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白拍偷自拍网,国语自产拍91在线网站,国产欧美va天堂在线电影,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融媒矩陣 軍事記者

本刊編委會

主 任 張玉堂? 孫繼煉

副主任 雷? 雨

編 委

武天敏??林乘東? 徐雙喜?

張曉祺? 趙風云? 張 鋒 

姜興華

總 編 輯? 徐雙喜???????????????????????????

副總編輯 張曉祺? 趙風云

執行總監? 張 鋒

主  編 姜興華

副 主 編 呂俊平 楊慶民

美術編輯 李? 玥

發行編輯? 倪曉麗

責任校對? 王? 蕾

本期值班 呂俊平

本刊顧問

袁永軍 冷? 梅 陳國權

陸紹陽 趙云澤? 隋? 巖

王? 楊? 丁玉寶? 祁宇博 

聶建忠 韓壽庚? 劉鳳橋?

劉紹勇? 陳? 飛

編輯 《軍事記者》編輯部

出版 解放軍報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總發行處 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 CN11-4467/G2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ISSN1002-4468

國外發行代號 M6261

本刊代號 82-204

訂購處 全國各郵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價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號

郵政編碼 100832

發行電話 010-66720796

電子郵箱 jfjbsjsjz@163.com

丹東:鏡頭里的“英雄城市”

作者:■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記者 譚 杰 秦 然

銀杏,是丹東的市樹。

2020年初秋,當我們踏上這片英雄的土地時,街道兩旁百年銀杏整齊排列,成片的綠葉迎風飄曳,像是在列隊歡迎我們的到來。

眾所周知,丹東和70年前發生的一場戰爭高度關聯,那就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我們采訪組此行,就是為拍攝“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系列新聞而來。

“在我們丹東,‘抗美援朝’這個詞的頻率出現是非常高的。好像一提起丹東這座英雄城市的名字,就自然想起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這是一位名叫姚瑤的市民面對攝像機說出的一句話,話語間透出的是一種自豪,不,準確地說是一種豪氣,一種英雄氣!相信,這豪氣來自他們的父輩,來自他們的血脈,來自整座城市對抗美援朝無私支援的底氣。

我們在丹東的工作,是從采訪市民開始的。民眾為何能說出這些豪言豪語?讀一讀丹東的歷史,就能找到答案。

丹東是中國海岸線的北端起點,是我國最大的邊境城市,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新義州市隔江相望,歷來都是軍事要塞,為兵家必爭之地。1965年1月前,丹東舊稱安東。

在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在安東的鴨綠江防線的重兵布防幾日內被日軍全線擊潰。1904年,日俄戰爭的戰火,又吞噬了這座邊城。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使安東人民生命財產蒙受空前浩劫。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日本軍隊又一次侵占了安東,據市民回憶,當時曾發生過兩個日本士兵占領一座村莊的悲劇。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安東人民結束了被奴役被壓迫的夢魘,徹底翻身做主人。1950年10月,大部分中國人民志愿軍由安東入朝參戰,安東市千家萬戶全力以赴支援前線,喊出了“要人給人、要物給物、要血給血、要什么給什么、要多少給多少”的支前口號,體現出打敗一切侵略者的豪邁氣概。這種豪氣一直延續至今。

作為戰爭后方的最前沿,安東經歷和見證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過程,被譽為“英雄城市”。現在,“英雄城市”這個稱謂,成了丹東最自豪、最響亮的名片。

英華山上的抗美援朝紀念館,是丹東的地標性建筑。改擴建后的紀念館對公眾開放前,我們獲準進館采訪。走進展廳,一個題為“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展區映入眼簾,這一反映了安東人民在支援前線、參軍參戰、救護志愿軍傷病員、防奸反特、擁軍優屬、踴躍捐獻等方面所做出的特殊貢獻的展區,為我們的新聞采訪提供了許多線索。墻上一幅《五龍山上捉飛賊》的油畫,引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當年,一架美軍飛機被志愿軍空軍擊落在五龍山附近。飛機上載了14個特務,當時摔死了3個,剩下的11個,被咱們安東軍民全部活捉了。”86歲的宋群基老人,給我們講述了安東民兵抓美軍特務的故事。宋群基是丹東市委宣傳部的退休干部,抗美援朝紀念館籌建期間,他曾擔任過紀念館陳列辦主任,對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了如指掌。他說,這11名被俘的美軍特務,后來成了促成美國允許中國科學家錢學森回國的“關鍵籌碼”。沿著這條線索,采訪組驅車幾進五龍山,尋找美軍飛機墜毀地點,尋訪當年抓過美軍特務的民兵和見證者,還來到丹東市公安局檔案室,查閱記錄這一歷史事件的檔案資料,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新聞調查式的還原,拍攝完成了《鴨綠江畔抓特務 11名美軍戰俘換回錢學森》的獨家電視新聞。

丹東因鴨綠江而聞名。鴨綠江畔,留下了許多抗美援朝戰爭歷史的遺址、遺跡,比如志愿軍指揮所、過江橋梁、志愿軍空軍機場、志愿軍總醫院,還有汽車修配廠、軍人商店、隨軍銀行等等,百余處遺址、遺跡,遍布在城鄉各地。這里的一處山丘、一個橋墩、一灣江水,或一所建筑、一塊殘垣,都向人們述說著這座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在20世紀50年代所書寫的英雄史詩。在鏡頭前,丹東這座城市,就如同是一個抗美援朝的大博物館,這些寶貴的歷史遺跡、遺址,自然成為我們采訪拍攝的重要地點。

在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上河口村,有一座靜臥在鴨綠江上的鐵路橋—上河口鐵路橋。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3萬多名志愿軍將士從這座橋上奔赴朝鮮戰場,大量志愿軍傷病員也經此運回國內治療。連接這座橋兩端的鐵路線,是志愿軍運輸補給戰略物資的最重要通道,這條鐵路線,曾被志愿軍稱為“秘密鐵路運輸線”,它在戰爭期間只被炸壞過一次。

鐵路抗美援朝博物館館長解本勝向我們介紹說,除了大山作掩護,這條鐵路線還有防空部隊的嚴密保護。當時,志愿軍高炮第506團在鐵路沿線的山頭設置了多個防空陣地,對實施轟炸的美軍飛機進行了猛烈打擊,村民李鳳彬曾目睹了敵機被擊中后墜毀的場景。

從一座橋到一條“秘密運輸線”,我們抓住這條線索進行了擴展式采訪。隨后,與此相關的上河口火車站、志愿軍防空部隊陣地遺址和現年80歲的上河口村村民李鳳彬、跑過這條鐵路線的96歲火車司機李德文等,相繼走進我們的電視畫面。

地處鴨綠江下游的河口景區風景秀美,是我國燕紅桃的主要生產基地。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粉紅如霞。時至秋季,桃花雖不在,游客仍如織,從上河口火車站到鐵路橋頭,每天有小火車載著游客定時往返。以此為啟發,我們構思了以旅游小火車為主線,用“穿越”的思路來講述“秘密運輸線”的故事。于是,游客和志愿軍官兵、在青山中緩行的小火車和在硝煙中疾馳的軍列,就交替出現在新聞《穿越歷史與現實的“秘密鐵路線”》中。

隨著采訪的不斷深入,鏡頭里的丹東逐漸立體豐滿,我們對這座城市也越來越熟悉,不知不覺間,銀杏果掛滿枝頭,銀杏葉開始由綠變黃。

院里種滿銀杏樹的丹東市振興區十經街19號,曾是安東滿鐵醫院舊址,現在是聯勤保障部隊第966醫院的駐地。70年前,這所醫院的名字叫“東北軍區第六陸軍醫院”, 1956年3月更名為“志愿軍總醫院”,是唯一擔負志愿軍傷病員救治轉運任務的部隊醫院。1959年12月,改編為解放軍第230醫院,這所部隊醫院的前世今生,對作為軍事記者的我們來說,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但是,現在的966醫院,除了一間由當年的病房改建的病案室還保留使用外,其他的遺跡幾乎蕩然無存。70年來,醫院歷經多次改編,醫院的官兵也不知換過多少茬,只有醫院多年前建的一間院史館,保留著那段厚重歷史的部分資料。好在,幾位經歷過抗美援朝戰爭的醫務工作者還健在,我們的采訪就從這些老前輩開始。

“最多一天了我們接收了上千名傷員,連續工作三天三夜。手術室里的8個手術臺,同時搶救傷員。”面對記者的鏡頭打開話匣,86歲的關治禮老人顯得有些激動,仿佛一下子又回到那個戰爭年代。當年,關治禮是志愿軍總醫院軍醫,醫院用流水作業的辦法,同時展開多臺手術快速搶救傷病員的場景,是他一輩子揮之不去的記憶。

一代軍人有一代軍人的使命,一代軍人有一代軍人的擔當。“一切為了傷病員”,是志愿軍總醫院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形成的醫護精神,也被我們作為新聞《志愿軍總醫院的精神接力》的主題主線。經過60多年血脈傳承和精神接力,醫院新一代白衣戰士給這種精神賦予了時代內涵。院長徐爽感慨,“不論是今年抗擊突然來襲的新冠肺炎疫情,還是未來可能要面對更加艱巨的任務,我堅信只要有這種精神在,我們的醫務人員隨時都能夠挺身而出、服從號令、沖向戰場、奪取勝利。”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給丹東這座城市留下了太多的印記,這些印記既作為歷史見證遍及城鄉,也成為文化精神刻在人們心里。志愿軍戰士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所表現出的拳拳赤子心、悠悠家國情,就像綿延不斷的鴨綠江水,在這座“英雄城市”被銘記、被傳承。

一天傍晚,在鴨綠江斷橋旁的空地上,響起嘹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聲,尋聲而去,一群身著志愿軍軍服的大媽們正在翩翩起舞,優美的舞姿引來眾多游人駐足圍觀。音樂結束,跳舞的市民馬麗娜欣然接受了我們的采訪:“我們生長在丹東,就是在鴨綠江邊長大的。我們從小就喜歡唱《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這首歌能抒發我們的情懷,寄托我們的情感,因為我們都熱愛我們的祖國。”這樸實的愛國情懷,折射出的正是一種民族精神。

在丹東,對抗美援朝偉大精神的文化傳承既有“下里巴人”,也不缺“陽春白雪”。采訪期間,正逢由丹東民族歌舞劇院原創的音樂劇《最可愛的人》連續在市文化宮上演,這又是一個采訪拍攝新聞素材的好機會。劇場內,我們和觀眾一起感受志愿軍戰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感受他們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凝結的兄弟情、戰友情、家國情。臺上演員的傾情演出,讓臺下觀眾看得熱淚盈眶。

學英雄、演英雄,英雄的情懷滋養著“英雄兒女”。雖然抗美援朝戰爭的硝煙已經散去,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卻一直在激勵著這里的人們勠力同心、砥礪奮進。被丹東人的這種精神所感動,我們拍攝完成了新聞《邊城兒女的悠悠家國情》。

銘記歷史,是為了守護遺產珍愛和平;崇尚英雄,是為了傳承精神開創未來。70年過去了,今日的丹東已經發生巨變,不變的是,丹東人民同心同德、眾志成城的愛國主義精神;顧全大局、不惜犧牲的無私奉獻精神。丹東這座英雄的城市,正在以自強不息、攻堅克難的團結奮斗精神凝聚力量,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不斷創造著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