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泛軍事題材電影國際傳播的話語分析
摘 要:《戰狼2》和《流浪地球》作為泛軍事題材電影的代表作品,因蘊含愛國主義、集體英雄主義、中國軍人等內容特質,其在國際傳播過程中的媒體關注、評價和經驗等都值得研究。筆者選擇歐美國家重要媒體和網站,梳理相關評論,運用話語分析的研究方法,剖析外媒的立場和動機,為我國泛軍事題材電影或其他文化產品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泛軍事題材電影;話語分析;國際傳播
電影出口作為對外傳播的重要途徑,是民族國家文化輸出的有效方式。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觀眾逐漸接觸到中國文化元素,一些著名電影制片廠也為西方化的全球觀眾重新設計中國敘事,比如《功夫熊貓》。但由于東西方之間的巨大差異,大多數具有政治意義或文化價值的中國電影很難受到國外市場的歡迎。近期上映的《戰狼2》和《流浪地球》融合了軍事內容特質而具有特殊性,筆者試以它們為例研究近期泛軍事題材電影的國際傳播狀況。
一、兩部電影的內在異同
2017年上映的《戰狼2》收獲56.8億元票房,位居內地電影票房榜首。《戰狼2》獲得了大量中國觀眾的支持,但國際社會上的評論褒貶不一。《洛杉磯時報》認為,“吳京的爆炸性軍事冒險電影《戰狼2》,盡管有一些壯觀的戰斗場面,但可能吸引美國觀眾的會是文化因素而不是娛樂元素。從美國的社會政治立場出發,看到一部如此緊密模仿好萊塢的戰爭巨制是非常有趣的”。《流浪地球》于2019年初上映,在國內得到了普遍好評,特別是官方媒體,《人民日報》稱“它不僅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更是中國電影由高原向高峰邁進的一次成功的藝術實踐,充分體現出中國電影的文化自信”。《好萊塢報道》也將其描述為“中國第一部全方位的星際奇觀”。
《戰狼2》借鑒了好萊塢制作模式,突出了主角冷鋒身上的英雄主義,并與愛國主義相結合,塑造了區別于美國式超級英雄的形象;《流浪地球》著重表現了團結奮戰的集體英雄主義,所以兩部電影都具有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同時,《戰狼2》中有現實的中國軍隊元素,《流浪地球》包含具有強烈現實底色的未來中國軍人角色,軍人為勝利結局做出突出貢獻,所以可將其定義為“泛軍事題材電影”。
突出家國的中國式英雄主義、集體英雄主義,與具有國家特色的中國軍事元素相結合,是兩部電影的特殊之處。從相關研究來看,本土特征明顯的電影走出國門,容易水土不服,民族國家間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的差異是一重要原因。兩部電影的特殊之處如何引起外媒的關注與評價,評論揭示何種內涵,是本文研究的問題。
二、樣本的范圍與梳理
話語分析是理論語言研究和社會應用研究的結合,它將文本置于歷史背景和社會實踐的框架下,從不同的層面對文本進行分析和解釋。通過話語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語言背后的權力關系、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對價值觀和文化的傳播與批判具有重要意義。
話語巧妙地傳達著媒體的意圖與報道的定位,繼而影響著讀者對新聞的接受和評價,所以筆者選擇有關《戰狼2》和《流浪地球》的新聞報道和電影評論展開話語分析。因兩部電影主要在歐美國家上映,美國和英國在歐美國家中具有代表性,其媒體也代表了他們對于兩部電影的主要態度,所以筆者選擇了6家美媒和2家英媒,分別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Verge、《紐約時報》《好萊塢報道》《綜藝》《福布斯》和英國廣播公司(BBC)、《每日郵報》。此外,互聯網時代的網民評論成為電影評論的重要部分,筆者還將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納入文本選擇范圍。
樣本提取時間皆為電影上映后的15天,即媒體報道的高峰期。《戰狼2》設定為2017年7月28日至8月12日,得到6條;《流浪地球》設定為2019年2月5日至2月20日,共計7條。對于網絡影評,筆者以“有用”為指標,選取每部電影的前10名有用評論作為樣本。樣本來源于權威媒體、通俗報紙、專業電影媒體、娛樂雜志和影評網站,能夠全面展示英美媒體對《戰狼2》和《流浪地球》的解讀,具有代表性。
樣本收集完成后,首先統計樣本的詞頻,記錄最常用的詞語及頻率;然后選擇出現頻率最高且有意義的詞語進行關鍵詞分析;再找到關鍵詞所在的句子,依托于報道文本比較分析詞匯選擇和詞語搭配。
三、高頻詞中的關注焦點
在新聞報道中,詞匯重復是構建文章主題直接有效的方式。筆者對13篇報道和20篇電影評論做詞頻統計,排除虛詞,用以下幾個詞語或詞組考察外媒的觀點和態度。
1.票房。從多數文章的標題看出,外媒特別關注中國的高票房電影,電影在國內的成功可以說是外媒關注的起點。兩部電影都創下中國票房新紀錄,在描述這一現象時,外媒使用一些夸張的詞語,如“風暴”“史上最高”。此外,與片名捆綁在一起的“China”或“Chinese”也高頻率出現,反映出外媒熱衷于將電影與中國整體形象聯系在一起,即電影代表中國。兩部電影收獲了高票房和高熱度,而電影又與中國形象捆綁,外媒的簡單判斷對國內主流電影提出了更高要求,電影生產勢必要承擔起傳播正面國家形象的社會責任。
2.電影題材。“科幻”和“動作片”頻繁出現在新聞報道中,相比于《戰狼2》,外媒對《流浪地球》相關內容的描述更加全面。外媒利用一定篇幅介紹了《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劉慈欣和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史,并引用“因為中國社會相對封閉和保守,科幻電影沒有產生影響的條件”作例證。關于《戰狼2》,外媒和觀眾普遍對影片中的戰斗場景評價較高,因為“動作片”的界定,外媒更樂于把它與中國動作片聯系起來,如“一部令人想起20世紀90年代成龍經典電影的動作片”。從題材層面,經典動作片和新生科幻片吸引了外媒關注,認為電影本體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國家及文化的隔閡。
3.好萊塢模式。“大片”是沿用美國好萊塢電影模式而得來的定義,兩部電影也不時被與好萊塢大片做比較,比如《每日郵報》稱“《流浪地球》是迷人的好萊塢太空史詩,媲美《地心引力》”。在外媒看來,《流浪地球》盡管對中國科幻電影具有開創性,但它仍是好萊塢經典科幻電影的混合體。同樣,《戰狼2》因震撼的打斗戲得到了好萊塢動作導演的支持,也被認為模仿動作大片《第一滴血》。所以,好萊塢模式仍是外媒衡量大片的標準,無論是劇情設計,還是電影制作技術,外媒都試圖找出外語片與好萊塢電影的聯系,印證了電影工業中的文化霸權。
4.民族主義與集體主義。由于中國與歐美國家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的顯著差異,除了對電影本身的討論,外媒對電影蘊含的主題思想、價值觀更加關注,特別是民族主義立場。對于《戰狼2》,CNN認為“《戰狼2》的票房收入是《建軍大業》的十倍,這部由國家支持的中國電影在建軍周年紀念之際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并且,外媒頻繁提到兩部電影的主演吳京,因為吳京在《戰狼2》中“中國式超級英雄”的形象塑造,與其在《流浪地球》中角色發生了勾連,成為愛國主義精神的象征。從更多的電影評論可以看出,外媒和觀眾并不排斥好萊塢大片中較為罕見的集體主義,甚至覺得非常新鮮和感人。
四、研究啟示
《戰狼2》是泛軍事動作片,主要渲染了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流浪地球》為災難科幻片,著重表現了集體英雄主義和家國情懷。上述精神內涵盡管從屬于國內主流價值觀,但兩部電影的內在差異會引起外媒的不同反應。研究發現,集體主義更容易被接受,這在《拯救大兵瑞恩》等經典軍事片中不難見到;而民族主義被視為雙刃劍,容易與愛國主義混淆,因此《戰狼2》高揚的愛國主義因被貼上“民族主義”的標簽而遭到負面評價。這啟示電影制作者要提升愛國主義主題的處理技巧,從宏觀角度來說,要借鑒國外深沉的、故事化的敘事模式,多運用鏡像、留白、音樂等技巧,適應新時代觀影群體的特點,避免單純的口號式愛國;從微觀角度來說,可將主流價值觀融入科幻片、動畫片、紀錄片等題材更為客觀的作品中,攝制群像式軍事電影是傳播集體主義價值觀、塑造人民軍隊正面形象的有效方式。
關于電影生產的評論中,“好萊塢”和“美國”的出現頻率較高,顯示出美國在電影業的強勢地位,外媒的評價基準仍是好萊塢電影制作模式。盡管外媒透露出好萊塢模式的優越感,本著擴大傳播效果和海外市場的目的,學習好萊塢電影生產模式、在技術層面聯合制作、引進和培養專業人才,依然是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捷徑,這既不損害電影主題的敘述,也更符合國外觀眾的口味;還要在學習中融合東方特色,挖掘文化優勢,形成自己的生產模式,助力中國電影開拓海外市場。
外媒對《流浪地球》原著作者頗為關注,詞頻統計顯示“劉慈欣”出現了13次。相比于電影演員,外媒用更多的段落來描述這位科幻作家,因為他在國際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這一現象表明,電影幕后的知名參與者也可以吸引外媒的關注,他們在原生領域的影響力會幫助電影提高知名度。所以,要充分挖掘優秀文學作品特別是軍事文藝作品,深化影視端的改編。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
責任編輯:呂俊平 實習學員:曾彬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