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白拍偷自拍网,国语自产拍91在线网站,国产欧美va天堂在线电影,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融媒矩陣 軍事記者

本刊編委會

主 任 李? 軍? 孫繼煉

副主任 雷 雨

編 委

陳廣照??夏洪青 林乘東 

徐雙喜? 張曉祺 趙風云?

張 鋒 姜興華

總 編 輯 徐雙喜???????

副總編輯 張曉祺? 趙風云

執行總監? 張 鋒

主  編 姜興華

副 主 編 呂俊平

美術編輯 李? 玥

發行編輯? 倪曉麗

責任校對?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興華

本刊顧問

胡懷福 冷? 梅 陳國權

陸紹陽 趙云澤? 隋? 巖

王? 楊? 丁玉寶? 楊慶春 

聶建忠 劉鳳橋? 劉紹勇

編輯 《軍事記者》編輯部

出版 解放軍報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總發行處 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 CN11-4467/G2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ISSN1002-4468

國外發行代號 M6261

本刊代號 82-204

訂購處 全國各郵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價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號

郵政編碼 100832

發行電話 010-66720796

電子郵箱 jfjbjsjz@163.com

打造軍事新聞傳播的“士兵模式”

作者:■ 陳延萍

摘 要:《解放軍生活》雜志自創刊之日起,就將刊物的新聞觸角伸向軍營的末端,以平行的視角、平實的欄目、平靜的敘述呈現軍營的精彩。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軍隊期刊只有抓住機遇,守正創新,打造軍事新聞傳播的“士兵模式”,才有可能突出重圍贏得一片生機。本文結合《解放軍生活》雜志的實踐,探討新時代軍隊期刊出版創新。

關鍵詞:軍隊期刊;“士兵模式” ;出版創新

隨著具有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全媒體時代到來,媒體形態姹紫嫣紅、共生共存。從紙質媒體到門戶網站,從門戶網站到移動終端,從移動終端到智能分發,傳統媒體壟斷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軍隊期刊只有直面挑戰,守正創新,在融合發展中迎難而上,打造軍事新聞傳播的“士兵模式”,抓住核心受眾群,才有可能突出重圍贏得一片生機,為推動新時代軍事新聞出版事業蹚出一條路徑。

軍隊期刊有著光榮的歷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守正是基礎、是前提、是保障,是第一位的,解決的是去哪里的問題。創新是動力、是能力、是守正的路徑,解決的是怎么去的問題。軍隊期刊要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一刻也不能停止創新。

一、精準定位受眾需求,打造期刊獨特的新聞品格

期刊從誕生之日起,就在報紙與圖書之間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馬克思在《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出版啟事中指出,與報紙相比,雜志的優點是,“它能夠更廣泛地研究各種事件,只談最主要的問題”。

同時,出版周期比圖書快捷,并具有延續性的優勢,使期刊出版得以在百年間生生不息。

無論是以發行量或廣告為盈利模式,抑或是以社會效益為傳播理想,所有傳統期刊都有明確的功能定位和細分的目標讀者,進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承載了34年的歲月經緯,《解放軍生活》雜志出版了400期。

1985年在《解放軍生活》雜志創刊時,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徐向前、聶榮臻兩位元帥,耿飆、韓先楚兩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紛紛發來賀電。楊尚昆、楊得志、余秋里、張震等領導出席創刊座談會。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軍隊雜志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創刊座談會。

把《解放軍生活》雜志辦成“軍隊的中國青年”“戰士之友”是老一輩革命家的殷切期盼,軍隊期刊為“兵”服務是天經地義的“兵之道”,將文化屬性與“為兵服務”宗旨有機融合,是《解放軍生活》雜志多年來的新聞理想和精神追求。大家都有這樣一種共識:兵是部隊最小的細胞,連隊是雜志最基本的視角。《解放軍生活》就是這樣一本雜志:用語言和畫面真實、生動、貼切地展現出軍營四季斑斕的色彩、閃耀著金子般光澤的面孔、寫滿忠誠與勇猛的軍營姿態和表情,使之充滿兵味、兵情。

豪邁雄壯、大氣磅礴的史詩般的宏大敘事是軍事新聞中比較常見的文本特征,如何在“共性新聞”特征中尋找“個性新聞”?如何為基層官兵描繪真正屬于他們的迷彩青春、軍營精彩?尤其是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傳播關系正從點對面的線性傳播轉向點對點的互動分享,分眾化、差異化越來越明顯。面對媒體格局、輿論生態、閱讀習慣和信息需求的深刻變化,軍隊期刊如何找準定位,是軍事媒體人必須直面的時代課題。《解放軍生活》雜志按照自身特色精準定位受眾需求,以士兵為主角、以為兵服務為宗旨,創造軍事媒體新聞的“士兵模式”,從而實現獨有的新聞品格。

2011年《魅力女兵》欄目創辦時,在開欄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她,是軍中綠花;她,是親密戰友;她,是鐵血品格中的一絲柔情;她,是鋼鐵長城上的一抹亮彩……她就是軍營魅力女兵。8年來,《解放軍生活》雜志展示了近600名各個戰位、各個軍兵種的女兵,她們以特有的英姿展示了中國軍隊的別樣風采。

2012年《兵眼觀察》欄目改版,推出了一系列軍營思考:如何解好大家與小家的幸福方程式、保姆式關愛能否帶出虎狼之師、我的假日誰做主、愛的突擊戰還是戀的持久戰、隨份子你給誰添了面子、團聚之車可否直通駐訓地、軍人窗口你優先了嗎、符合條件她們為何不隨軍、非黨員干部尷尬為哪般、微信紅包的正確打開方式……用獨特的視角、精彩的言說,提出概念、形成標識,打造符合自身特色定位和目標讀者的新聞解讀,使《解放軍生活》雜志“士兵模式”的新聞展陳在軍營擁有了固定受眾。雖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連隊里常換常新的面孔、鮮活躍動的生命一直在那里每月守候。

二、堅守新聞理想,書寫有深度有溫度的原創文本

期刊不同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出版周期相對較長、信息傳遞相對滯后,在傳播的新聞性和時效性上往往難以比肩其他新聞媒體。記得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報道中,當新聞發布會正在進行時,網絡已經先聲奪人,甚至使在現場的報紙、電視、廣播都有陷于被動的尷尬。不可否認,傳統媒體有自己的局限性:資源利用效率低、傳播效率低、運作效率低。但傳統媒體的傳統優勢并沒有掉線,那就是信息容量較大,尤其是期刊,可以制作出真正具有新聞厚度的作品。

麥克盧漢說過,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都會引起人類社會生活的變化。從歷史上看,傳媒的進化規律非常簡單:傳播技術的進化,催生傳媒的進化。讓我們來梳理一下傳媒發展史:約400多年前,“新媒體”是報紙(之前是圖書);約100年前,誕生第一家商業廣播;約80年前,電視成為強勢媒體,美國的大選利用電視辯論也是基于電視這一媒體受眾廣泛;25年前,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全功能接入互聯網,正式開啟了中國互聯網時代。此后,每隔三五年就會有新的媒體技術產生:短信(中文)被稱為第五媒體;微博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再之后是微信、客戶端、服務號……媒體技術發展越來越快,媒體的更新也隨之增速。

但無論媒介如何變換,最核心的東西沒有改變—優質的內容。

提供優質內容,是傳統媒體在互聯網時代求得生存和發展的獨門秘笈,以此打造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相對于期刊而言,扎實的采訪與卓越的講故事能力,是構建優質內容的兩大要素。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要求,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作家魏巍寫作《誰是最可愛的人》時在前沿陣地上采訪了3個月。他親眼看見了戰士們殺敵的無畏,親身感受了敵人巨炮的轟鳴,我們多少戰士被這百倍于驚雷的爆炸聲震聾。他踏過被炮彈深翻過的陣地,他手握過鮮血浸透的泥土。在前線這3個月,他終生難忘。他寫道: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于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歷,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發現生活。每一次采訪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看著那些年輕質樸的面孔,收獲的是心靈永恒的感動。

《解放軍生活》雜志編輯部里女同志比較多,有部隊經歷的同志卻不多,為了加深部隊印象,雜志社幾乎每年都要組織編輯深入一線親歷采訪,與基層官兵“五同”。早在2010年雜志社就策劃了女記者探訪新兵連。5名記者分別到5所軍營采訪新兵,其實那一刻的記者在軍事新聞上又何嘗不是新兵呢?雜志用近20個版面展示了記者們的所見所思。美國《時代》周刊總編輯詹姆斯·凱利說,他招聘編輯記者時最看重的素質是—好奇,強烈的好奇心。缺乏部隊經歷的女記者們認真地觀察著軍營和同樣如一張白紙的新兵們,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撰寫了她們眼中的新兵連,有溫度、有情懷,還有好奇心“永遠在線”。

作為月刊,《解放軍生活》雜志在傳播速度上不占優勢,但從不會影響編輯對軍事新聞追求的熱度。他們保持與基層官兵情感同頻,才有了祁振欣記者在零下30攝氏度的雪域孤島和戰士們一起包餃子過年后寫的文章《在額爾古納河右岸》,才有了毛毛雨編輯在阿里與官兵們含淚相擁,官兵們非要讓她在翻得很爛的雜志上簽上名字并將之珍藏在連史館的畫面……

《解放軍生活》雜志的實踐證明,只有用平視的視角關注軍營生活和那群兵,他們才會將十倍百倍的信任和愛反饋給媒體。空軍有個叫何發生的老士官每年都發問候短信給我。我是在5年前采訪小散遠臺站時與他相識的。他和另外4個戰士守著兩個山頭,只為了戰機的安全高飛,他們獨飲著寂寞與孤獨。文章刊發不久,何發生也離開了他堅守多年的地方,調離到新的崗位。我的文章似乎成為了他多年默默無言奉獻的一個注腳。我作為記者,與被采訪者一生的緣分也由此注定了。

對新媒體來說,堅持新聞理想,堅持稿件的獨家性和原創報道,不居高臨下,不空洞說教,才有可能感染人打動人。軍隊媒體有宣傳典型的責任和義務,但作為以士兵為主要讀者對象的《解放軍生活》雜志,在典型宣傳上有自己的規矩:一是堅持不用通稿。《青春“銳”不可擋》講述的是“黃草嶺功臣連”車長王銳。這是全軍典型,因為周期流程問題,刊物刊發時間會晚一些。各種報紙上稿件已是滿天飛了,而記者力求把他還原成一名普通的士兵,由平凡到不凡。開頭是這樣的:車場內,戰車整齊列陣,一群士兵擦灰洗土,上油去污,個個揮汗如雨。戰士喊:“班長出來吧,有人找呢!”車底下鉆出一個兵,模樣并不符合預想中的“牛人”形象:黃的皮膚、黑的雙手,個頭不高不矮,體型不胖不瘦,臉上笑容純樸—他叫王銳,陸軍第74集團軍某合成旅裝甲車長。二是持續性報道。陸航某團飛行員張浩在2017年1月訓練中犧牲,妻子正身懷六甲。5個月后,雜志刊發了《寶寶安睡,爸爸安息》的文章。從張浩妻子的角度講述了“最后一次相見”“來之不易的寶寶”“‘寶寶,媽媽不哭’”,用三個層面記錄了軍人奉獻和軍嫂的犧牲,極具感染力。

三、擁抱新媒體,提升期刊傳播效果的廣度與寬度

當下的新聞市場提供了多元選擇,要形成真正的“互聯網+”思維,必須認識到出版不是內容產品傳播的終結,而是內容產品傳播的開始。

數十年來,軍隊主流媒體在受眾心中樹立了權威品牌形象,但也存在敘述面孔嚴肅有余而生動不足的問題。《解放軍生活》雜志的目標讀者大都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他們從小對紛繁的電子產品耳濡目染。對于媒體的忠誠度相對較低,隨時出現的新產品只要“深得我心”,都可以毫不猶豫地拋棄之前關注的媒體產品。這啟示我們,主流媒體更需要將正面宣傳和內容運營聯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協同,要從報道主題、語言表達、互動反饋、線上線下活動等方面著手提升親和力。

2012年是微信元年,一些涉軍的個人公眾號因其清新的文風和體驗式的軍營故事受到訂閱者的追捧。《解放軍生活》雜志感受到了公眾號文章推送時的波濤洶涌。一場新媒體傳播的變革正在發生。

一些有新聞理想和市場前瞻性的軍隊雜志也開始在融合路上迎難而上。2015年“《解放軍生活》雜志”微信公眾號創辦。宥于人力、物力、財力的限制,公眾號在編輯制作上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將雜志文章電子化的階段,這也是俗稱的數字化的 1.0時代。但這種簡單的數字化并不是真正的融合,而且效果也并不理想。于是刊物從將原有的出版資源原文呈現,進入到資源整合階段。具體操作上:設立專門的公眾號郵箱,建立專門的微信作者群,編輯制作去平面化,更注重口語化、圖片化甚至音像化,逐步邁入到2.0時代。2016年的“魅力女兵”以及“連隊攝影大賽”投票于公眾號平臺推出,收到了90余萬點擊和反饋,大大超出預期。

雜志,Magazine,最早來源于法語詞“倉庫”。倉庫有存貨要運出去,從運輸到抵達就是傳播的過程。以前可能只用了公路貨運,而現在則已經搭乘了火車和飛機了。從線性傳播到點對點傳播,從閱讀體驗到瀏覽體驗,世界日新月異。據相關權威數據顯示:到2020年全球手機用戶將達57億人。視頻已經成為新聞傳播的潮流,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均把視頻業務作為發展重點。據思科公司預計,2016年至2021年,全球移動視頻將增長8.7倍,占移動數據總流量的78%。視頻時代真的來臨了!

當下入駐抖音平臺讓傳統媒體體驗了一把看得見、摸得著的“火箭速度”。2018年5月31日,《解放軍生活》雜志正式入駐抖音平臺。至同年8月1日,兩個月時間,發布視頻48條,關注量突破100萬,點贊人數超過1000萬,瀏覽人數已達兩億人次。陸軍演習的視頻,有觀者留言:就應該多發一些這樣正能量的內容。消防官兵浴火逆行視頻,評論里全是向老兵致敬!火箭軍集體婚禮視頻,收獲無數祝福……2018年7月1日當天,我們發送的香港市民為站崗女兵擦汗的10秒短視頻,竟一天之中收獲171.7萬個贊,評論8257條,轉發4419次。還有不少人在留言中問:怎么報名參軍……

作為軍隊媒體,為部隊服務是使命擔當,為士兵高歌是職責所在,同時向全社會傳遞正能量也應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守正不渝,創新不止。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開拓創新,砥礪前行,軍事新聞出版事業必將大有可為。

(作者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出版社期刊編輯室主任)

責任編輯:姜興華 實習學員:劉小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