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新時代,軍事新聞工作者要練好“四力”
摘 要: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關鍵在人。記錄新時代,軍事新聞工作者要自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力”要求,不斷打造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
關鍵詞:軍事新聞工作者;新聞記者;“四力”
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記錄新時代,軍事新聞工作者要自覺踐行習總書記提出的“四力”要求,不斷打造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
一、切實練好腳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路上心里才有時代,在基層心里才有群眾,在現場心里才有感動。只有踏入深山,才能挖到寶藏。軍事新聞工作者要認真學習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貼近實際、深入基層的優良傳統,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動真情,與基層官兵一起品味喜怒哀樂,一起品嘗酸甜苦辣,寫出官兵情懷,表達官兵心聲。
以好的腳力推出“沾泥土”的作品。沾著泥土的作品,才會接上地氣;接上地氣的作品,才會直抵人心;直抵人心的作品,才會流傳久遠。中國新聞界的老前輩穆青腳力超群,曾六訪蘭考、八下扶溝、四赴寧陵、八下輝縣、兩上紅旗渠,寫出了感動幾代人的新聞佳作《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精品力作。《人民日報》前總編輯范敬宜這樣評價穆青:“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層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養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數的人,他能用最底層的事感動最高層的人。”
以好的腳力推出“帶露珠”的作品。軍事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層,才能采擷到第一手素材;而鮮活水靈的題材,才能提煉出帶著露珠的作品。中國新聞界的標志性人物范長江,1935年深入中國西北地區,艱苦跋涉6000多公里,深入細致地作了為期10個月的考察采訪,第一次公開報道了紅軍長征,寫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聞佳作《中國的西北角》,在全國引起了轟動。
以好的腳力才能推出“冒熱氣”的作品。在火熱的一線誕生的作品,才會“冒熱氣”;熱氣撲面、熱力四射的作品,必定會觸及靈魂、震撼人心。20世紀著名戰地攝影師卡帕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后來他深入越南戰場采訪,不幸踩上地雷犧牲,用火熱的生命踐行了新聞記者的神圣職責。1984年,美國著名記者索爾茲伯里來到中國,沿著當年紅軍的長征路,以76歲高齡“老夫聊發少年狂”,懷揣心臟起搏器,背著打字機,爬雪山,過草地,穿激流,登險峰,歷時74天完成了自己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寫出了熱情洋溢、轟動世界的作品《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
二、切實練好眼力
宣傳思想工作的活力在于發現。增強眼力,就是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善于判斷、善于辨別,既見人之所見,亦見人之所未見。沒有一雙洞若觀火、明察秋毫的眼睛,就難以在眾多線索中找到新聞的熱點、淚點、燃點、亮點。要用與眾不同的新聞視角,用高人一籌的新聞眼力,精準追尋新聞線索,精準洞察新聞礦脈,精準發掘新聞寶藏。
練就一雙銳利的“鷹眼”。新聞工作者就像站在山巔上的雄鷹,用敏銳的眼睛俯視著一切,隨時準備捕捉有價值的新聞。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的消息傳到美國,著名新聞記者約翰·里德迅速來到俄國,親歷了十月革命的全過程,寫出了《震撼世界的十天》,被譽為“二十世紀影響深厚、最重要的報告文學”。列寧為該書的俄文版寫了序言,稱贊該書“對于理解什么是無產階級革命,什么是無產階級專政具有極端重要意義的事件,作了真實的、異常生動的描述”。
練就一雙獨特的“慧眼”。新聞工作者要有一雙“火眼金睛”,既能霧里看花,又能慧眼識珠,能夠見微知著、一葉知秋,作出科學的歷史預見、精準的歷史定論。1936年,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到延安采訪了4個月,寫成了聞名世界的新聞佳作《紅星照耀中國》。他從毛澤東打滿補丁的衣服、朱德用馬尾毛做的牙刷、彭德懷用降落傘做的背心、林伯渠用繩子纏著一條腿的眼鏡中,看到了一種獨特的力量,他把這種力量稱為“謎一樣的東方魔力”,并斷言這是中華民族的“興國之光”。
練就一雙深邃的“法眼”。新聞工作者要煉成一雙神通廣大的眼睛,善于看透裹藏在新聞深處的真知、真諦、真理,看到隱含在背后的精神寶藏。穆青第一次到紅旗渠工地采訪,看到任羊成整天腰間系著一根粗麻繩,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之間凌空蕩來蕩去,天長日久,竟在腰上結出了一圈黑紫黑紫的“血腰帶”。穆青認為這是一條艱苦奮斗的“血腰帶”,背后蘊含著中國人民“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偉大精神,于是寫成了感人肺腑的新聞通訊《兩張閃光的照片》。
三、切實練好腦力
1939年,毛澤東同志為《新中華報》題詞,就兩個字:多想。宣傳思想工作貴在多想多思,增強腦力,就是要善于思考,讓腦子動起來、活起來,提高思考能力和抓問題能力,練就撥云見日的功夫。優秀的新聞作品,是冥思苦索“憋”出來的,是廢寢忘食“鉆”出來的,是逼上梁山“熬”出來的。
腦力是撥云見日的判斷。新聞工作者面對的往往是一堆“毛坯”素材,是璀璨的玉石加工之前的原石,需要以精準的判斷力,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最終形成完美的作品。“文革”結束后,穆青看到新華社山西分社一篇稿件,介紹勞模吳吉昌的植棉經驗,但因涉及“文革”的陰暗面,沒法公開報道。穆青認為新聞記者要有面對現實的勇氣,決定采取白描筆法,再現“文革”特殊年代的典型環境,用具體事實和鮮明形象來表達主題思想,最終寫出了優秀長篇通訊《為了周總理的囑托—記農民科學家吳吉昌》。
腦力是獨具匠心的布局。胸有全局,方能落棋如神。一篇優秀的新聞作品,從采訪到構思,從遣詞造句到謀篇布局,從文眼到主題,都需要新聞工作者深入鉆研、反復琢磨、精心布局,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變成作品的“獨具匠心”。1948年11月4日,毛澤東文思激蕩,匠心獨運,寫出了新聞珍品《中原我軍占領南陽》。胡喬木曾評價該文:“像《中原我軍占領南陽》,在古今中外的新聞史上也沒有第二篇。這篇文章,寫得很有氣派,很精煉,很自然,把解放戰爭和中國歷史上的掌故很自然地聯系在一起,反映了勝利進軍中勢如破竹的氣派。”如今,這篇鴻文鐫刻在“南陽解放紀念碑”上成為膾炙人口的新聞佳作。
腦力是工作經驗的升華。新聞工作者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吃一塹方能長一智,打一仗方能進一步,關鍵靠自己琢磨訣竅、探索門路、悟出真經。穆青有一個座右銘:“作為人民的記者,一要頂住‘千金’的誘惑,二要頂住‘千斤’的壓力。”這“兩個頂住”,是他在50年的新聞工作中悟出來的,有了這“兩個頂住”,新中國成立以來,他的每一篇新聞報道,幾乎都成為中國新聞界的范文,成為20世紀中國新聞史上不可或缺的名篇。
四、切實練好筆力
筆力是新聞工作者的硬功夫、實功夫、長功夫。新聞報道的“命中率”和“點擊率”,首先取決于筆力。有了如花妙筆,新聞作品才會流光溢彩、鶯歌燕舞;有了千鈞筆力,新聞作品才會排山倒海、地動山搖;有了獨特筆力,新聞作品才會別具一格、別開生面。
筆力見證思想。思想是新聞作品的靈魂,也是新聞作品的筋骨。一個優秀的新聞宣傳工作者,首先要占據思想的制高點,具備理論家的高度、哲學家的深度,給人以豐厚的思想營養和深刻的思想啟迪。鄧拓是我國杰出的新聞工作者,新中國成立后擔任《人民日報》首任社長兼總編輯。從1961年起,他應《北京晚報》之約,撰寫了《燕山夜話》專欄一系列文章,融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著。
筆力見證學養。新聞有學,學在有無中。新聞的學問被化掉了,化作似有似無,化在政治、經濟、文學、藝術、哲學、科學等各種知識之中。新聞宣傳工作者要志存高遠,守得住“望盡天涯路”的追求,忍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耐得住“獨上高樓”的寂寞,保持“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保持“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堅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潛心涵養學識,用豐富的學養支撐自己的新聞作品。鄧拓以博學多才著稱,集新聞名家、政論家、歷史學家、詩人、雜文家、書畫收藏家于一身,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他以深厚的學養,寫出了彪炳后世的作品。
筆力見證人品。文學就是人學,人品就是文品,人格就是文格。新聞工作者的修養,滲透和印證在作品中,可謂水乳交融、如影隨形。范長江是中國新聞界的杰出代表,人品和文品俱佳。他有兩句詩,“手無寸鐵兵百萬,力舉千鈞紙一張”,可謂其人格的寫照,中國新聞界的最高獎以他的名字命名,可謂實至名歸。《人民日報》前總編輯范敬宜認為:“耐得住苦難,受得住風險,經得住誘惑,才能寫出好的新聞作品。”他秉持“平生愿,唯報國”,以先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自勵,寫出了一系列傳頌后世的新聞精品。
(作者系軍事科學院政治工作部主任)
責任編輯:姜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