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軍網絡培養高水平的“網絡寫手”
摘 要:在網絡成為輿論形成主場域、輿論交鋒主陣地的新形勢下,主流媒體要大力培養高水平的“網絡寫手”,提高網絡內容生產能力。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的新聞輿論工作中,“網絡寫手”的作用得到進一步彰顯。必須以更實的舉措,更活的辦法,更多的渠道,讓那些特別能戰斗的網絡高手和強手不斷涌現,在網上大顯身手。
關鍵詞:“網絡寫手”;傳播模式;轉型;新銳
在互聯網成為信息傳播主渠道、輿論形成主場域的新形勢下,主流媒體必須順應大勢,通過深度融合發展,聚集強大的力量進軍網絡,讓網絡成為實現社會現代化治理的得力工具,這已是我們的共識。而從目前情況來看,主流媒體的網絡化發展在各方面的協同努力下日新月異,勢頭良好,但在諸多需要破解的難題中,內容生產力不足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說它是主流媒體進軍網絡的“軟肋”“瓶頸”,恐怕并不為過。不少主流媒體在網絡原創內容上嚴重滯后,能力不足。有一些甚至仍然停留在照搬照抄報紙電視、期刊圖書等傳統媒體的作品的水平上,還是傳統媒體的“二傳手”“搬運工”。所以,把做優做強做精原創內容作為突破口,使我們的聲音在網絡輿論場占有“絕對份額”,這是實現主流媒體以更有力的姿態進軍網絡的基本路徑。
為此,必須進一步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對網絡內容生產者即網絡傳播作者隊伍的建設。沒有高素質高水平的內容生產者,網絡內容的突破提升就是無源之水。而從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戰的輿論引導輿論斗爭的實踐來看,培養造就一批立場堅定,功力深厚,懂得網絡傳播規律,能嫻熟運用網絡傳播技藝,出手快、質量好,有受眾緣、有影響力的“網絡寫手”,對于增強網絡內容制作能力,建設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的網絡媒體,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之策。
一、 “網絡寫手”的重要作用通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進一步彰顯
在舉全國之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新聞輿論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與17年前的抗擊非典、12年前的汶川抗震救災重大行動中的新聞輿論工作大為不同的是,這次新聞輿論的主要場域、主要陣地是在網絡。當居家成為防控的重要手段時,手機更成了人們“身體”的組成部分,成為人們與外界保持聯系的主要工具。網絡輿論成為影響民眾心態、看法和行為的“最大變量”。有鑒于此,主流媒體積極運用在媒體融合發展戰略中建起的平臺、獲得的經驗、積蓄的能量,有力有效地傳播黨的聲音,傳遞正面信息,普及科學知識,回應社會關切,引導社會輿情,在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中發揮了難以替代的巨大作用,得到黨和人民群眾的肯定與贊揚。同時,我們也看到,呈現于網絡上的民間輿論也相當活躍。這其中,由各路人馬參與的“網絡寫手”十分引人注目。這些寫手作為公眾參與新聞、用戶生產內容的體現者,表現出了很強的網絡產品制作能力。有的人一出手就能獲得幾萬、數十萬、數百萬甚至更多的點擊率,創造了不少爆款,因而成就了不少特殊時期的網絡意見領袖。這里,我們姑且暫不討論這些私人寫作內容的優劣及效用的正負—毫無疑問,這些受到一些人追捧的網文中有不少傳播了不當不實的信息,表達了錯誤有害的意見,帶偏了人們對現實的認知。我們著重想說的是,這些民間網絡寫手在關鍵時刻的作為,的確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抗疫斗爭中社會心態的曲折起伏,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左右社會輿論的力量。
對本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這一重要輿論現象,可以從各個維度進行研究,分析個中原因,從中獲得新的引導輿論的啟示。而我們以為,復盤官方與民間、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這一段的實踐,可以使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網絡傳播在關鍵時刻“一筆能夠動萬眾”的強大影響力,看到搞好網絡輿論工作對于搞好社會治理尤其是對于應對突發重大公共事件有多么的重要,由此,也可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為了增強與網上各種意見交流溝通的能力,掌握網絡輿論場的話語權、把握網絡輿論調控的主動權,必須切實加強網絡傳播作者隊伍建設,特別要努力培養更多的出類拔萃的網絡寫作的高手和強手,以他們為骨干,到網絡空間去縱橫馳騁,發言發聲,當金喇叭、大喇叭。
有社會學者指出,傳統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和輿論工作,面對的是一個低度復雜性和低度不確定性的傳播環境和輿論格局,而網絡傳播時代的輿論生態及社會環境,已經具備了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這其實早就成了我們共同的感受。由技術賦權賦能的廣大受眾,都有了傳播的權利,這使得網絡媒體成了一個低門檻的、高度開放的、去中心化的社會公共空間。在這樣眾聲喧嘩的場域進行輿論引導,對主流媒體是很大的考驗。更重要的是,到這里發布信息、表達意見、反映訴求、傳播觀點的各色人等之中,有不少是活躍在各個領域、各個界別的所謂大腕、大佬、大咖和明星,這些人本來就具有某種號召力。加上頗懂網絡文化的真諦,頗具駕馭網絡的技能,所以每每能在網絡上激起陣陣波浪,能做出現象級傳播的也不乏其人。他們不僅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設置議題,甚至某些事件的真相、定義,都能由他們來確定。主流媒體的內容生產者與他們同臺唱戲,同場競技,如果沒有一批高手,沒有一批強手,恐怕還真有點“玩”不轉。我們不好說這是“與狼共舞”。因為不少十分活躍的民間的、個體化的“網絡寫手”,都是黨培養的人才,他們也是心懷善意,在為黨說話,為民代言的。但是畢竟主流媒體是直接代表黨和政府發聲的,必須更加有力,更加響亮,更加深入人心,反映出國家隊的水平和實力,謠言出現時要能出示真相撥開迷霧;眾說紛紜時要能勝人一籌不容置疑;輿論對陣時要能“筆”戰群儒令人心服,穩穩保持權威性,牢牢占領輿論制高點。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中,曾經有過“武漢的媒體干不過一位女作家的日記”這樣的說法。這當然是十分偏頗乃至荒謬的,根本不符合事實,我們當然不能認同。但卻應該從坊間這些議論中得到警示,我們的主流媒體,一定要擁有一批比那些民間寫手更強的網絡寫作的高手、強手和意見領袖。這樣,才能在具有高度復雜性、高度不確定性的媒介信息傳播環境中,穩操輿論引導輿論把控的勝券。我們不是常說:與狼共舞,必須比狼更加厲害才行嗎?
問題還在于,作為軍隊新聞工作者,我們很容易從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輿論工作聯想到未來戰爭中的輿論引導調控與管理。可以想見,在未來戰爭中,即便局部戰爭,輿論戰也將在全球范圍內展開,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交鋒相互交錯,斗爭將十分激烈,所面臨的將是更加嚴峻的考驗。同此次情況一樣,將來輿論戰的主戰場肯定也在網上。這也需要我們加強加快網絡內容生產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網絡,對己一呼百應、動員民眾,對敵精準打擊、一劍封喉的“網絡寫手”,關鍵時刻能夠用得上,打得贏。
二、新傳播格局之下的媒體名人應該更多地出自網絡
在長期新聞傳播實踐中,我們曾經一代接一代地培養了許多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名主持人。他們所創造的業績,代表了那個時代新聞宣傳的水平,標示了那個時代新聞報道的高度,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景仰。然而,他們畢竟屬于傳統媒體時代。今天我們所面臨的是數字化媒體,新的傳播時代需要新的媒體名人。這些新的媒體名人更多的應該是網絡寫作的高手和強手。
人類傳播變革史告訴我們,每一次媒介的革命性變化,都會帶來知識生產、文化形成方式的變化,更會使信息、知識、思想、文化的傳播模式發生重大演變。從口語傳播到印刷傳播、到電子傳播、再到數字傳播,都形成了不同的傳播模式,各種信息在不同的媒體時代都會有不同的呈現、表達和傳播方式。與此相適應,不同傳播時代的受眾其接受信息的心理和行為也會大有區別。比如我們已經身處其中的網絡傳播時代,人們在分眾化、移動化、小屏化、碎片化的信息接受行為中,就自然而然地強化了質疑心理、求真心理、參與心理,對改進敘事方式的需求增加,對重塑媒介話語的需求增強。這一切都要求網絡傳播的內容生產者樹立全新的傳播觀念,掌握全新的傳播方法和技藝。相對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的傳播模式的創新既有繼承性創新,但更多的是顛覆性創新。因此,我們必須建立一支與網絡傳播模式相匹配、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就像開綠皮火車的人不經過學習培訓開不了高鐵一樣,駕馭網絡媒體與經營傳統媒體,有不同的套路和方法。也因此,今天所需要的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名主持人,更多的應該是精通網絡善用網絡的網絡寫作的高手和強手。換句話說,在網絡已經成為輿論主場域的新傳播格局之下,那些在網上有強大影響力的高水平“網絡寫手”,才更有可能成為具有時代色彩的媒體名人。“時勢造英雄”,此之謂也。
因此,必須轉變媒體人才觀念,跟上信息技術的發展,把軍隊新聞宣傳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向網絡傳播人才轉移,拿出比當年培養傳統媒體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名主持人更大的決心、更多的舉措、更好的辦法,為網絡的快速發展擢拔人才,造就高手,打造隊伍。
三、既寄希望于“老把式”轉型,更需要新銳登場
網絡傳播模式與傳統傳播模式相比,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是一個需要繼續觀察研究的問題。籠統地講移動化、可視化、碎片化了,所以敘事方式敘事語言需要改變,自然過于簡單。既往的敘事方法表達方式到底哪些改變了,改變到了什么程度,還會發生什么改變,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創新,諸如此類的問題,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因此,對什么樣的人才才能稱得上高水平的“網絡寫手”,可以有大體的要求,不可能有精準的標準,其實也沒有必要規定得那么明確。同時還必須指出,網絡媒體的天然優勢是集多種敘事方式為一體,網絡內容產品不僅僅是文章,還有音視頻、動漫、圖表等多種形式。因此這里的“寫”可以理解為一種泛指,它包括了網絡產品制作的各種形式—當然,就目前情況而言,主要還是“寫”,所要的是“寫”的高手和強手。現在的重要問題在于,主流媒體亟需要的高水平的“網絡寫手”應該從哪里產生?
我們以為,首先應該是傳統媒體的行家里手適應形勢變化,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脫毛換羽,努力轉型。軍隊傳統媒體在長期的實踐中培養積蓄了一大批精兵強將優秀人才。在這樣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面前,不能吃老本,不能滿足于昔日的榮光,不能自限于在報紙刊物上開專欄寫整版,在廣播電視里當嘉賓做節目,應該勇于向未曾涉足的領域挑戰,在新的實踐中超越過往,重塑自己。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雖然大有不同,但是許多基本的東西比如媒體的本質屬性、職能任務以及傳播的主題、內容、對象等等是不變的,既往許多經驗都是用得上的。要看到我們既有的優勢,增強轉型的信心,堅信揚長補短,我們能行。已經有許多報紙廣播電視通訊社的“老把式”,早就在網上玩得風生水起,頗有聲名了。最好的辦法是下海去,多實踐。現在大家常說要“不忘初心再出發”,黨和軍隊的新聞輿論事業需要我們在向網絡媒體轉型中重整行裝再出發,就應該拿出當年爭當報紙廣播電視名人的勁頭,在網絡上重試寶刀,再顯身手,當一回黨媒的“網絡紅人”“網絡大神”。
當然,更寄希望于那些與網絡發展同步成長起來、一入行就在網絡上摸爬滾打的年輕軍隊新聞工作者,希望他們當中有更多的網絡寫作的高手和強手不斷涌現。與上幾代媒體人相比,新一輩軍隊新聞工作者被稱為“網絡土著”。他們幾乎從小就開始浸潤在網絡文化之中,更加了解網絡,熟悉網絡,與現代網民有天然的共同點、親近感;對網絡媒體發展的現狀趨勢的感知和把握也比較敏銳精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他們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知識豐富,視野開闊,思想活躍。他們才是軍隊新聞輿論事業的未來和希望所在。“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應當堅信他們一定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要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他們,加強對他們的培養,讓他們在網絡媒體上當骨干,扛大梁,執牛耳,成大才,滿腔熱情地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快速崛起。年輕一代軍隊新聞工作者要忠誠于黨和軍隊的新聞事業,不辱使命,不負韶華,認真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繼承和發揚我黨我軍新聞工作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培根固本,堅定立場,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建設性的理念和表達,生產更多的網絡精品,打造自己的閃亮品牌,成為德才兼備的網絡新銳。
四、多方攬才加盟,搞好培訓激勵
網絡產品制作人才首先應該在網絡媒體內部產生。但由于軍隊調整改革之后,軍隊媒體人員從員額到結構成分都有了較大變化,因而更應該把目光投向全軍乃至全國,發揚全黨辦報全軍辦報的傳統,堅持群眾路線,多方開掘資源,發現人才,為我所用。現在不少十分活躍的網絡作者,其實都是出自部隊領導機關、軍隊院校和科研機構,也有不少來自軍外相關單位。實踐證明,他們是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媒體要與他們保持通暢的聯系,經常予以指導,把他們當成“自己人”,讓“游擊隊”變成“主力軍”。當然,搞好培訓也很重要。這幾年,為了培養網絡作家,舉辦了很多網絡作家培訓班,進行系統培訓,取得了良好成效。軍隊有關部門及媒體應該把加強對網絡作者的培訓作為經常性的工作,精心設計方案,精心選擇師資,精心組織實施,努力提高培訓質量。要加強對各類案例的研究分析,總結經驗教訓,探尋方法技巧,掌握網絡產品制作規律。培訓方法可以更活,渠道亦可多元。有些甚至可以直接委托地方主流媒體和黨校等機構培訓。還需要提及的是,必須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對“網絡寫手”的業績要充分肯定,他們的勞動要得到應有的回報,讓他們享受到應有的尊重,以不斷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而這一切的關鍵,在于領導要深懷對意識形態安全負責的使命和遠見,真的重視,真的去抓。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無需多言了。
(作者系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