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白拍偷自拍网,国语自产拍91在线网站,国产欧美va天堂在线电影,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融媒矩陣 軍事記者

本刊編委會

主 任 李秀寶 孫繼煉

副主任 夏洪青

編 委

張海平 陳廣照 ?雷 雨

林乘東 徐雙喜? 張曉祺

趙風云? 張 鋒 姜興華

總 編 輯 徐雙喜???????????????????????????

副總編輯 張曉祺? 趙風云

執行總監? 張 鋒

主  編 姜興華

副 主 編 呂俊平

美術編輯 李? 玥

發行編輯? 倪曉麗

責任校對?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興華

本刊顧問

胡懷福 冷? 梅 陳國權

陸紹陽 趙云澤? 隋? 巖

王? 楊? 楊慶春 聶建忠 

劉鳳橋? 劉紹勇

編輯 《軍事記者》編輯部

出版 解放軍報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總發行處 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 CN11-4467/G2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ISSN1002-4468

國外發行代號 M6261

本刊代號 82-204

訂購處 全國各郵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價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號

郵政編碼 100832

發行電話 010-66720796

電子郵箱 jfjbjsjz@163.com

連隊千字新聞寫作細節談(一)

作者:■ 鄭蜀炎

編者按:強化服務意識,是本刊改版的一個重要目的。此次改版,我們整合優化“新聞講臺”“函授之頁”等服務類、教育類專欄,設立“新聞講壇”,力爭更好地為軍事新聞工作者成長成才服務。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陸續約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媒體人,結合職業經歷與過往,通過有典型意義的實例分析,供讀者學習借鑒。

本期約請曾任解放軍報社原記者部副主任、高級記者等職的鄭蜀炎和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網絡部總編室副主任任旭,分別談連隊人物新聞寫作細節和如何讓網絡報道“有內容”。

摘要:連隊是軍事新聞的“富礦”。讓基層新聞“短下來”“活起來”,成為軍事新聞工作者不懈的追求。本文以兩篇連隊人物新聞的寫作為例,探討連隊千字新聞寫作的兩個細節。

關鍵字:連隊千字新聞;細節;寫作探討

連隊作為軍隊基層單位的一個重要建制,是軍事新聞的“富礦”。讓基層新聞“短下來”“活起來”,成為軍事新聞工作者不懈的追求。把千字作為“短”,把寫出個性視為“活”,是包括筆者在內的眾多新聞人的共識。本文以兩篇連隊人物新聞的寫作為例,探討連隊千字新聞寫作的兩個細節。

【精選例文】

淡泊而高尚著

趙勤遠算不上成功人士,下面的講述只是想證實,不管還有沒有人相信,世界上依然存在著這種情感—君子之交。

我不敢說認得多少巨子名流,但在漫漫人生旅途上或結伴而行、或小憩短聚、或同舟并楫、或擦肩而過的各色人等,細細數來倒也不少。可惟獨和他的故事,雖然獨特但卻很平淡。

這個叫趙勤的人是地地道道的白族人,40多年前土生土長于當時還不那么有名的云南大理的蒼山洱海邊,有一個不算啥官的頭銜—大理文聯副主席。我對他的了解,僅此而已—因為我們至今尚未謀面。

本來,也沒有想到要寫什么,直到春節前,接到他囑我為其散文集《鄉村之戀》寫序的電話后,思緒如一部展開了的散文—人生際遇、沫濡江湖、歲月風雨……驟然間盡涌心頭。

其實,我們的相識純屬偶然。記得還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在原昆明軍區的《國防戰士》報社做副刊編輯。邊防一線連隊(這里的一線不是形容,而是指駐扎在距邊境線數公里以內,并直接擔負邊界守衛執勤任務的連隊)有一位戰士作者,時常寄來的詩歌散文。由于稿件并沒有達到刊用標準,因此也就沒太在意地擱一旁了。但很快這位叫趙勤的戰士作者就引起了我的關注—首先是他的勤奮寫作精神,不管用不用,每周定有詩歌散文若干寄來;當然,還有他的文學才華—來稿雖然稚嫩,但青澀間卻充滿清鮮之氣,特別是彌漫著的那種邊防前線特有的硝煙味。

為履行編輯之責,我給他寫了一封信,內容無非是些鼓勵之語和寫作投稿的技術提示。隨后,便是許多編輯和作者故事的重復—我給他編發了一些小稿件,他在繼續寄來作品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寫作感悟和甘苦付諸信件。

接下來,循生命的軌跡,大家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這位1981年入伍的戰士,1985年12月服役期滿后,退伍回到了他的家鄉大理。按說,我們的交往應該劃上句號了。但沒想到的是,他回到家后,才安定下來馬上就給我寫來一封信,表示要終身追求文學事業,同時也有些要繼續拜我為師之類的謙虛之語。我很快就回了信,記得還收羅了手頭的幾本刊物一起寄去。于是,我們的書信往來,一直持續了20多年。

20多年來,趙勤的來信,除了碰到娶妻生子這樣的人生大事,他會抑制不住地偶爾介紹一下外,其它話題全是文學。從一封封書信中,我大概勾勒出他生活的路徑—開始為了讀書無償地兼任著村里閱覽室的保管員;后來去鎮上的電影院看門;以后抽到鎮文化館幫助工作;再又招聘到《大理文化》雜志……這一切全都圍繞著他所熱愛的文學。

文學,如若作為青春的激情、生活的點綴是很容易的事。但這位沒有什么特殊背景,沒有什么家學淵源的地道農村孩子,卻把它作為人生的目標和生命的境界,苦苦地堅持著。我知道,一個普通的士兵退伍回家后,需要奉老伺小,需要養家糊口,生活并不輕松。記得魯迅說過,他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拿來讀書寫作。而趙勤則是將別人安排謀劃衣食生計的日子,來圓自己的文學夢。盡管他從未提過在那漫長的日子里,是怎樣不棄不離地據守著心靈的家園。但每當我想起他孤獨與冷寂地在文學之路上跋涉的步履時,眼前總會出現一位詩人的詩句—無論路上有怎樣的風雪,夜晚總有出發的人……

直到今天,我們也還是沒有見過面,還在用最古老的方式—書信進行著交流。趙勤在最近的來信中告訴我,他的大女兒上大學了,小女兒在高中成績也很好。我在為他高興的同時也為自己欣慰,因為,我們用最淡泊的形式,維持著最真誠而高尚的友誼。

突然間,我頓悟了一句已琢磨了多年的話—

易經云:履霜堅冰至。

(刊于2007年3月6日《中國國防報》第6版)

【細節解讀】

尋找文學與新聞的結合部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先吟詩再開篇,是因這稿所敘的故事充滿詩意。稿中人物現在已經是一位地方“文官”了,相識時他還是云南邊防連隊一個癡迷和沉浸于文學的年輕士兵。許多年間,眼見得多少大事小情發生了,但我們倆有兩點始終沒變—一是依然還在熱愛著文學,二是依然還是沒有見過面。

君子之交淡如水,每每念及這水里的點滴溫涼,都會有一種“何時一樽酒,重與論詩文”的期望在心頭。當然,始終讓我充滿敬意的是,這位昔日的文學青年沒有浪擲青春與才能,他走的路和今日很多基層業余作者甚為相似。以此文章為首篇,是因為我愿借它奉上我的勵志之語。

既然是寫一個文學青年,寫作特色當然就很“文學”。把文學理解為花花哨哨是個誤區,說明對被稱之為“人學”的文學了解的不夠。事實上,人世間是先有文學后有新聞,先有《詩經》后有《邸報》。作為歷史最悠長的存在,文學的種類和表現手法遠遠超過了新聞,可以借鑒的地方很多。比如語言獨特的結構和邏輯、文本之間的交織與滲透等。任何文體都是以文字為載體來擎理論事,主要功能都是用文字抓住讀者的眼球。現在新聞作品的許多缺項,恰是文學的優長。假如一開始寫作,就有意識地尋找到文學與新聞的結合部,以提升文學素質作為切入點,對提高自己的寫作起點是大有益處的。

當然,兩者畢竟有區別,特別是業余作者需要恰當的分配時間精力。但我始終相信“藝不壓身”,更多地涉獵文學甚至更廣闊的領域,對新聞寫作必有如虎添翼之功效。佛教有一句名言:功不唐捐。可以解釋為“下了功夫就不會白費”。

【精選例文】

陽光下的故事

采訪軍械工程學院年輕的軍事教員謝文強時,總有一個詞順著筆尖朝外溢—陽光。

陽光其實很普通,但凡風和日麗,便總是暖洋洋、亮晃晃地漫鋪盡灑。

但留在謝文強記憶里的陽光有時卻非常稀罕—兩年前,在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場上,學員楊俊偉就在拉火的一瞬間,手榴彈脫手了。在距爆炸大約3秒鐘的時間里,楊俊偉慌神了,沒按防護規定跳入避彈坑,而是本能地轉身朝后跑。謝文強沒亂分寸,這位二級足球守門員敏捷地一把按住楊俊偉,猛力將其壓倒在自己的身軀下。爆炸聲響后,透過依然滲著硝煙的塵土,楊俊偉哽咽了半天才說出話來:因為你,我又看到了陽光……

雖然并不新奇,但幾乎同樣的故事卻還要再講下去。地點還是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場,人物還是謝文強,只不過時間已到了2005年—那是一次常規的訓練,新學員邱磊手榴彈拉火后,揮臂投擲時意外脫手。而湊巧的是,他身邊站著的又是謝文強。這時的謝文強沒容邱磊猶豫,連拽帶抱,一下就把他按進了身旁的避彈坑。一聲爆炸,渾身沙土,謝文強趕忙抓住邱磊,抖落塵土后,陽光又灑在他們毫發無損的身上……

這里發生的一切,也算得上驚心動魄了,但卻有人一直被蒙在鼓里。謝文強雖然和父母住在同一個城市里,但他回家從不提這事。父母年紀大了,何必讓他們多擔一份心。可到年終立了二等功,總該讓老人高興一下吧。證書拿回去,當過兵的父親當然知道二等功的分量,問:你是靠什么立的功?這下可藏不住了,他才把一切講出來。父母沉默了一會兒才開了口:你做得對,但自己還是要注意安全。

可有一個人他卻瞞不了—第一次是女友,第二次是妻子的她。

他的妻子在學院門診部當護士,頭一次他們正在熱戀中。當聽到隨隊醫生帶回來的消息后,不管別人怎樣勸慰說謝文強沒一點事,她依然站在大門口等著。等到謝文強帶隊回來,她沖上去就把他緊緊地抱住……

等到第二次,已成為妻子的她依然站在大門口,不同的是一起等待的還有他們尚未出生的孩子。看到謝文強回來,她只輕輕地說了一句:“怎么又讓你給趕上了?”

據說,學院年終總結時安排謝文強上臺講述這些故事,原定30分鐘卻講了45分鐘—因為其中聽眾鼓掌的時間竟占了15分鐘。盡管沒有趕上那場報告會,但我相信,那天的會場上一定鋪灑著燦爛的陽光……

(刊于2006年2月7日《解放軍報》第3版)

【細節解讀】

借用“鏡頭”感來敘述

說實話,這個稿并不好寫。因為投彈失手與救人的故事險則險矣,可那幾秒鐘的事怎樣抻也抖落不出什么新聞來。

想來在部隊搞報道,也常遇這樣不得已而為之的難題。怎么辦?既然已經別無選擇,就只有拿寫作技巧來拼了。這個稿子靠的技巧是:將新聞“切換”成“分鏡頭”進行處理。首先是將事件過程的“鏡頭”—如救人的場景“快進”,簡略而過;接著是把帶有感情色彩的場景“慢放”,用新聞背景來強化新聞事件—如“第一次是女友,第二次是妻子的她”的兩次出現,當過兵的父親關于二等功的追問,報告會的場景等等;還有很重要的一環是需要出現一些漂亮的“空鏡頭”,如文中圍繞陽光的贊嘆之詞,看似閑筆,但卻使本來平淡的稿子有了味道,達到以情取勝的效果。

有一點要說明,越是講技巧,對文字的依賴性越強,對細節的需求越大。記得整個采訪如同聊天,連采訪本都沒有打開。這樣,他才能放開聊女朋友,聊家庭……文中的那些細節描述看似隨手拈來,其實每個字都不敢馬虎。 責任編輯:姜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