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寫在抗疫宣傳報道戰位上
《“身穿軍裝,我們不上誰上!”》,2020年1月30日,中國軍網等軍隊權威網絡媒體轉載《解放軍報》刊發在一版的這篇通訊,引起積極反響。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舍生忘死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事跡,被網友稱為“危難時刻顯身手”。
能讓受眾見識軍中白衣天使“身手”的,是一群同樣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抗疫隊員—軍事記者。
近一個月來,他們深入抗疫最前沿,用手中的筆和鏡頭,把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聞令而動,敢打硬仗”的動人故事傳播出去,讓疫區人民真切感受到黨的關懷、體會到人民子弟兵愛民擔當,讓國內外受眾再一次看到中國軍人在特殊戰場上能打仗、打勝仗的勇氣和力量。
決戰,往往在看不見的地方展開。抗疫前線是第一戰場,宣傳報道作為凝聚軍心士氣、鼓舞民眾斗志、引導輿論走向、傳遞防疫知識的“第二戰場”,與第一戰場一樣重要。對軍事記者來說,采編崗位就是戰位,必須始終把“忠誠”二字鮮明地寫在抗疫宣傳報道戰位上。
寫好“忠誠”二字要繃緊打仗弦。軍人天生為打仗,軍事記者首先是戰士,其次才是記者。2003年防控非典疫情,軍事記者來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軍事記者來了;2020年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軍事記者來了……危險時刻,“軍事記者來了”,不是新聞,亦是新聞。此次抗疫,從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到各軍種媒體,軍事記者和出征的醫務人員一樣—“身穿軍裝,我不上誰上!”成了請戰的鏗鏘誓言。軍事記者呂曉博,父親也曾是一名軍事記者,如今已經退休。大年初一得知兒子要前往武漢疫區,他來告別并叮囑兒子:“別怕,好好干!”此時呂曉博不知道的是,在他前往武漢的同時,他的母親乘坐的飛機剛剛落地北京。老人專門從新疆趕來與兒子團聚,卻未曾想驚喜與她擦肩而過。但呂曉博沒有后悔。因為,他深知前線急需醫務人員,同樣急需軍事記者。正如有網友留言:“這個特殊時刻,逆行的何止醫務人員,防疫的‘第二戰場’—新聞戰場,新聞人亦逆行,并有人隨時準備出征……
寫好“忠誠”二字要有“豁出去”的勇氣。我軍從戰爭年代開始,就有戰地記者“一手拿槍,一手拿筆”,冒著槍林彈雨深入戰場一線。從反映百團大戰等戰斗場景的攝影記者徐肖冰,到采寫記錄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隨軍記者閻吾,再到拍攝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壯觀場面的軍事記者孟昭瑞……他們經歷了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為我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戰爭記憶,喚起人們對和平的珍視。此次抗疫,軍事記者都爭先恐后深入到抗疫最前沿。從《解放軍報》記者進入武漢市漢口醫院重癥監護室,用鏡頭記錄下醫務人員《與看不見的“敵人”奮戰》的畫面等,到中國軍網記者跟隨7名軍隊醫務人員,前往武漢市武昌醫院重癥監護室采寫《體驗抗疫一線工作高強度》的親歷式報道等,再到新華社解放軍分社記者連續多日面對面采訪諸多醫務人員、踏訪多處危險場地寫出目擊式報道《戰武漢—解放軍支援湖北抗擊疫情直擊》等等,都體現出新時代軍事記者繼承從烽火硝煙戰場中走來的老一輩新聞戰士的優良傳統和使命擔當,在看不見的“敵人”面前,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慨。
寫好“忠誠”二字要強化全媒體傳播理念。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軍事新聞要實現有效傳播,必須把全媒體傳播理念擺在首位。此次抗疫宣傳報道,軍事記者做足全媒體傳播文章:文字記者第一時間將要訊發新媒體平臺,并注重用網絡語言揭示“為什么、怎么辦”,把“深”的文章做活;攝影、廣播、電視記者充分發揮網絡媒體和新媒體功能,讓全媒體特色更加凸顯;主動設置議題,將采集的素材進行多次加工、多平臺呈現,實現了紙媒和大小屏聯動,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空間形成影響力,有力有效引導社會輿論。
危難時刻見忠誠。疫情,雖然讓人們在空間上保持了距離,但軍事記者用忠誠推出的冒著熱氣、充滿激情的新聞產品,讓億萬顆心卻貼得更近了。
這是軍事記者的榮光,更是軍事記者的使命所在。
(作者系本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