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我黨的新聞工作發展探索
新中國成立后,黨的新聞工作改進與新聞業務體系建設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歷史任務。對此我黨對新中國的新聞工作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與研究。1950年3月29日至4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主持召開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國新聞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改進報紙工作、加強與群眾的聯系”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明確指出,改進報紙工作,主要集中在聯系實際、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此后,中共中央、新聞總署又先后頒發了《關于在報紙刊物上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決定》《關于改進報紙工作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反復強調上述問題,一場圍繞新聞工作發展未來的大探索就此展開。
一、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一場理論聯系實際的大討論
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新聞工作的一大特色,也是新聞工作聯系實際、聯系群眾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一時期,報紙批評與自我批評工作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旗幟鮮明、斗爭堅決。在1951年底至1952年底“三反”“五反”運動期間,各報集中揭發和批評一批重大典型事件,許多報紙還開設《人人檢舉貪污浪費》《人人都來檢舉貪污行賄》等專欄,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在掀起的反官僚主義、反強迫命令、反違法亂紀活動的“新三反”運動中,各報還將報刊批評與當時的整黨整風運動的宣傳結合起來,報道了許多有關典型案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
重視自我教育,開展問題討論,是報刊批評與自我批評工作的另一個特點。在批評干部和群眾中的錯誤思想方面,許多報刊經常采用群眾自我教育的方式,通過問題討論,批評和克服一些錯誤認識。1951年7月,《新湖南報》刊登了一封長沙縣的讀者來信,說他們鄉里有個干部叫李四喜(化名),土地改革完成后,他認為革命成功了,不愿意繼續干工作了。對于這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該報編輯部組織了一次題為《分了田不干革命對不對?》的大討論,持續五個多月,先后發表了150多篇報道、調查或文章,使廣大干部認識到松勁退坡思想對革命事業的危害性,同時認為克服“李四喜思想”的辦法在于“加強思想教育,解決實際困難,把鄉村干部提高一步”。9月,中共中央通報推廣《新湖南報》的經驗,認為在黨報上開展思想討論,是加強思想領導,提高黨員和群眾的政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于是,這類討論在各省報上普遍展開,其中以《江西日報》《河南日報》《山西日報》的討論最為活躍。
然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報刊批評與自我批評工作也出現過一些問題,如批評言辭過于偏激,報道內容失實,甚至出現忽視黨性原則的錯誤傾向。1954年7月,經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關于改進報紙工作的決議》提出了報紙批評的三項標準:一是報紙上的批評必須展開,二是批評必須正確,三是批評必須在黨委的領導下進行。此后,報紙批評工作進入了有序軌道,報紙批評報道與評論的質量大為提高。
二、學習前蘇聯新聞工作經驗—一條曲折的前進之路
以俄為師曾經是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則,革命勝利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更是學習前蘇聯的又一次高潮。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為新中國各方面都提供了建設性經驗,因此學習前蘇聯社會主義新聞工作,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成為建國初期20世紀50年代上半期中國新聞界的一件大事。
早期,我黨組織翻譯了大批論述前蘇聯新聞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文章,出版了相關的書籍和刊物。1950年1月4日創辦的《人民日報》的《新聞工作》副刊,是介紹和學習前蘇聯新聞工作經驗的重要園地。人民出版社還翻譯出《聯共(布)中央直屬高級黨校新聞班講義匯編》等書供我國新聞工作者和新聞系學生學習。1954年,我國出現了訪蘇學習高潮,我國大量新聞工作者開始與前蘇聯新聞界對口學習,進行工作經驗交流。這一年一月,鄧拓率《人民日報》等報紙代表團訪問真理報社,先后發表了多篇關于訪蘇收獲的文章,后匯編為《學習<真理報>的經驗》一書出版。同年10月,前蘇聯報刊代表團訪華,多次在北京等地舉行專題報告或座談會,介紹前蘇聯新聞工作經驗。
這段學習前蘇聯新聞工作的熱潮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應,但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后果。通過學習前蘇聯經驗,我國新聞界系統學習到列寧、斯大林等時期的辦報思想與前蘇聯新聞工作的傳統,加深了對無產階級新聞事業黨性原則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構筑了建設我國新聞事業新體系的指導思想與理論基礎,其次全面學習和借鑒前蘇聯的業務經驗使得我國新聞工作者的業務水平普遍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學習前蘇聯新聞工作經驗的過程中,出現了脫離中國實際、對前蘇聯經驗盲目生搬硬套的教條主義錯誤,束縛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并且阻礙了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比如在學習《真理報》的過程中,模仿對方為“沒有錯誤的報紙而奮斗”,即使出現錯誤也不發表更正;學習清一色的單行體的做法,廢除傳統的多行體。國際新聞報道也出現嚴重的片面性,導致對國際形勢的看法用不樂觀、不客觀、不全面的方法進行報道。
三、抗美援朝戰爭報道—一次重要的新聞實踐
抗美援朝報道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次較大的戰爭報道。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為配合全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的開展,新聞戰線進行了長達3年多的廣泛的宣傳報道。
6月26日,即朝鮮戰爭爆發后的第二天,《人民日報》收到朝鮮半島發生戰事的消息,立即組織稿件編發版面,于27日用第一版整版的篇幅編發了一組9條新聞,并配上“朝鮮共和國軍隊轉入反攻”的大字標題,同時還發表社論《朝鮮人民為擊退進犯者而奮斗》。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一星期后,《人民日報》開始推出抗美援朝運動的宣傳報道,連續一周集中反映全體中國人民的正義呼聲。11月2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在標題中首次出現“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口號。11月4日,該報頭版通欄刊出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誓以全力擁護全國人民正義要求,擁護全國人民在志愿基礎上為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圣任務而奮斗。11月8日,《人民日報》以《在中國人民志愿部隊參加下,朝鮮人民軍獲重大勝利》為題,第一次公開報道了志愿軍入朝作戰的新聞。
與此同時,新華社、人民日報社等新聞單位最先派出記者跨過鴨綠江,奔赴前線采訪。一大批的戰地記者和志愿軍指戰員一起經受了戰火硝煙的考驗,真實地報道了反侵略自衛戰爭,歌頌了中朝人民的偉大勝利,有的還為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抗美援朝報道中,由于戰爭環境、交通障礙等條件限制,及時采寫消息比較困難,因而戰地新聞通訊和報告文學被廣泛運用。《人民日報》等全國報刊先后發表了數以千計的通訊報告作品,其中不乏至今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如《不朽的楊根思英雄排》《偉大的戰士邱少云》《不朽的國際主義戰士》等。《人民日報》戰地特約記者魏巍撰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成為廣為傳誦的名篇。周恩來總理贊揚這篇作品“感動了千百萬讀者,鼓舞了前方的戰士”。此后,“最可愛的人”成了全國人民對志愿軍最親切、最尊敬的稱呼。
四、社會主義新聞工作改革—一場重大的歷史轉折
報紙上批評意見減少,沒有不同意見的討論,黨八股與教條主義嚴重。在新聞機構日趨單一化、新聞宣傳工作日益公式化,脫離國內外情況與群眾生活的背景下,面對新的環境、新的要求,我黨開始意識到盲目學習前蘇聯的經驗做法的錯誤。1956年新聞工作改革時機與條件開始成熟,毛澤東提出發展科學文化的“雙百”方針,同時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要批判性學習前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報》正式宣布改版,社論把重點內容歸納為“擴大報道范圍”“展開自由討論”“改進報紙文風”,其效果是新聞報道數量明顯增多,報道的題材更加廣泛,打破了社會主義國家新聞“只報喜不報憂”的框架。在《人民日報》改版后,我國新聞界教條主義文風逐漸消退,言論明顯改進,表現了獨立思考、發表意見的自由。與此同時,中央和地方的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臺等也都先后進行了改革。新華社以建設世界性通訊社為目標,在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改進國內通訊社工作、加強國外分社工作等多方面進行大膽改革。在新聞工作改革中,研究新聞理念與新聞業務的氛圍也十分的濃厚。
1956年興起的以《人民日報》為典型的全國新聞工作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新聞界的一件大事,這次改革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注意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為辦好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開辟了道路,廣大的新聞工作者的新聞觀念得以解放與革新,沖破了教條主義思想的束縛及盲從,明確了辦好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認真研究總結、繼承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讓新聞傳播事業的社會主義內容與新中國的形勢相結合。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
責任編輯:呂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