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白拍偷自拍网,国语自产拍91在线网站,国产欧美va天堂在线电影,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融媒矩陣 軍事記者

本刊編委會

主 任 李? 軍? 孫繼煉

副主任 雷 雨

編 委

陳廣照??夏洪青 林乘東 

徐雙喜? 張曉祺 趙風云?

張 鋒 姜興華

總 編 輯 徐雙喜???????

副總編輯 張曉祺? 趙風云

執行總監? 張 鋒

主  編 姜興華

副 主 編 呂俊平

美術編輯 李? 玥

發行編輯? 倪曉麗

責任校對?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興華

本刊顧問

胡懷福 冷? 梅 陳國權

陸紹陽 趙云澤? 隋? 巖

王? 楊? 丁玉寶? 楊慶春 

聶建忠 劉鳳橋? 劉紹勇

編輯 《軍事記者》編輯部

出版 解放軍報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總發行處 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 CN11-4467/G2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ISSN1002-4468

國外發行代號 M6261

本刊代號 82-204

訂購處 全國各郵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價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號

郵政編碼 100832

發行電話 010-66720796

電子郵箱 jfjbjsjz@163.com

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探究

作者:■ 龐 瑋 王小芳

摘 要:軍事科普類節目是軍事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新媒體傳播環境下,如何用更加新穎的電視化手段普及國防和軍事知識,既需要電視媒體自身不斷改進創新,也需要充分借鑒新媒體傳播優勢。

關鍵詞:軍事科普;電視節目;創新發展

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主要承擔傳播、普及國防和軍事知識的職能,它的受眾主要是軍事科技愛好者和軍事發燒友,是軍事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新媒體快速發展,媒體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既迎來了發展機遇,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一、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種承擔科學知識普及職能的電視節目類型,科普類電視節目起源可以追溯到科教類電影,電視欄目則可以追溯到1978年中央電視臺開播的《科學與技術》與《向科學現代化進軍》等。回顧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的發展歷程,我們能發現更多科普類電視節目的特點。

1.欄目構成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分析國內電視節目市場,開設科普類電視節目的電視臺和頻道很多,目前最為知名的當屬2001年7月開播的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但具體到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相關的欄目并不多,這其中以2002年開播、具有軍隊專業背景的中央電視臺《軍事科技》欄目最具代表性。隨著電視媒體競爭的加劇,不少地方電視臺也將目光投向了軍事節目這一新領域。近年來,以鳳凰衛視《軍情觀察室》《鳳凰軍機處》、北京衛視《軍情解碼》、央視新聞中心《軍情時間到》和湖北衛視《軍情第一線》為代表的地方臺軍事節目紛紛出現。從嚴格意義上講,地方電視臺的這些軍事節目大多并非專業的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內容包括分析軍事防務熱點和軍事裝備,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軍事知識科普的作用。總體看,盡管嚴格意義上的軍事科普類電視欄目不多,但廣義上的欄目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

2.節目內容從相對單一到豐富多彩。早期的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主要以分析講解各國先進軍事武器裝備為主,注重從科學角度分析其原理以及其軍事應用。這是因為武器裝備作為軍事科技的主要載體,易于電視節目表現且有很高的關注度。梳理央視《軍情時間到》欄目2019年以來播出的選題,KC-135加油機、F-16戰斗機、鷂式戰斗機等裝備選題仍然占到較大篇幅。但同時其它類型的選題也在增加,如央視《軍事科技》和北京衛視《軍情解碼》欄目近年來有關網絡空間爭奪、太空軍事知識、隱身與反隱身等前沿軍事技術的選題逐步增多,反映出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已經逐步將目光投向更廣泛的軍事科技領域。

3.表現手段從相對單一到日趨多元。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的表現手段,直接受到電視技術發展演變的影響。早期的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普遍采取的是影像資料串編整合的創作模式,同時大量購買國外節目資料作為補充,后期隨著國內電視技術的進步,逐步加大了節目選題自主策劃和自主拍攝的力度。從2006年開始,以《軍事科技》欄目改版為代表,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普遍從早期單一的專題片模式,逐步改版為電視雜志型節目,注重使用影視資料、主持人出鏡、動畫演示等方式,節目信息含量和表現力大幅提升。2011年《軍事科技》進行改版,從周刊式的電視軍事雜志改版為電視軍事專欄,聚焦熱點軍事事件中的焦點裝備,在內容上求深求廣求新,將觀眾關注的軍事事件和武器裝備立體化呈現。而隨著虛擬電視技術、三維動畫制作技術、特效包裝技術等電視技術的廣泛使用,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的表現手段更加豐富,節目品質也有了大幅提升。

二、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需要改進的問題

梳理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的發展歷程,我們注意到節目存在諸多發展瓶頸。以央視《軍事科技》欄目為例,作為一檔已經走過近17個年頭的老牌科普節目,其節目形態和品質相對成熟,獲得了相當的品牌美譽度,但不可否認還有不少可以改進的地方。

1.節目形態有老化趨勢。《軍事科技》欄目首期開播于2002年4月29日,先后于2006年、2011年進行過兩次大的改版,隨后節目形態和節目品質總體趨于穩定。2015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特別節目《和平之劍》更是獲得了0.87的收視成績,創下近十年來軍事電視節目的收視新高。但作為一檔開辦已經近20年的欄目,節目形態老化的現象已經比較嚴重,導致觀眾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另一方面,雖然欄目提出要強化節目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視性,通過緊跟熱點話題提升時效性。但由于節目周播的限制,時效性不強等劣勢逐漸突出。

2.節目融合傳播還有差距。在網絡新媒體傳播飛速發展的今天,媒體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已經成為決定媒體影響力和引導力的關鍵所在。但從央視索福瑞提供的《軍事科技》欄目的觀眾構成結構看,2018年至2019年,欄目觀眾以45歲以上的男性農村觀眾為主,老齡化現象比較嚴重,這說明欄目在爭取熟悉網絡新媒體傳播的年輕觀眾方面做得不夠。而從《軍事科技》欄目本身的網絡新媒體傳播來看,欄目雖然也開通官方微信公眾號了,但每期節目閱讀、留言和轉發量偏低,單篇文章的閱讀量維持在1000人次左右,觀眾與欄目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很少,網絡新媒體推廣乏力的情況明顯。

3.節目呈現時代感不強。用電視化手段傳播最新軍事科技與先進武器知識,是《軍事科技》欄目的立身之基。從《軍事科技》欄目形態看,以主持人串場,輔以背景短片、專家講解、知識鏈接等方式相對傳統。另一方面,欄目采取演播室錄制的屬性決定了欄目對資料畫面的高度依賴,缺乏第一手的實拍畫面,導致欄目在處理專業性強、表現力不夠的節目選題時,難以獲得好的視覺效果。此外,節目選題的新穎度不夠,使得年輕一代觀眾對節目的關注不多,這些都是影響和制約節目影響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三、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的改進思考

從長遠看,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在普及國防和軍事知識、引導觀眾認識戰爭、社會與人類之間相互關系上有著重要作用。在媒體融合傳播的時代背景下,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必須在選題策劃、節目呈現、表現手段上下功夫,讓科普更加生動鮮活。

1.拓寬選題范圍,聚焦核心科普主題。目前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的選題構成中,武器裝備選題占到了絕大多數。雖然這類選題具有易呈現、高關注等特點,但也容易陷入反復炒冷飯、同質化嚴重的尷尬境地,造成收視疲勞。應該看到,軍事科技不等于軍事裝備,凡是涉及國防和軍事技術的,在做好保密工作、突出知識性和專業性的基礎上,都應該作為節目選題來源。其次,從觀眾構成來看,要改變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觀眾老齡化的現象,就必須在選題策劃上進行調整。一方面要增強節目的時效性,充分緊跟軍事新聞熱點、最新的軍事題材影視劇和游戲等,在找尋新聞第二落點上下功夫,使得節目契合當下熱點話題和觀眾關注熱點。另一方面,可以找尋具有新意的選題,提高收視成績和觀眾評價度。

2.調整節目呈現,力求生動鮮活有趣。嚴格意義上說,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的受眾是小眾化的。但這種小眾化,以及軍事科技本身所具有的專業性和趣味性,使得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具有很高的忠誠度。要實現從小眾傳播向大眾傳播的轉變,還必須在節目呈現上下功夫。首先要處理好專業性與趣味性的關系,避免過度使用專業軍事術語,加強故事化解讀,融入歷史背景知識,勾連軍事題材影視劇和游戲等,讓普通的武器裝備與歷史背景、知名人物、重要戰斗等有機結合,變得生動有趣;其次要注重情感傳遞需要,觀眾觀看軍事節目還有情感參與的需要,可以多用擬人化手法,賦予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人性化色彩,如在講述我空軍運20重型運輸機時使用軍迷賦予其的昵稱“胖妞”,能夠使得觀眾產生親近感,將情感和情緒帶入節目觀看過程;第三要強化節目呈現。電視節目說到底還是視頻呈現技術的綜合反映,軍事科技往往引領科技風潮,科普類電視節目也應當在電視技術呈現上走在前列。要加大最新的虛擬呈現、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4K等視頻技術的應用,讓節目更具時尚感和科技感。

3.加強節目合作,建立多渠道節目制作體系。目前專業化的軍事科普類電視節目相對較少,但能夠從事軍事科普電視節目制作的力量很多,應改變長期以來制播合一的傳統做法,充分調動各方軍事科普電視節目制作力量為我所用。一方面,可以加大與地方科普電視節目制作力量的合作,我國各地方電視臺現開辦科教頻道30多家,科教電視欄目50多個,許多頻道和欄目都有從事軍事科普電視節目制作的基礎和能力,可以逐步探索建立全國性的軍事科普電視節目制作播出聯盟,對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配置。另一方面,可以加大社會化電視節目制作比例,在遴選購買國外優質軍事題材紀錄片和科普節目資源的同時,充分調動國內社會化影視制作公司、獨立制片人等創作力量,以選題征集社會化招標的方式,豐富節目資源和創作呈現,實現融合傳播和互利共贏。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播電視部)

責任編輯:呂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