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災害中如何有效開展前期軍事報道
摘 要:重大災害發生后,廣大民眾關注的重點和焦點是災害的情況、國家采取的措施、軍隊的行動部署等。為回應社會關切,重大災害前期報道中,軍事記者應做到“三快”,到達快、發稿快、建立流程快;“四合”,融合,聯合、整合、聚合;“五放”,放棄傳統思維、放下原有分工、放開地域局限、放大新聞視野、放手設計產品。
關鍵詞:重大災害;前期報道;軍事報道
2020年1月中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及湖北地區快速傳播。根據中央軍委命令,從陸軍、海軍、空軍三所軍醫大學各抽調150人,共計450人組建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三支醫療隊于1月24日夜到達武漢,軍事報道也伴隨著非戰爭軍事行動而展開。
作為新華社首批兩名軍事記者之一,我于1月25日15時左右抵達武漢,隨即展開報道工作。在前7日的報道中,我和我的同事及時發布多條節點性軍隊信息,同步推出一批融合式新聞產品,結合武漢封城7日采寫了軍隊支援湖北抗擊疫情直擊的重點報道《戰武漢》,還參與采寫了多篇重點綜合稿件。
回顧在這場疫情中前期的軍事報道,前期播發的一些文字、圖片和視頻新聞全網閱讀量過億,且未引發負面輿情,對安定民心、堅定信心起到了積極作用,可以總結為“三快、四合、五放”。
一、“三快”,指的是到達快、發稿快、建立流程快
“軍隊醫療隊要支援武漢,你做好準備……”剛剛回到老家重慶,即接到上級通知,我隨即按照預先號令要求,收拾好行裝,并開始跟醫療隊對接。大年三十晚上,得知醫療隊深夜將以軍機投送的方式飛赴武漢,我在不能按原計劃在中途搭乘車隊車輛與其同行后,又采取“跨站買票,就近下車”的方案購買了大年初一的高鐵票。直到上了高鐵,我都還不知道我能坐到哪里,能不能進武漢。當時就一個信念,想盡辦法一定盡快抵達武漢。最終,在列車長的幫助下,我在漢口站下了車,成為第一批抵達武漢的軍事記者之一。
與此同時,我在高鐵上開始電話連線采訪三支醫療隊的相關負責人,采寫第一篇軍隊三支醫療隊抵達武漢后有序展開工作的節點性獨家報道。子弟兵的到來是當日外界關注的第一焦點。這篇報道的及時發布,迅速回應了公眾對前方疫情和救援行動的關注,效果很好。接下來的兩天里,我們又與新華社兄弟部門合作,連續播發了軍隊醫療隊開始收治病人,救治工作全面展開等報道,告訴人民群眾子弟兵來了,沒有什么困難不可戰勝。
除了迅速發出軍隊聲音,我和我的同事賈啟龍到達武漢后,第一時間跟軍隊和新華社的前方指揮機構取得聯系,建立了通暢的業務流程和發稿通道。依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前方指導組與部隊建立聯絡通道,及時獲取新聞線索;依托新華社前方指揮部與新華社各發稿部門建立聯系,整合新華社前、后方資源,用好新華社平臺,發出軍隊聲音。
二、“四合”,指的是在前期要融合、聯合、整合、聚合
具有生產融合新聞產品的能力,已經成為新聞記者的必備技能。在重大災害報道中,還必須在這種能力前面加上一個定語:快速。報道中,我堅持融合思路,盡量做到每篇報道都以文字、圖片和視頻相融合的方式推出,經常左右手一邊一臺手機,分別拍攝圖片和視頻,來不及或無法及時到達的點位,采取通聯的方式獲取圖片、視頻。生動的融合新聞產品獲得了受眾認可,單平臺閱讀量“100萬+”成為普遍現象。
作為國家通訊社,新華社有多個專業的部門和推送平臺?!奥摵铣銎贰?,成為我們在前期報道中的一個亮點。在前期報道中,新華社每天都以全網推送的方式推出一篇全媒頭條文章,我主動和新華社全媒頭條統籌部門、兄弟部門聯系,參與承擔新華社全媒頭條軍隊部分的寫作,聯合采寫推出了9篇有分量、有溫度的重頭文章,聯合采寫的《黨旗,高高飄揚在防控疫情斗爭第一線—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紀實》等文章不僅收獲了全網上億的閱讀量,也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認可。我們在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前方報道組和新華社前方指揮部的領導下,整合了前方力量。一方面我們申請了專用的拍攝設備,配發給在一線“紅區”工作的醫務人員,并對其進行簡單的拍攝技能培訓,請他們在工作之余拍攝傳送我們需要的一線素材,落實后方的新聞策劃。另一方面,整合新華社的攝影、攝像和外語力量,組成采訪小組,往往一次采訪就能夠滿足多部門的素材需求,同時實現了圖片、視頻前方編輯、前方發稿,減少了發稿環節不必要的時間損耗。采寫傳染病防控專家毛青時,我們力量整合得當,三個小時就采集到了各類素材,制作出人物典型、專家訪談、圖片通稿和視頻新聞等,然后借助新華社的“新視頻”“新華每日電訊”“新華軍事”“新華網”“社會”和微信公眾號等6個平臺同步推送,使人物故事取得了千萬級的閱讀量。
報道進入第7天,受眾對軍事新聞進入相對疲軟期,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也轉入日常收治工作。新華社前方指揮部讓軍分社采寫一篇帶有階段性總結的新聞作品,并要求當日發稿,時間非常緊迫。我們前期播發的稿件多數或按時間節點,或按區域點位,或按職能分工采寫,雖能獨立成篇,但無法整體還原前期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抗擊疫情的全貌。我將前7日的各種分散性報道聚合起來,將前期的行動歸納總結為“除夕逆行武漢,挺進抗疫一線,黨員率先垂范,軍地共克時艱”,用時4小時采寫了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抗擊疫情直擊通訊《戰武漢》,同時配發圖片、視頻和海報,僅在新華社客戶端24小時閱讀量即突破380萬。
三、“五放”,指的是放棄傳統思維、放下原有分工、放開地域局限、放大新聞視野、放手設計產品
只會寫文字稿的記者在全媒體時代不是一名合格的記者,一名優秀的軍事記者必須摒棄傳統思維,學會左右開工、拳打腳踢。特別是在類似這樣的突發重大事件報道中,在人手不夠、設備不到位的情況下,必須一專多能,有條件要干,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干。特別是在微視頻流行的當下,文字記者要敢于因陋就簡利用現有條件拍攝視頻,在記錄轉瞬即逝的新聞影像、放棄傳統思維的同時,實現文字記者向融媒體記者的轉變。我用手機拍攝的軍隊新增援醫護人員抵達武漢視頻新聞產品《來了》,經后方編輯精心剪輯后,在抖音上兩個小時獲點贊超過45萬,極大鼓舞了我在前方拍攝和創作視頻的信心。
我們很多軍事記者,平時分工負責相應的軍種新聞,或對應到訓練、政工、后勤、裝備等相關部門及領域,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種“分工局限”,不去思考如何滿足受眾對軍事信息的現實需求,仍然埋頭采寫自己分管或熟悉領域的部隊新聞,在慣性的圈子里原地打轉。在類似此次疫情的前期報道中,記者只有按照上級臨時賦予的任務分工,打通軍種等界限,敢于統籌,站在全軍軍事新聞發布的高度,大膽開展工作,才能滿足受眾對軍事新聞的需求,使軍事報道能夠成為穩定民心、提升士氣和增強信心的有效信息,擁有越來越多的“軍粉”。
越來越多的軍事行動將在不同的地域和空間同步展開,這次抗擊疫情戰“疫”中,前期的兩次空中投送行動均具有這個特征。第一次在除夕夜,三地同步向武漢進行空中投送。第二次規模更大,8架軍機深夜從四地同時向武漢投送900多名醫務人員,間隔5分鐘就有一架軍機落地。作為前方記者,不應死守武漢一城一地,而是以武漢為中心和重心,不受地域局限,通過電話連線或通聯等方式采集更多的新聞素材。我在凌晨1時左右還撥通了承擔投送任務的空軍某航空兵師副師長的電話,得到了此次飛行任務的關鍵、獨家信息,采寫了獨家新聞《空軍8架飛機緊急空運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抵達武漢》,并做出了綜合、全面、信息量大的融合新聞作品。
在前期的報道中,我沒有把視野僅僅停留在發現挖掘典型上,而是把典型報道盡量往后放,安排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階段;拓寬思路,把報道的格局定位在“國家形態下的支援行動”上,不孤立地采寫部隊新聞,盡量做到了軍隊行動和國家、地方抗擊疫情行動同頻共振,形成合力。事實證明,在疫情不明,民眾恐慌情緒蔓延的情況下,受眾更多關心的是軍隊做了什么,軍隊還能為控制疫情做什么,并不關心這件事是誰做的。
在新聞產品的設計上,除了廣泛應用文字、圖片、視頻、動圖、水彩畫等樣式外,我還和軍地同事合作,嘗試推出了子弟兵在武漢音頻故事欄目“聽!”系列節目,同時配發海報,傳播效果較好,單客戶端閱讀量基本保持百萬級。但現在看來,我們在新聞產品的設計上還不夠大膽和豐富,沙畫、圖表、動漫和小程序等形式沒有用起來,直觀性和可讀性仍然不強,也缺乏這樣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很多地方值得深刻總結和進一步提高。
(作者系新華社解放軍分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