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
摘 要:講好故事是實現對外傳播的有效途徑。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就要堅持守正創新,以思維理念的“升級換代”講準,彰顯時代特征;以方式方法的“推陳出新”講活,用好全媒體時代的傳播載體;以話語體系的“合理建構”講透,發揮主流媒體話語優勢。
關鍵詞:守正創新;新時代;強軍故事
當今世界,對外傳播能力是國家和軍隊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講好故事是實現對外傳播的有效途徑。在2018年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在許多重要國際會議與外事活動中,習總書記還帶頭講中國故事,用具體而生動、通俗而深刻的故事來彰顯中國智慧、闡釋中國方案、解讀中國道路,架起中外溝通的橋梁。
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播好中國軍隊聲音,展示好中國軍隊形象,讓世界更了解中國軍隊,已成為軍事新聞傳播的時代課題。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就要做到守正創新。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守正確的政治立場、遵循正確的政治導向;創新是守正的發展,必須實現創造性轉化,確保守正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堅持守正創新,就是以思維理念的“升級換代”,彰顯時代特征、立足強軍背景、突出故事屬性;以方式方法的“推陳出新”,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相融合、傳播內容與傳播載體相契合、“借船出海”與“造船出海”相結合;以話語體系的“合理建構”,發揮主流話語嚴謹規范的優勢、學術話語學理支撐的優長、大眾話語鮮活生動的優勢,真正把新時代強軍故事講準、講活、講透。
一、把握時代脈搏:通過思維理念的“升級換代”,準確闡釋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用系統思維方法,注重思維理念創新,重點是解決好認識論層面的問題,這是中國軍隊在傳播格局深刻變革、媒體格局深度融合、輿論生態深刻變化的大環境中,傳播好中國軍隊聲音的必然要求和應有之義。
(一)彰顯新時代強軍故事的時代特征。好故事蘊含著大道理,吸引人的故事必須富含時代氣息,與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同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確立的這一新的歷史方位,就是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所必須把握的時空坐標。既要堅持不忘本來,從薪火相傳的優良傳統中傳承紅色基因、汲取豐富養分,始終保持本色不改、底色不變;也要重視吸收外來,圍繞共同的價值追求,注重融入情感元素,讓人物的形象和個性豐滿起來,確保產生話題效應、“刷屏”效果,為受眾探知與體認彼此的價值取向提供載體,為造就現象級傳播提供強大動力。同時,強軍故事由每一名普通官兵的故事匯聚而成,要立足日常訓練工作生活實際,選取那些鮮活的帶有人情味的故事,從而更好地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激勵人。比如身為退役軍人的英雄機長劉傳健,在萬米高空突然發生駕駛艙風擋玻璃爆裂脫落、座艙釋壓的緊急狀況下果斷應對,帶領機組成員臨危不亂、正確處置,確保了機上119名旅客的生命安全,同樣引發了受眾對軍人群體的關注和點贊。
(二)立足新時代強軍故事的強軍背景。好故事往往具有時代烙印,必須適應信息時代的傳播特點,通過有尺度的內容選取駕馭無尺度的網絡平臺。英國著名學者馬丁·雅克指出,“西方存在一種勢力強大的臆斷,認為中國應當跟我們一樣;但中國從來都與我們不一樣,以后也永遠不會跟我們一樣”。如果說當前國內外的政治經濟生態是開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必須考慮的“現實語境”,那么強軍興軍的偉大實踐就是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的真實環境。其中既不缺乏轟轟烈烈的宏大敘事,也不缺少細致入微的感人情節,這些都為講好強軍故事提供了豐富營養。要在講清情節、講好細節的同時,將故事背后的軍營元素、社會元素和政策元素,進一步提煉為兼具理論深度、實踐效度和傳播力度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通過一個個具體故事的典型性、必然性、邏輯性,拼接出蘊涵背后的強軍圖景,讓“重整行裝再出發”的中國軍隊盡展于受眾面前。
(三)突出新時代強軍故事的故事屬性。《人類簡史》一書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有個著名觀點:人類創造了故事,故事養育了人類,講故事的獨特能力才使人類成為地球之主。全媒體時代,受眾身處各類信息終端包圍之中,無時無刻不在主動或被動地接觸大量信息。這種情況下,一個生動有趣、與時代合拍的故事往往能第一時間吸引眼球。同時,故事也是人類文化傳統賡續和價值理念傳承的重要載體,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國度甚至不同信仰的人們都可以通過講故事和聽故事來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可以說,沒有任何一種抽象的概念,能夠比血肉豐滿的情節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講好全媒體時代的強軍故事,必須把故事屬性凸顯出來,通過講充滿時代氣息的故事讓道理變得更加親和、更富魅力、更有效果,進而滋潤心靈,引發思考,鼓舞人心,最終與受眾產生思想和感情的雙重共鳴。
二、強化融合意識:通過方式方法的“推陳出新”,為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提供更多選項
現代傳播領域是技術反哺表現最為突出的領域之一。回顧歷史,每次傳播格局的變化都離不開技術的巨大推動作用。大眾媒介往往首先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影響。當前,具有跨時空、大容量、開放性、交互性、移動化等傳播特點的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日益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主平臺,為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開辟了更多途徑。
(一)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相融合。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的興起,為對外傳播帶來新機遇,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新平臺。調查顯示,“新媒體時代,自媒體在外國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極大提升”“接近2/3的外國青年將互聯網作為接觸中國文化信息的首選渠道”。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就是要緊盯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前沿,高度關注互聯網傳播的移動化、視頻化、社交化趨勢,通過媒體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適應和駕馭新技術的能力水平。2018年4月成立的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涵蓋了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視、網絡、出版等版塊,共推出100多種新聞產品,從而在體制編制上把軍隊媒體所有平臺集合在一起。這意味著,軍隊媒體在講述強軍故事時,實現了報、端、網、微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主流聲音傳播矩陣。而2019年春節前夕,武警部隊政治工作部策劃制作的強軍網絡宣傳片《中國武警,永遠和您在一起》也是按照“適合網絡特點、契合網民需要、符合傳播規律”的思路攝制,采取沉浸式鋪墊,以短視頻的形式引導受眾主動體悟和感受。同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不是單純的品種嫁接、搞“1+1”,更不能搞“一刀切”“一個樣”,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也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要通過整合資源、攥緊拳頭,實現基因重組、合而為一,最終構建起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二)實現傳播內容與傳播載體相契合。不同的傳播載體往往需要不同的講故事方法。故事的講述方式、呈現方式必然隨著傳播載體的不斷變化而持續迭代,從報刊、廣播、電視到移動媒體,每一種媒介都經歷了長期的敘事探索。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現在還要加一條,用得好是真本事。當前,移動互聯網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已達98.6%,遠超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等其他上網終端。面對占據主導地位的智能手機終端,要講好中國軍隊備戰打仗的故事、建設發展的故事、履行使命的故事、改革重塑的故事、維護世界和平的故事,就要適應傳播載體的變化,充分考慮豎屏時代畫面構成的要求和受眾接受習慣的改變,不要只注重選取戰車轟鳴、戰機升空、戰艦破浪、隊列行進等場景化特征明顯,但指向性不明、代入感不強、承載信息量不多,甚至讓受眾產生審美疲勞的視角。自2019年3月1日起,由軍隊相關部門拍攝的邊防軍人公益短片《家國與邊關》作為電影貼片,登陸全國1萬多家影院就是一次全新探索。這部時長45秒的短片沒有飛機坦克,沒有炮火硝煙,而是講述了在神仙灣、河尾灘、紅其拉甫等邊關哨所的邊防官兵奉獻青春、衛國戍邊的感人故事。同時在對外進行跨文化傳播時,還要充分考慮并準確把握不同類型文化之間的差異,做到在角色造型、人物對白、情節架構、典型塑造方面都適應移動化、視頻化傳播趨勢。比如,中國網推出的“中國三分鐘”欄目,就因為通過一個個馬賽克般的小故事、短評論拼接出完整的中國形象而廣受好評。
(三)實現“借船出海”與“造船出海”相結合。隨著全球化帶來的資本、人員、信息的跨國、跨文化和跨語言流動,徹底顛覆了國際傳播與國內傳播“內外有別”的分野,二者之間逐漸形成相互建構、相互印證的關系。但對國外受眾來說,當地媒體仍是他們獲取中國信息的重要平臺。2018年,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和零點有數科技公司,在“一帶一路”沿線17個主要國家合作開展的“中國觀”調查發現,有55.2%的受訪者通過當地新聞媒體了解與中國有關的信息,這一比例約為中國新聞媒體(26.7%)的兩倍。因此“他者”鏡像是我們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的重要選項。要尊重雙向互動、平等互補的信息流動規律,充分利用臉書、推特這類國際社交媒體和對象國的媒體平臺。比如,從2017年開始,中國英文時政新聞周刊《北京周報》就與美國《時代周刊》《新聞周刊》《商業周刊》和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等建立了合作供稿機制,通過將重要文章定期刊發在上述期刊上,達到“借嘴發聲”的效果。在借助海外成熟傳播平臺的同時,還要逐步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網絡媒體,做大做強主流媒體外宣網站,加強本土化運作,開展多語種、全業態傳播,不斷提升自身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讓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軍隊,充分展示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良好形象。
三、轉變傳播理念:通過話語體系的“合理建構”,不斷提升對外傳播效果
1970年,法國哲學家米歇爾·福柯在《話語的秩序》演講中提出話語權力的概念,認為“話語即權力”。西方發達國家依據這一理論,搶占話語平臺的制高點,憑借話語優勢向世界傳播自己的價值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工作,把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作為創新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來研究和部署。作為故事的承載,構建話語體系與講好強軍故事之間是雙向促進關系。通過故事分享達到情感共鳴的前提就是傳受雙方擁有可以互動、融通的話語體系。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要求我們加緊推進與之相匹配的話語體系建設,用一流話語描述一流成就、展示一流業績、彰顯一流風范。
(一)發揮主流話語嚴謹規范的優勢。互聯網是技術問題,也是政治問題。近年來,西方不斷在網上拋出“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責任論”等所謂新版本、新說法,杜撰出一些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的新名詞來扭曲我黨我軍的發展成就和發展理念,極具迷惑性和鼓動性,同時還用西方的思維模式和概念框架加以闡釋和分析。通過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超越被動辯護、見招拆招的階段,實現主動設置議題,某種程度上也是跳出話語陷阱和既設路徑,實現另辟蹊徑、彎道超車的主動嘗試。特別是在搶占第一落點難度增大,難以做到“講得快”的情況下,如何講得全、講得透、講得好是應重點考慮的問題。因此,必須旗幟鮮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繼承發揚馬克思主義主流話語體系的一貫本色,通過對客觀世界、人的思維認識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真實反映,做到科學、徹底和能說服人,實現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切實推動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轉變為“最大增量”。
(二)發揮學術話語學理支撐的優長。從傳播學角度講,故事帶給人們形象、生動的記憶。但講好故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要通過故事引人入“道”、啟人悟“道”,講出我們的特有優勢。只有學會寓事于理、析事明理,才能更好地贏得受眾、擁有話語權。幫助受眾解讀出強軍興軍輝煌成就背后蘊含的血性密碼和基因圖譜,是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的要義所在。把好的故事講出深度,就要借助學術話語的規范性,尊重學術發展規律,根據新的現實構建新的理論框架、揭示新的學術原理、總結新的思想觀點,并通過學術邏輯、學術概念等學術語言來準確表達,最大限度避免標簽化、口號化、空泛化等傾向。在對外傳播中,要注重防止用“外國話語”解讀“中國現象”,注重防止“削”我們的“足”去適他人之“履”,對于“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新時代革命軍人、“四鐵”過硬部隊等一些近年來的重要理念、政策概念的翻譯和傳播,一方面要通過加強研究闡釋,形成中國特色鮮明、軍隊特點突出、時代特性豐富的權威表述;另一方面在堅持準確表達的前提下,還要善于借用西方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和語言詞匯,切忌生硬直譯,避免誤解誤讀。
(三)發揮大眾話語鮮活生動的優點。“短平快”的信息傳播帶來了閱讀的碎片化,受眾對于內容的理解容易斷章取義、一知半解,這既有傳播缺位的因素,也有語境轉換的影響。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要把握傳播領域的新發展新變化新趨勢,重視視聽符號、敘事方式、表達手段的積極創新,更多采用畫面、動作場景以及信息相對明晰的話語來完成故事講述,在樂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讓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不斷提升對外傳播效果。同時,要充分考慮對象國受眾在文化心理、思維特點和認知方式上的差異,準確把握他們的信息關切和接受習慣,在事實選取、表達方式、講述形式等方面,做到有所區別,有針對性地搞好“翻譯”轉換,著力增強貼近性、親切感,寓理于事,以情動人,提高傳播效果,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落到實處。
(作者分別系解放軍報社駐國防科技大學記者站站長、國防科技大學文理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系軍隊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姜興華 實習學員:曾彬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