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夜班把關看軍事新聞寫作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夜班是報紙生產的最后一道“安全閥”,在消滅稿件差錯、提升辦報水平、增強報紙公信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夜班編輯作為報紙的最后把關人,擔負著修改稿件、發現差錯、制作標題、設計版面等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職責,就是扮演好“啄木鳥”的角色,將集中到夜班的各種差錯和問題及時“消滅”,牢牢守住版面安全底線。
在此,我著重結合夜班選稿用稿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以及自己以往采訪調研的體會和感受,就軍事新聞寫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常見問題,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旗幟鮮明講政治
搞新聞的人都熟悉一句話,叫“政治家辦報”。對于夜班編輯來說,堅持“政治家辦報”首要的是提高自身政治素養。其實從源頭上看,記者也好,新聞干事也好,都應當具備過硬的政治素養。
大家不要以為,我寫的是基層的工作、官兵的生活,離政治很遠,可以高枕無憂。事實上,哪怕是很細微的事、最基層的單位,考慮不周也可能引發重大政治問題。
試舉一例。
2019年9月份,夜班收到編輯室發來的一篇快訊,內容是神仙灣邊防連官兵自辦連報《衛戍報》。從豐富官兵業余文化生活的角度看,這是一條好新聞,但當晚值班的社領導審閱完稿子,提出了3個問題:一是當前從軍委到基層都在清理不必要的報刊種類,這一做法是否符合上級精神?二是2019年是基層減負年,各部隊都在努力減少“五多”,連隊辦報有沒有“五多”的嫌疑?三是這份連報名叫《衛戍報》,一眼看去很像是北京衛戍區辦的報紙,會不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一篇寫基層連隊的小稿,背后有那么多深遠的政治考量,不親身經歷是很難想象的。但在夜班,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再以國際影響為例。
2019年7月初,《解放軍報》一版準備推出一篇關于援潛救生的頭條稿件。當晚,有關編輯室領導向夜班建議推遲發稿,因為就在此前,某國剛剛發生一起深水潛航器事故,《解放軍報》在這個特殊時刻刊發頭條,宣傳我軍援潛救生能力大幅提升,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聯想和猜測。夜班領導經過認真考量后采納了這個建議。
夜班編輯講政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時刻想著與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重大決策對表,與習主席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對表,與當前的中心工作對表。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因素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國際影響、宗教信仰、民族習慣、特殊群體,等等。只有腦子里始終繃緊政治這根弦,才能確保守住版面安全底線!
二、不要被“套路”套住
“文似看山不喜平”。寫稿子要出新出彩,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要跟風照抄照搬學“套路”,盡可能“不走尋常路”。
2018年初,中國軍網記者李小琳到西藏一個邊防連隊,采寫了一篇通訊《再見,抑或再也不見,你都是我銘刻在心的英雄》。這篇稿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它從行文結構到語言風格,都沒有套路化的陳腐氣息,而是清新自然、真情流露。
這篇稿子的開頭是這樣寫的:“從北京到拉薩,3000多公里,我們坐飛機飛了5個小時。從拉薩到無名湖山腳,300多公里,我們開車走了3天。從無名湖山下連隊到哨所,1公里,我們爬山爬了4個多小時。”3組距離和時間的對比,文字干凈簡練,卻把無名湖哨所的遠和高原邊防的難展現得淋漓盡致。
結尾寫得也很有味道:“再見,抑或再也不見,你們已經是我銘刻在心的英雄。我敬佩你們,不僅因為你們的信念和勇氣,還有在嘗盡邊關風雪后,依舊能露出憨憨的笑,說一句:‘我在邊防,挺好的!’”
除了寫作手法上的不拘一格,更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在這篇稿子里,無論是作者自己還是邊防官兵,都“不完美”。作者寫自己一路上的各種狼狽、膽怯、流淚,寫官兵爬山爬得太辛苦干脆給一處山坡起名叫“絕望坡”,等等。恰恰是這種“不完美”,讓作者和官兵在文字中有了“煙火氣”,反而變得可愛、可親、可敬。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
2014年新春走軍營,《解放軍報》原記者部副主任鄭蜀炎發回一篇特寫:《三百六十五級臺階的期待》。稿子通篇沒有一句套路化語言,但字里行間將官兵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篇稿子的開頭,寫得很有意思:“閩南大山深處,駐守著南京軍區某旅一個高山雷達哨所。從山下到哨所的距離,恰好和一年的天數一樣長:365級臺階。”結尾寫的是:“今天俗稱‘破五’,眼看春節假期就要結束了,他們還是沒能在一起。登哨樓前,尚景麗一把拉住記者,啥也沒說,只把一盒熱騰騰的餃子塞到記者手上……”
稿子里還寫了大量感人至深的細節,讀來令人忍不住落淚。而在套路化的稿件中,你無法找到這種動人心弦的感覺。
在我看來,一篇稿子若是開頭和結尾寫出了味道,至少就成功了大半。大家在寫稿過程中想要避免被“套路”套住,不妨多嘗試幾個方案,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寫法。
如何跨過“套路”這道坎,我的建議是,盡可能多讀精品力作、名家名作,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深入思考,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認真寫作。
三、堅守“真實”這條底線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對新聞事實隨意剪裁、嫁接、取舍、篡改的行為,無論出于什么原因,都不應該發生在軍事新聞工作者身上。
幾年前,我在夜班曾遇到過一起嚴重歪曲新聞事實的案例。原稿寫的是一個省軍區領導帶領官兵救助遭遇車禍的地方群眾,但有些細節交代得模糊不清。夜班從互聯網上找到了地方媒體的報道,結果發現,真相是該省軍區一位干事到機場接人,途中遇到一起車禍,于是立即投入救援,同時給領導打電話報告情況。等這位領導帶人趕到現場的時候,救援已接近尾聲,但新聞干事寫稿的時候移花接木,把功勞全算到了領導頭上。
有地方媒體作為參考,識別這種造假行為還相對容易,而對于一些專業性強的稿件,把關難度就大多了。
前幾年,解放軍報社為了鍛煉記者隊伍,分批組織沒有夜班經驗的記者到夜班跟班學習。有一天,《解放軍報》一版刊發了一篇航母艦載機飛行訓練的稿子,當月在夜班學習的記者對其中一個細節提出質疑,認為作者要么是不懂訓練說外行話,要么就是為追求效果而造假。
由于這一細節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夜班其他人都看不出有什么問題,傾向于保持原文。但這名記者說自己現場觀摩過艦載機訓練,堅持認為這個細節描寫存在問題,強烈建議修改。為穩妥起見,夜班打電話給海軍訓練部門負責人咨詢,最終證實,這名記者的意見是對的。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并不能確定作者是因為不懂訓練還是為追求效果造假,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當晚沒有這名懂專業的記者跟班學習,這個差錯可能就“溜”過去了。
造假之所以可怕、可恨,在于它損害的不僅僅是作者的名譽、信用和職業道德,還有我們這張報紙的金字招牌。打造金字招牌需要幾代人接續奮斗,但要毀掉它,可能一篇假報道就夠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守住“真實”這條底線的極端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很多人覺得,總體情況屬實,在某些細節上“微調”一下不算造假。比如:為了保持時效性,把時間往后推一點;表態的話讓誰說都行;為了讓先進典型的形象更加高大上,對其事跡進行“美容”甚至“整容”等等。
事實只有一個,“微調”也是造假,并無性質差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新聞工作者要靠業務立身,理應從源頭上嚴格自我要求,切不可抱著僥幸心理“闖關”。
四、擠掉稿子里的“水分”
新聞報道“注水”,某種程度上來說,帶來的負面后果跟造假不相上下。
某單位一位新聞干事發表了一篇關于主題教育的稿子,上級機關領導讀后,認為稿子里提到的一些教育方式值得推廣,提議組織所屬其他部隊集體前去觀摩取經。
消息傳到這個部隊,領導傻眼了。原來,這個部隊搞主題教育雖然效果不錯,但跟稿子里寫的相比還是有差距,并且稿子里提到的一些教育活動,其實是新聞干事“妙筆生花”的結果,實際上并沒有組織過。于是部隊只能趕在上級機關觀摩之前,把稿子里寫到的教育活動組織了一遍。事后,這位新聞干事受到了嚴肅的處理。
有的同志認為,我們的報道大多是工作報道,又要求以正面宣傳為主,適度的“吹”是不可避免的。其實,正面宣傳與準確客觀并不矛盾,比如,“取得巨大成就”與“取得積極進展”,都是正面描述,但給讀者的感覺大不一樣。所以,即便是主觀描述,準確客觀—至少相對客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官兵中去
很多同志有一個疑惑:都說基層是新聞的源頭活水,我身在基層,工作在一線,又是官兵的一員,為什么覺得沒什么可寫的?
我的體會是,身入不等于心入,走到不等于看到、更不等于想到。
2015年9月,我到浙江的一個部隊采訪,中午就餐時,該部副政委無意中說起一個現象,他當時正負責新兵入營和新訓工作,發現新兵入營時,攜帶的行李普遍變輕了,往年大包小包、肩扛手提的現象幾乎消失。
這個細節信息引起了我的興趣。吃完飯,我立即聯系該部新訓骨干采訪,在要聞版刊發了一篇頭條稿件,標題就叫《新兵的行李為何變輕了》。
說到“腳板底下出新聞”,我還想跟大家分享一個軍報記者的真實故事。
2012年新春走軍營,《解放軍報》駐西藏記者站站長郭豐寬跟隨李素芝帶領的醫療隊,進行了長時間的采訪報道。2月8日下午,編輯部按計劃與郭豐寬聯系,了解稿件采寫進展,電話卻遲遲沒有人接聽。過了很久,郭豐寬發來一條短信:“我們遭遇暴風雪圍困,以每3小時1公里的速度在前進。風很大,雪厚,前進阻力大。請報告社領導,我們不知今天能不能沖出暴風雪,走幾米就要下車挖雪。可謂寸步難行。請諒,稿子今天可能過不來。”
編輯部回短信:“小郭,辛苦了!注意安全。用短信把你們的情況發來。”
郭豐寬回復:“謝謝!雪太大,不知能不能活著出去,有些女隊員哭了……”
……
最終,經過漫長的等待,零時17分,郭豐寬發來短信:“經過10多個小時的努力,我們沖出暴風雪圍困,午夜零時平安抵達獅泉河。”
那年的新春走軍營活動結束后,報社召開總結大會,郭豐寬作為記者代表上臺發言,第一句話就是:“我很幸運,今天還能活著向大家匯報。”一個常年在西藏那樣艱苦的環境中戰風斗雪的老記者,說完這句話就流淚了。不夸張地說,這已經不是用腳板寫新聞,而是用生命在寫新聞了。
實踐證明,真正有生命力的、能觸動人心的稿子,靠坐在辦公室“創作”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我們反復提倡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到官兵中去的原因。
六、防止正面報道產生負面效應
正面報道產生負面效應,最典型的就是各種“低級紅”“高級黑”。很多報道不出現問題無人關注,一旦出現類似的情況,朋友圈里往往瞬間刷屏。這方面的教訓很多。
“低級紅”“高級黑”的負面輿情,容易出現在政治性較強的稿子中,但這并不意味著一般性工作報道就能高枕無憂。比如為了表揚成績而暴露問題,就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2014年,我到空軍某部采訪。到部隊的當天,該部宣傳處的同志就告訴我們,他們剛剛在《解放軍報》二版發了篇頭條稿,卻因暴露了部隊之前發生的一些問題,受到嚴肅批評。
我后來特意查閱了那篇報道,找出了問題所在:作者寫稿時,為突出近期取得的工作成績,將之前部隊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列出來作對比,但在遣詞用句上明顯存在偏頗之處。
我并不認為宣傳成績就不能或者不應該講問題,但這里面確實存在一個如何把握度的問題。一方面,很多問題的存在和發生有著復雜的主客觀原因;另一方面,即便寫稿確實需要觸及問題,如何定性定量也值得斟酌。尤其在全媒體時代,如何防范正常報道引發惡意炒作,是媒體人的必修課。
言論稿件處理不慎也比較容易引發負面效應。
2019年7月份,夜班在設計版面時,為一篇主題教育的消息配了一篇言論。看稿的時候大家發現,消息的標題有“勇于自我革命”的表述,而言論的標題卻是《不能關起門來搞自我革命》,放在一起感覺不妥當,于是將言論的標題作了修改,避免引起負面解讀。
正面報道產生負面效應,還有很多情況,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從我個人的體會來看,要防止正面報道產生負面效應,一條很重要的經驗是,學會站在報道對象的角度思考問題。比如,報道犧牲戰友,應當照顧其親人的感受;報道殘疾人,應當考慮殘疾人群體的用語禁忌;報道人物典型,應當考慮典型身邊人的反映;等等。只有學會設身處地全面思考,才能將各種情況想得周全細致,將可能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作者單位:解放軍報社總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