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尚曉敏 發布:2024-08-01 06:37:29
智勝——中國兵法的制勝追求
■黃學衛 唐繼光
“兵者,詭道也”。戰爭是力量的比拼,更是智力的競賽。我國古代兵家就重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無不把謀略視為取勝之道,無不以智勝作為首選之策,既崇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制勝追求,也推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勝戰之法。戰爭實踐表明,只要戰爭是人類的對抗,智慧謀略就不會退出戰場。因而,應重視對古代智勝實踐的深入研究,努力從歷代兵家智勝的謀略中汲取制勝未來的智慧。
以深謀遠慮的“睿智”取勝。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就戰爭而言,其大局就是深謀遠慮的戰略,就是“從全局、長遠、大勢上作出判斷和決策”。那些深謀遠慮的將帥,即便戰場上偶有失利,也不影響其奪得戰爭大局和最終的勝利;而那些缺乏深謀遠慮的將帥,即便能取得一時的勝利,也很難笑到最后。正是在“還定三秦,逐鹿中原”戰略指導之下,兵寡勢弱的劉邦,僅用4年時間,就打敗了能“力拔山兮”且兵多將廣的項羽。即便彭城一戰,項羽以3萬人打敗了擁有56萬之眾的劉邦,并差點將其生擒。但“一時勝”終究敵不過“戰略勝”。勝利的果實最終被深謀遠慮的劉邦摘取,勇有余而智不足的西楚霸王最終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歷史的天空,總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輝映。隋末農民起義,李密率領的瓦崗軍曾雄踞一方、獨占鰲頭。但李淵、李世民父子,則以關中的地形、地勢及其與周圍地區的關系為基礎,開啟了統一天下的“關中模式”,最終取得天下。正如時年19歲的李世民一語道破的:“李密顧戀倉粟,未遑遠略。”元朝末期,要過飯、當過和尚的朱元璋,聽從建議以“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方針開路,最終一統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今天的大國博弈,根本上是戰略的比拼,要把確立和制定科學長遠的戰略及規劃從全局中突出出來,以深謀遠慮實現“致人而不致于人”,以戰略的睿智高明達成預期目標。
以知人善任的“明智”取勝。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戰爭,說到底是雙方人才群體及智慧的較量與角逐。那些戰場上能取勝的杰出將帥,幾乎無不是愛才、惜才、聚才且能知人善任的人。戰爭歷史上,許多“用一人”而得“一戰勝”、“棄一人”而至“全盤輸”的事例,至今留給后來人無限啟迪。官渡之戰前,袁紹的謀士田豐曾向他建議,趁曹操、劉備作戰正酣之時“舉兵而襲其后”,但袁紹卻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采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官渡之戰開始后,袁紹的謀士許攸也曾獻計,趁許昌空虛之際分兵偷襲許昌,而后夾擊官渡。只可惜袁紹仍然未予采納。一次又一次難得的戰機良策,被袁紹稀里糊涂地給貽誤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攸轉投曹操后,曹操對其禮待有加,并果斷采納其偷襲烏巢的建議。只此一舉,官渡之戰勝負的天平,便快速倒向曹操一邊。可以說,在識人用人上能否做到知人善任,是袁紹與曹操成敗得失的分水嶺。袁紹曾經擁有一眾謀士和良將,只可惜不會用、不善用,致使憂憤不得志者有之、背主而去者有之、輕率被敵誅殺者有之,原本雄厚的實力,在屢次用人失策失誤中,逐漸被消磨耗盡。而唯才是舉、知人善任的曹操,除了用好自己麾下的人才,還想方設法延攬了大批能征善戰之士,就連關羽這樣的宿敵,也曾一度被其所用。今天的軍事對抗,說到底是人才競爭,要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真正做到“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
以知彼知己的“理智”取勝。《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講,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戰將沙場角逐,做到知彼知己的一方,往往掌握著主動,多幾分勝算。戰爭歷史上,因不了解、不深知對手,導致一敗涂地的戰例、戰將不勝枚舉。長平之戰,趙括連與自己作戰的將領都沒搞清楚,就輕易采取棄城出戰、小勝即追的戰法,最終導致40萬大軍被白起坑殺。淝水之戰,前秦苻堅剛愎自用、盲目自信,認為自己擁有“百萬大軍”,可以投鞭斷流,結果卻“草木皆兵”“風聲鶴唳”,被東晉8萬兵力打得大敗。當然,有的仗之所以打敗,既不是武器不精,戰術不當,也不是將士不用命,而是指揮員感情失去控制,一怒而輕率用兵,落入敵人的圈套所造成的。楚漢相爭的成皋之戰,劉邦以優勢兵力圍攻成皋,漢軍屢攻不下,就在城下惡言辱罵曹咎。曹咎在盛怒之下,率部出擊。漢軍則趁楚軍半渡汜水之際,突然發起攻擊,大破楚軍。今天的戰爭決策,重要的是知彼知己,然而“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指揮員不能聽憑感情的驅遣,而應在理智的指導下行動,冷靜地權衡利弊得失,去制定戰役、戰斗的決策,決不可逞一時之意氣而輕舉妄動。
以應變有方的“機智”取勝。“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置身瞬息萬變的戰場,能不能做到臨機應變、應變有方,是對每一名指戰員的現實考驗。戰國時期,魏國攻打韓國,以孫臏為軍師的齊軍,沒有采取直接支援韓國的辦法,而是出其不意圍攻魏國都城,迫使魏國大將龐涓急率大軍回援。就在龐涓率軍回援之際,機智敏銳的孫臏又利用魏軍輕視齊軍的心理,靈活實施“減灶計”,制造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的假象。這誘使龐涓產生“士卒亡者過半矣”的錯覺,于是貿然采取棄其步軍,令其精銳倍日并行追擊齊軍的策略,最終落入孫臏設下的陷阱,遭受重創。田單復齊的即墨之戰,起初燕軍統帥樂毅采用“圍而不打”的策略,一度將田單陷于絕境。待燕昭王死,惠王繼位后,田單因敵施計,利用惠王過去與樂毅不和予以離間,使惠王中計走馬換將,用騎劫替代樂毅。戰前,田單故意令強壯士卒隱蔽,讓老弱婦女登城守衛,派遣使者去燕軍約降、以富豪名義賄賂燕軍將領,使騎劫完全放松了警惕。待戰機成熟后,田單征集千余頭牛組成“火牛陣”,并以5000名精壯士卒組成突擊隊。就這樣,毫無準備的燕軍,在田單“火牛陣”及突擊隊的沖擊下,驚惶失措,死傷遍地。田單因敵應變、隨機應變的機智,最終獲得了這次反擊戰的勝利。今天的戰場比拼,打的是智能技能,拼的更是智慧謀略,平時訓練演練要把鍛煉提升部隊靈活機動、知機識變的能力突出出來,確保在激烈的戰爭角逐中,以應變有方的機智掌握戰場主動。
編后 “用兵在智,勝戰在術”。當今世界,戰爭形態正進入信息化智能化時代,戰爭制勝的主軸正從力勝向智勝轉變,制智權作用愈加重要,智力智慧智能對戰斗力的貢獻率將會遠高于其他要素。要智勝,就要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智勝具有創造性、靈活性、主動性,能料事在先,掌握先機,調動各種資源,為制勝創造優勢條件;能洞悉全局,揭開戰爭“迷霧”,對戰局發展變化洞若觀火,為制勝選擇合理戰法;能準確把握重心,科學統籌資源,聚優關鍵節點,為制勝奠定實力基礎;能敏銳捕捉戰機,實施出其不意的非對稱作戰,用最低成本獲取最大價值實現克敵制勝。要智勝,就要推動軍事智能化加速發展。軍事智能化是新軍事革命的強大動力,要將人的智能廣泛滲透到作戰領域、轉化到武器系統,讓全域多維、各種類型的智能化作戰平臺能夠快速耦合作戰力量,根據任務需求構建作戰體系,自主實施協同作戰。未來戰爭中,智勝作用將會更加凸顯,智勝機理將會更加豐富,智勝路徑將會更加多樣。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戰爭形態如何演變,只要戰爭仍然由人來主導、控制,智勝這一條制勝法則就永遠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