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白頭盔”:輿論斗爭的反面教材
摘 要:利用非政府組織攪亂輿論場,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慣用的伎倆。警惕非政府組織攪亂輿論場,準確把握國際輿論斗爭的特點規律,對從根本上改變“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分析西方大國支持下的“白頭盔”組織從刷屏到臭名昭著的過程,為我軍開展輿論斗爭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白頭盔”;輿論斗爭;反面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當前,利用非政府組織攪亂輿論場成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慣用的伎倆,大國操控下的“網絡代理人斗爭”不斷上演。“白頭盔”組織在西方國家的扶持下,直接配合軍事需要,利用國際社交媒體發聲,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西方大國支持下的“白頭盔”組織從刷屏到臭名昭著的過程,為我軍開展輿論斗爭提供借鑒參考。
一、折戟“白頭盔”:從網絡刷屏到臭名昭著
“白頭盔”組織全名為敘利亞民防組織,2013年由英國前情報人員創建,因其成員開展活動時佩戴白色頭盔而得名。該組織成員標榜的所謂主要工作是在戰斗發生后,“盡可能以最短的時間挽救更多的生命”。這個曾被敘利亞及國際社會視為“不依附和隸屬任何政府派別”且以人道主義救援為己任的民間組織,對外謊稱政治中立,實際上卻暗中從西方多國獲取資金支持。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在過去5年時間里,“白頭盔”從美國政府獲得了3300萬美金的援助,從英國政府獲得了5500萬美金的援助。“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白頭盔”既然接受美英的資助,必然會為他們服務,主要救援敘叛軍甚至恐怖分子。
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在研究IS組織的宣傳戰中得出結論:“當前,社交媒體已經具備武器化屬性,IS武裝分子發起戰斗,第一槍往往是在社交媒體上打響的。”可見,社交媒體因契合了“人與武器”最佳結合的特質,既是傳播工具,又能夠成為流動的武器。“白頭盔”組織十分善于利用社交媒體向國際社會推廣自己的品牌和聲音。該組織在推特上有十幾個相關賬號,主賬號注冊于2014年4月,已發布1.06萬余條推文,主要是指責敘政府和俄羅斯武裝行動造成平民傷亡以及該組織從事救援行動等自我美化內容,關注量近13萬;在臉書上以英語和阿拉伯語開設近十個主頁,關注人數超過30萬。此外,該組織通過擺拍、造假并發布“化武襲擊”“人權災難”等照片和視頻,借助《華盛頓郵報》、BBC和CNN等西方主流媒體大肆炒作,制造了“阿勒頗男孩”等多起國際熱點新聞,為西方國家干預敘利亞事務提供借口。包裝吹捧該組織的紀錄片《白頭盔部隊》還獲得了201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被《時代》雜志封面刊登,甚至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18年4月14日,美英法聯軍再次以“化武襲擊”為借口,對敘多個軍事目標完成所謂的“精確打擊”。4月27日“今日俄羅斯”報道俄方找到了4月7日出現在“白頭盔”化武襲擊視頻中的11歲小男孩哈桑·迪布,后者向記者現場舉證,“他在拍攝后得到了米飯、椰棗和餅干”,以此驗證“白頭盔”組織所報告的化學武器襲擊事件是“表演的”。隨著媒體開始廣泛關注,“白頭盔”露出越來越多的馬腳:同一個小女孩,在三個不同場合被不同的救援人員救助;地上奄奄一息的傷者,拍完照片后與“白頭盔”輕松愜意地一起自拍……俄羅斯媒體還不斷爆出諸如“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總能確切知道誰應為下一次化武襲擊負責”“恐怖分子和白頭盔人員在伊德利卜會面,為最后階段的化學攻擊做準備”“白頭盔成員就是恐怖分子”等“猛料”。這些“猛料”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白頭盔”最終從“神壇”跌落,成了臭名昭著的非法組織。迫于輿論壓力,美國不得不宣布暫停對“白頭盔”組織的資助。目前,該組織雖然漸漸淡出了輿論視線,但其惡果遠遠未消除,值得國際社會高度警惕。
二、“白頭盔”從刷屏到臭名昭著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深研網絡輿論斗爭新特點,警惕非政府組織攪亂輿論場。如前所述,利用非政府組織攪亂輿論場,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慣用的伎倆。當前,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在信息平臺上,利用社交媒體推動網民信息自主傳播,釋放迷惑性信息,然后再由西方主流媒體強勢跟進,這是一種隱蔽性極強的傳播鏈條;二是在輻射對象上,由目標國受眾轉向國際受眾,國際社交媒體成本低廉,輻射更廣泛,輿論攻擊的目的已不再是發動目標國民眾反對政府,而是捏造政府負面信息,制造國內外輿論壓力,也為軍事行動提供口實。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近萬家境外非政府組織在活動,加強對這些組織的管控,深入研究非政府組織在我國輿論場的作用和其引燃輿情的作用機理,及時掌握相關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才能防止其攪亂輿論場。一要聯合相關部門全面掌握底數。自2017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實施至今,僅有477家非政府組織依法進行了登記、1782個臨時活動依法備案。公安部門應與網信等相關職能部門建立聯動機制,通過調查摸底,全方位掌握政治背景、資金來源和信息發布等情況;二要繼續完善法規配套措施、實施細則和法律解釋。在境外非政府組織登記備案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其行為規范、權責義務、財務審核等內容。對尚不明晰的法規條款及時作出司法解釋,消除公眾疑惑,增強法規本身的權威性和適用性;三要做好對境外非政府組織日常活動中的信息監管、采證及輿情研判工作。對其設立、變更名稱、開展臨時活動嚴格把關并進行備案,依據輿論評價、信用記錄不斷調整其評級,進行分級管理,加強對重要領域、敏感行業如金融安全,網絡安全等領域的重點把控,紅線區絕不能有任何疏漏;四要擴大我國非政府組織國際影響力。重視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的作用,應注重培養一批社會基礎深厚、專業服務能力強、國際認可度高的本土非政府組織,在對外傳播中與我國主流媒體配合發聲,全面提升我國國際議題話語權和輿論影響力。
(二)善于把握新聞傳播規律,尋找情感共鳴抓住輿論痛點。無論傳播形態怎樣變,追求新聞傳播價值最大化永遠是媒體不變的定律。新聞價值是指事實內含的能夠引起受眾關注的要素,包括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和趣味性。“白頭盔”組織正是因為善于抓住受眾的心理,贏得了不明真相的受眾的刷屏。其中利用接近性價值,是其獲得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重要原因。
2016年8月18日,敘政府軍與反對派激戰正酣之際,世界媒體的目光卻被“白頭盔”發布的一張照片從戰場上拉回,照片中一名叫作奧姆蘭的小男孩頭發蓬亂、左眼附近全是血跡,衣衫襤褸、赤著雙腳,靜靜地坐在救護車上,“白頭盔”稱奧姆蘭剛剛被他們從一場由敘政府軍制造的炸彈襲擊中救出。全世界為奧姆蘭心碎,“阿勒頗男孩”隨即成為反對派和西方媒體指責敘政府軍和俄羅斯空軍的標簽。理由是,正是他們的空襲行動造成了阿勒頗大量平民的傷亡。盡管一年后,小男孩的父親接受采訪稱奧姆蘭被反對派當成“宣傳工具”,照片是擺拍的,但反對派當時已通過輿論聲討達到了延緩阻礙政府軍和俄軍攻勢的目的。網絡輿論戰場上,有時謠言跑遍千里,真相還沒穿鞋,而輿論戰打的就是這個時間差。
接近性價值是決定新聞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包括地理距離、思想情感和利害關系上的接近,新聞的接近性越強,價值就越大。“白頭盔”十分擅長利用兒童包裝宣傳自身形象,其實就是利用情感上的接近性,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挑動受眾最敏感脆弱的神經,營造弱者態勢,來博得關注和同情,從而持續向輿論場輸出相關信息。這啟示我們,利用網絡媒體開展對外新聞傳播時,除了要積極推動傳統新聞話語改進創新,吸納網絡語言之優長外,也要看到國內外在文化背景、話語體系、意識形態上存在的較大差異。在新聞傳播中尋找情感共鳴,抓住輿論痛點是彌補這一差異的有效捷徑,而痛點就是通過展示具有極強接近性價值的新聞來獲得的,輿論攻防中利用這一價值讓新聞主動“靠近”受眾,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找準對手弱點樹立“靶子”,集中發力給對手以致命打擊。射箭要對準目標,打蛇要打七寸。拉斯韋爾“新聞重新意,宣傳講重復”的理念仍適用于網絡時代。盡管“白頭盔”組織通過輿論欺騙、污名化等手段達到了即時戰略目的,但俄羅斯在后續的輿論反制中通過深挖自采的第一手獨家信息,成功戳穿了“白頭盔”組織導演“化武襲擊”的真相,抓住“造假”這一明確靶標,最終為自己贏得了主動。
“今日俄羅斯”向全世界提供深挖自采的第一手資料,而不是西方媒體的翻譯稿,是其奪回國際輿論主動權的重要原因。“今日俄羅斯”堅持自采原則,在很多重要的國際問題上,全球觀眾能從它獲取與西方主流媒體不同的觀點和事實。在此次輿論對決中,“今日俄羅斯”記者深入實地進行信息收集,如將視頻中出現的小孩找到并帶到國際禁止化學武器總部,體現了媒體挖掘的“深度”。在輿論的反復角力中,公眾關注點已從政府軍攻勢轉移到揭發“白頭盔”組織造假上來。俄方利用“白頭盔”的薄弱環節,給予致命打擊,也削弱了西方媒體的公信力。這啟示我們,在輿論戰場上,我軍仍要在事件本身內容挖掘上下足功夫,從重要事實和關鍵細節入手彌補國際輿論“缺口”,從一點突破,集中發力。同時也應注意預設議題與軍事行動一體聯動,設置好傳播梯度、層次。要把握不同層級內容的差異,注重敘事角度多樣、詳略得當,使之呈現出從宏觀到微觀、從一個側面到另一個側面甚至是正反結合的差異化內容。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責任編輯:姜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