有一位衣著簡樸的年輕人,在疫情暴發之前,來到雷鋒雜志社,放下10萬元現金就走,只留下一句話“我相信雷鋒雜志社”。由于他不愿透露姓名,編輯稱他為“無名雷鋒小哥”。為不辜負“無名雷鋒小哥”的一片愛心,雷鋒雜志社決定將這筆資金用于購買捐贈物品。疫情期間防護物資極為緊缺,《雷鋒》雜志理事會徐淑芬理事、田澤東理事以及武警后勤學院退休教授張曉玉等愛心人士,主動積極聯系協助采購。為使捐贈物資能盡快送達,雜志社安排員工與學雷鋒志愿者驅車1000余公里,將《雷鋒》雜志抗疫專刊和防控物資直接送至抗疫前線。雷鋒雜志社此次與讀者的互動服務活動,得到了武漢當地相關單位和群眾的充分肯定與積極配合,武漢市的志愿者們把收到的雷鋒雜志社捐贈物品,以1+10+2(1本雜志+10個口罩+2瓶消毒液)的方式分發到基層,為一線的防控人員和社區群眾共同加油鼓勁,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全方位多層次。重大題材宣傳報道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有高屋建瓴、統攬全局的整體策劃,又要有細致具體、精微形象的細節策劃;既要有熱點報道,又要從平凡事普通人中發掘出閃光點;既需要即時性報道,也需要階段性或較長期的策劃。從宣傳視野上來看,《雷鋒》雜志抗疫報道全方位覆蓋了國際和國內、中央和地方。從宣傳對象上來說,除了報道鐘南山、李蘭娟、陳薇、張定宇等公眾人物,還積極關注抗疫一線“巾幗雷鋒團”“黨員雷鋒團”“編外雷鋒團”以及全國各地的環衛工人、社區社工、快遞小哥、出租車司機等,既豐富又接地氣。從區域上來說,除了湖北等疫情重點地區以及北京、上海、浙江等城市和發達地區,《雷鋒》雜志還充分宣傳了新疆、甘肅等地區的抗疫工作和支援行動,甚至廣大邊遠山村地區的學雷鋒志愿者也得到了關注點贊。
小切口深挖掘。從新聞學角度看,受眾接受度高的是有血有肉的新聞精品,宣傳效果根本上還是取決于內容。重大題材宣傳報道,要善于在宏大敘事背景下講小故事,通過對小事件的挖掘來展現大視角。《雷鋒》雜志首期抗疫特刊所報道的《最偉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從“武漢!武漢!”“防控!防控!”“支援!支援!”“愛民!愛民!”“攻關!攻關!”“志愿!志愿!”“奇跡!奇跡!”7個篇章切口,剝洋蔥般層層遞進,仿佛戰斗進行曲的鼓點。在每個篇章切口中,講求從細節發掘中講述故事,“武漢!武漢!”篇章圍繞武漢女孩薇薇牽引全篇;“防控!防控!”篇章從群防群治切入,農村地區土喇叭、除夕拜年、集中隔離區等細節描述生動形象;“愛民!愛民!”圍繞人民子弟兵、“攻關!攻關!”圍繞疾控專家、“志愿!志愿!”圍繞基層黨員和志愿者、“奇跡!奇跡!”圍繞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宣傳點瞄得小、打得準,統合起來形成了氣勢磅礴的全民攜手抗疫全景圖。
三、弘揚文化價值,努力講好中國抗疫故事
先進文化為全民抗疫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力量,抗疫斗爭中涌現出來的感人事跡又回饋和滋養著民族文化。《雷鋒》雜志在抗疫宣傳中堅持文化價值凝練,努力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展現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這是《雷鋒》雜志4期抗疫專刊留給我們的另一印象。
深入發掘文化內涵。雷鋒文化在50多年的演進過程中,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側重點,并不斷拓展著新內容、新內涵,尤其是在全民抗疫斗爭中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感染力。《雷鋒》雜志以弘揚雷鋒文化為內核,通過抗疫宣傳報道,著力發掘和豐富雷鋒文化,推動雷鋒文化形成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內的文化復合體。第5期《雷鋒》雜志發表編輯部文章,圍繞雷鋒精神在全民抗疫中的生動體現和深刻啟示,全面總結了雷鋒精神在抗疫中引領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道德、家庭道德、良風美德五大道德進步,闡釋了雷鋒精神助力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確保國家文化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展現了新時代弘揚雷鋒精神的重大功能和現實意義。
積極培植文化自覺。文化精神塑造文化人格,文化人格培植文化自覺。歷經半個世紀厚積起來的雷鋒文化,其最大的貢獻就是將象征著忠誠于黨、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樂于助人等崇高品質的雷鋒精神不斷深植民眾的精神世界,從而影響人們的人格追求、價值取向和行為自覺。基辛格說:“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雷鋒》雜志發表《“最勇敢的人”,有你們真好》一文,贊美和謳歌醫療專家、人民子弟兵和千萬志愿者筑起防疫萬里長城,在中國抗疫、全球抗疫中,雷鋒成了白衣勇士、快遞小哥、小區保安、運輸司機,成了趕赴他國的救援隊。通過雷鋒文化進行大眾人格塑造、文化自覺培植,《雷鋒》雜志積極引導廣大民眾像雷鋒那樣做人,像雷鋒那樣做事,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不斷堅定文化自信。雷鋒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其所承載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堅實底蘊。《雷鋒》雜志第5期發表評論員文章《當地球戴上口罩》談到,新冠病毒肆虐五大洲211個國家和地區,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面臨嚴峻現實,“雷鋒”的愛心在“地球人”同舟共濟中傳遞,是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盾牌”。站在人類關懷的大視角上,其策劃和表述奏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交響曲,使雷鋒文化更加具有了世界意義,將有力助推中國夢的實現,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