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烈火英雄》的視覺藝術看主旋律電影奇觀化轉型
摘 要:自20世紀80年代起,電影經歷了從“敘事電影”向“景觀電影”模式的轉變。主流電影中英雄形象的建構和精神內核傳播經由更為多元直觀的方式和路徑呈現在銀幕上,而后融貫于觀眾心中。《烈火英雄》以“大連7·16油爆火災”為原型,票房高達15億,也成功引起了一股致敬“消防英雄”的社會熱潮。合理運用表述策略強化主流電影的視覺建構,不論對于擴大中國電影的市場空間,還是正確地引導大眾的心理趨向,都有著不容忽視的積極意義。本文就《烈火英雄》這一主旋律影片視覺表意策略進行分析,以期為主流電影進一步有效發展文化傳播提供參考。
關鍵詞:主流電影;英雄形象;視覺建構;文化傳播
一、奇觀電影:主流與商業融合
“奇觀”的概念來自法國理論家居伊·德波的《奇觀社會》,在消費社會中,媒體塑造出一個個奇觀,人們的認識通過這些奇觀被規定、被控制,大眾的生活體驗透過媒體獲得,而長期以來,電影又是奇觀的滋生地。
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長期接受微博、微信和網絡游戲等各種娛樂化和碎片化的視覺信息,潛在地影響了受眾的審美需求。受眾的消費審美更傾向于求新和獵奇,更多地追求精神娛樂和感官刺激,對于電影而言,數字技術帶來的視覺沖擊逐漸影響受眾的觀賞習慣,訴諸感官刺激成為受眾重要的審美期待,電影的娛樂消費功能占比越來越大。此外,電影還在社交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受眾的共同話題,基于這些特性,電影進一步向“奇觀電影”轉型,利用圖像來吸引受眾,更注重影像的奇觀化書寫。
電影通過視聽手段講述故事和傳達情感,順應消費時代潮流,當下主旋律電影注重新技術的運用,加入到了制造奇觀的隊伍中,以視覺震撼吸引更多人走入電影院。
二、《烈火英雄》視覺建構分析
震撼實景灼熱情緒。《烈火英雄》是一部主旋律商業片。作為一部以消防官兵為題材的電影,影片大部分場景沒有依賴特效,而是在實際救火基礎上完成的。這種真實感,能加深觀眾的身臨其境之感,給觀眾帶來更具沖擊力的視覺刺激。在災難場景和恐懼情緒的營造上,《烈火英雄》可謂達到了國產災難片比較高的水準。影片的主線劇情為沿海油罐區發生火災,消防部隊官兵團結一致、奮勇抵抗,以生命維護國家及人民財產安全。為了拍出油罐火災的真實度,影片以1:1實景搭建了火災現場,修建油罐聘用了從事該專業的工程師,施工人員不少是真正修建油罐的工人。搭建罐區的總面積達到50000平方米;調用罐區常駐消防車20輛,地方支援消防車30輛。在拍攝火災場面的840小時里:使用了容量為50公斤的放火煤氣2890瓶;3000公斤的流淌火燃燒液;20000張放煙用環保紙板;7600公斤的特效火粉;30噸輔助爆炸用道具。同時,影片巧妙運用場景對比:消防車列隊爭相趕往火災現場,火災現場烈火熊熊的背景下扛著受傷隊友的消防隊員目光堅毅步伐沉穩,這與密集的新聞報道,混亂的機場地鐵,萬人涌向游輪的擁擠形成鮮明對比,救火現場的殘酷使得消防戰士們的犧牲奉獻精神得以彰顯,將“以生命維護國家及人民財產安全”這樣一個抽象的命題視覺化地傳遞給受眾。
視覺符號引發共情。慘烈的噴水近戰、近鏡頭的火光、燒傷的面部、堆積如山的泡沫和水槍,這些具有強大視覺沖擊的符號激發受眾的強烈共情。人物符號的作用也不容小覷,以鄭志這一角色為例,作為即將退伍的消防戰士,他在影片開始時以訓練時偷懶耍滑、出警時直接把沒吃完的雞腿丟進警靴的孩子氣的形象出現,最后在火場上戰友們面臨危險時,他獨自扛著水帶吶喊著沖進火海,為了救戰友被重達100公斤水壓的水槍猛擊面部,從昏迷中蘇醒后再度沖入火場,犧牲前,他用盡全身最后一點力氣把消防帽拋給戰友并囑咐“隊長,帶給我媽”。這頂消防帽象征著一個消防戰士的成長犧牲和奉獻,影片的尾聲,馬衛國隊長把啃了幾口的雞腿放到鄭志的消防帽前,象征意義和情感符號的作用得到進一步增強。鄭志已經不再是一個個體,還成為了消防戰士隊伍的符號代表,他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的特質是整個消防官兵的縮影,更是消防隊員在天災人禍面前不畏困難最終取得勝利的暗示。個體的蛻變與成長往往代表著整體層面,每一個個體的奉獻犧牲與消防隊伍成功救援火災辯證而統一構建出電影的主題。
細節特寫烘托內核。眼睛是人類心靈的窗戶。在日常生活中,眼神交流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情感交流。當我們被別人以強烈的信賴和認同的目光注視時,很容易產生一種沖動,對這種信號做出類似的反應。凝視是電影中最常見的動作。凝視可以很容易地在參與者之間建立一種無形的聯系,因此也可以有效地傳遞信息。影片中數次聚焦消防隊員的眼神。在生死關頭,江立偉和馬衛國在即將分頭完成任務時互相勉勵的眼神,特勤部隊的消防戰士們在消防車沒有供水千鈞一發之際,決定手挽手站成一排死守化學罐區時迎著火光而毫無畏懼的眼神。這些眼神令人印象深刻,令人感動,形象地表達了消防戰士們之間深重的情誼和堅毅勇敢的品質。除此之外,消防戰士們在劫后余生的火場啃著油條,互相靠著睡覺,視覺的有效縫合引領觀眾走入那種表面平靜之下濃郁的情緒氛圍之中。情急之中喝泡沫水,往消防員燒傷的腿部澆酒精等鏡頭利用特寫最大限度地增強現實感。馬衛國在回家之后,一直對他要求很高的父親,換上了自己的舊軍裝,用一個莊嚴的軍禮表達了自己對兒子的認可和深沉的愛意。這些畫面沖擊力很強的細節特寫,無不在觀眾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明星策略增強號召力。通過明星加盟來增強影片的票房號召力,可以滿足消費文化視域下受眾的消費欲望,使其獲得“看”的快感。《烈火英雄》請了一眾知名演員,通過借助他們的知名度、外形特征和表演特色來提升影片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起到了不錯的效果。當下主旋律電影中,明星策略不失為一種有效、可行的商業策略。
誠然,《烈火英雄》也有較為明顯的不足之處,為了凸顯消防戰士們英勇的營救,在人物塑造和火災的呈現上部分鏡頭有些失真,受到質疑的幾處鏡頭包括用石頭堆砌隔離帶隔離火,脫了手套徒手關閉閥門、用手機錄像留言、徐小斌被垃圾纏繞溺水等。用石頭堆砌隔離帶隔離火和脫了手套徒手關閉閥門的鏡頭都是基于事實拍攝的,用手機錄像留言和徐小斌溺水的鏡頭則是在現場還原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但是影片在拍攝這些關鍵鏡頭時缺乏必要的背景交代和鋪墊,使得觀眾首次觀影時難免產生質疑而影響觀影體驗。影片無論是從商業類型片還是從主旋律角度看,都是合格之作,但假若能在對犧牲地渲染上稍微克制一些,不要為了煽情而煽情,合理調度視覺呈現張力,可能會起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主旋律電影奇觀化轉型意義
人們常常通過電影來獲得生活體驗,電影所展示的奇觀取代了人們切身對生活的感知,電影作為一種媒介有效地對大眾進行了引導和控制。隨著社會文化的多元轉型,單向度的宣教逐漸被隱性化的意識形態表達所取代。從敘事電影向奇觀電影的轉變, 表明了電影文化從話語中心模式向圖像中心模式、從時間模式向空間模式、從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轉變。如今,主旋律電影越來越注重于通過借助影片中人物形象和行動來實現意識形態的闡釋,如繼續因襲其以往只注重劇情敘事而忽略呈現方式的老套路,它將很快被觀眾和市場淘汰。形象可以表達出語言所無法表達的東西,它更加接近人的感性欲望和更具情感煽動性。主旋律影片具有彰顯國家實力、弘揚民族精神的功能,可以很好地借助畫面進行直觀呈現,觀眾看完一部電影后,可能記不全整個電影的故事情節,但他們很容易對某個畫面印象深刻,這樣,就達到了傳播的預期效果。國人對于主旋律電影有著天然的認同感和親近感,因為英雄是一種立足現實又指向未來的愿望理想和行動力量的化身。英雄是推動歷史不斷前進、社會不斷發展、人性不斷豐盈的重要力量。人們心中永遠葆有崇拜英雄的情懷,英雄敘事仍然是電影影像生產與消費的基本母題。觀眾到電影院去看電影,實際上已經有了一種要把自己的“身份”向群體去認同的動機。《戰狼》系列和《紅海行動》等主旋律電影不俗的票房成績,《烈火英雄》上映后互聯網上各大社交媒體平臺掀起的“致敬消防英雄”“最美的消防員”等網友互動評論熱潮,以及根據川航備降真實事件改編的《中國機長》和作為向新中國70周年華誕獻禮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國》引發觀影熱潮,都強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我國主旋律電影應該把握住奇觀化轉型的浪潮,借助更為精妙的鏡頭畫面讓觀眾獲得超越日常經驗的觀感體驗,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從而更好地激起觀眾對影片的認同感,完成意識形態的有效輸出。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 )
責任編輯:呂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