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數據時代的國家輿論安全
摘 要:隨著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與廣泛應用,我們正逐步進入強調信息的搜集、挖掘和分析的“大數據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傳播格局的深刻變革,國家輿論安全面臨許多新矛盾新挑戰。必須明晰大數據的基本特征和運行規律,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平臺、新業態奪取“制網絡輿論權”,更好完成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使命任務。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國家輿論安全;制網絡輿論權
意識形態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基礎,在國家安全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國家輿論安全是意識形態安全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與廣泛應用,人類正從重視信息傳遞與交流的“互聯網時代”,逐步進入強調信息的搜集、挖掘和分析的“大數據時代”。當前,隨著大數據逐步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尤其是輿論安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明晰大數據技術的基本特征和運行規律,積極運用新技術、新平臺、新業態維護國家輿論安全,是當前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一、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傳播格局的深刻變革,國家輿論安全面臨許多新矛盾新挑戰
大數據是借助計算機等存儲設備對數據進行存儲、挖掘、分析、預測的數據集合。今天,隨著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以及數字化存儲傳輸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在信息網絡上的搜索足跡、社交往來、公共表達、消費記錄等信息都被數字化記錄和存儲,構成多樣、變動、真實的海量數據。根據國際數據中心(IDC)的監測,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會增長44倍,達到35.2澤字節(ZB),人類所產生的數據量將會以大約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保持增長。以數據為驅動力的革命正引導人類社會邁進大數據時代,并將日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習主席深刻指出,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了時代主動權;誰輕視互聯網,誰就會被時代所拋棄。當前,在看到以大數據為代表的網絡新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便利和進步的同時,也要看到互聯網已成為國家安全的“最大變量”,意識形態安全尤其是輿論安全正面臨著更加復雜嚴峻的挑戰。這需要我們從戰略上保持警醒,充分認識面臨的安全風險。
一是發展性的安全風險。這種風險反映的是輿論能否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關乎的是社會輿論能否與政治實踐保持同步,并引領民心民意。首先,應對輿情事件的時度效與時代變革需要存在差距。比如,面對重大輿情事件,有的地方和單位仍然抱著封、堵、刪的思維,結果“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有的雖然發聲了,但信息發布有頭無尾,關鍵“靴子”不落地;有的信息發布或回避問題,或草下結論,或言語不當,刺激社會情緒,使問題發酵升級。出現這些情形,就容易使一般性問題演變為政治性問題、非意識形態問題演變為意識形態問題。其次,掌握受眾方式與群眾期待存在差距。當前,媒體格局深刻變化,輿論生態異常復雜,真實的和虛假的、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正確的和錯誤的,各種輿論相互疊加、各種情緒相互感染,新的媒體平臺、傳播模式挑戰沖擊著傳統的宣傳輿論管理模式,一些地方和領域存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網上與網下、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各說各話的現象。第三,輿情引導方式與信息網絡時代發展存在差距。今天,微博、微信、客戶端、短視頻等網絡媒體具有跨時空、大容量、開放性、交互性、移動化等傳播特點,其傳播力、影響力日益彰顯,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傳統媒體的信息首發功能,甚至出現“報紙跟著網站跑、網站跟著公號跑”的現象,使部分輿論工作者對輿情缺乏預判、反應遲緩、應對不力。
二是競爭性安全風險。這種風險反映的是與各種對立輿論競爭時占據主動和保持優勢的狀態,關乎的是能否奪取輿論斗爭制高點、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一是西方錯誤思潮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擴散。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總體保持向上向好態勢,但樹欲靜而風不止,一些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時有出現。尤其是西方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雖然在主流媒體上受到批駁抑制,但其仍通過各種途徑隱蔽傳播,在不同媒體平臺上伺機擴散,妄圖與我爭奪人心。二是敵對勢力利用新技術加強滲透破壞。某些國家的敵對勢力企圖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扳倒中國”,實施網上“文化冷戰”和“政治轉基因”工程,拋出和設置敏感議題,炮制各種政治謠言,攻擊我國政治體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宣揚西方價值觀。
三是社交媒體成為爭奪主導權的主戰場。互聯網的社會動員能力越來越強,成為各類風險的傳導器和放大器。特別是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交流溝通的主渠道、主平臺,一些敵對分子試圖借助社交媒體蠱惑人心,制造事端。考察近年一些國家由變生亂、社會動蕩的現實可以發現,一次社交媒體上的群情激奮,就有可能觸發一場大規模的街頭抗議和社會騷亂。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性和政治鑒別力。
二、把握大數據影響國家輿論安全的輿情傳播特征
2006年,哈佛大學教授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烏托邦》中提出“信息繭房”的概念—在信息爆炸的大數據時代,個人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或者需要選擇信息,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觸機會,將自身桎梏于如蠶繭一般的“繭房”之中。
今天,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大數據算法、人工智能等在信息傳播中的應用,如“今日頭條”這樣的內容機器分發技術更加成熟,“信息繭房”效應愈發明顯,網絡群體“圈子化”“陣營化”現象更加突出。這導致網絡輿情醞釀周期大大縮短、熱點生成發酵大大提速,“網紅”“推手”頻頻攪動輿論場,輿情燃點低、烈度高、擴散快。對此,輿情管理者必須探索運用大數據技術管控輿情的客觀規律,深刻把握大數據影響國家輿論安全的輿情傳播特征。
一是輿情的“可預見”。大數據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能夠在占有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對未來發展進行有效預測。大數據技術可以將人的行為和喜好通過瀏覽、鏈接和記錄展現出來,人的選擇和決定過程也能通過不同的瀏覽過程和溝通路徑得以展示。比如,網絡大數據記錄了網民的搜索、閱讀、轉發、點贊、評論、分享、回復、跟帖、頂、踩、灌水、拍磚、撒花、舉報等網絡行為,可用于評估網絡輿論的關注熱點、擴散程度及態度傾向等。有學者針對一系列網絡事件提出“圍觀改變中國”觀點,就是基于網民不經意地對某一小事件“圍觀”“轉發”,最終形成席卷網絡的輿情颶風這一現象。對網民的“圍觀”“轉發”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就能對輿論走向進行預判,從而形成應對預案和決策。
二是熱點的“小放大”。在互聯網數以億計用戶的交流互動中,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天文數字量級的話語文本。這些文本看似微小,卻可能形成大輿情。一條寥寥數字的消息或是一張圖片就可能引發一連串社會反響,產生重大輿情甚至引發突發危機事件和社會公共事件。對這些海量數據進行挖掘、研究,可以對熱點輿情進行有效引導和管控。美國中央情報局首席技術官格斯·漢特曾說,在“阿拉伯之春”中,大數據分析可以了解多少人從溫和立場變得更為激進,甚至通過社交媒體的只言片語“算出”哪些人可能會采取有害行動。
三是信息的“相關聯”。我們每天在網絡上產生上億數據,數據之間具有相關性。輿情管理者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對海量信息進行梳理、分析與重構,搭建關聯領域的數據庫、輿情基礎數據庫等,在輿情預警、研判、應對、決策等環節,豐富和完善決策參考體系。比如江蘇昆山騎車男反殺事件,引起億萬民眾的熱烈討論,也引發全社會對正當防衛的思考。這就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輿論場中的各種觀點傾向進行分析,掌握民心民意動向,為相關部門進行有效引導和正確決策提供參考。
三、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奪取“制網絡輿論權”,是維護國家輿論安全的關鍵一招
與制空權是奪取空域主導權和控制權相類似,制網絡輿論權,就是在網絡輿論場這個“域”之中,運用多種運營、管理和技術等手段,通過監測輿情熱點、發現安全隱患、分析輿論走向、設置議程議題、壓制敵對聲音、引導公眾態度等環節,奪取網絡輿論的主導權和控制權,確立主流輿論的絕對優勢。
2013年7月,習主席在視察中國科學院時曾指出,大數據是工業社會的“自由”資源,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在奪取“制網絡輿論權”的斗爭中,大數據等新技術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輿情熱點監測。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社會熱點易發多發頻發。“風起于青萍之末。”一些輿情熱點往往是從一些相互關聯的細微小事開始萌發。可以通過海量信息采集、智能語義分析、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挖掘以及機器學習等技術,不間斷地監控網站、論壇、博客、微博、平面媒體、微信等信息,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各種信息流向和網絡動態,從浩若煙海的網絡大數據中發掘輿情事件苗頭、歸納輿論觀點傾向、掌握公眾態度情緒,形成對輿情熱點的全方位監測。
二是風險安全預警。有國外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地區搜索關鍵詞中的“流感癥狀”等出現的高峰,要比醫院急診室里流感患者增加出現的時間早兩三個星期;在經濟預測方面,主要搜索網站房產相關搜索量的增減趨勢比地產經濟學家的預測更加準確。從大數據的可預見特性出發,在輿情熱點產生后,可通過建立健全完善的網絡輿情風險預警機制,根據網絡民意的大數據分析,評估其風險指數,及時對有關領域和部門進行預警和提醒,防止出現重大輿情事件發生后措手不及、無法應對的現象。
三是輿情趨勢分析。互聯網是一個受各種意見影響的自由集市,輿情出現后,隨著事態發展,后期往什么方向演變,往往需要輿情管理者拿出準確的預判。這就需要在掌握大量相關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各種不同可能演變方向進行研判,形成合理應對預案。對輿情熱點事件,不但要通過大數據技術手段,分析事件的關注程度、傳播情況、發展趨勢、網民情緒變化,還要深入評估某個觀點的影響程度、影響人群,從而預測輿情走向,并對趨勢做出正確的判斷。
四是確定目標打擊。如果出現重大輿情事件,可以通過輿情大數據分析,考察傳播各環節的不同節點,確定其中惡意攻擊黨的領導、攻擊社會主義制度、歪曲黨史國史軍史、造謠生事,以及有預謀、有組織策劃敵對活動,企圖擾亂人心、破壞大局的目標,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信息管制和輿論管制,并通報有關職能部門進行查處。
五是公眾態度引導。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網民點贊和關注排行等特點,通過公眾號、微博、微信等有針對性地推送相關數據信息,培養具有影響力、號召力、公信力的網絡意見領袖,加強網上正面宣傳,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形成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風氣,更好地利用大數據技術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作者系解放軍報社理論宣傳編輯室主任編輯;本文入選國防大學“大數據與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刊發時有刪減)
責任編輯:姜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