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是根據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變化提出來的,是形成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舉措。長三角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承擔著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使命。
形成“雙循環”發展合力
突出系統思維,打造長三角強勁活躍增長極,形成“雙循環”發展合力。以“雙循環”新格局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需要在實踐中堅持系統觀念。既要推動長三角與國內外的互聯互通,同時也要注重長三角內部的要素優化,堅持全國一盤棋,構建國內國際良性循環的整體系統。
一是統籌推動國內國際“大循環”。當前國際形勢波譎云詭、復雜多變,全球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調整,我國應當從全球發展大勢中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一方面,依靠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擴大投資需求、拓展投資空間、釋放有效投資需求,提升國內國際經濟循環效能。另一方面,構建與國內需求結構相匹配的供給體系,滿足人民消費需求,持續激發消費能力,在國內國際“大循環”中打好戰略主動仗。
二是統籌推動長三角與其他區域“小循環”。加強長三角與國內其他城市群的協同聯動。既要探索區域發展的共性,也要充分發揮各自城市群的本土優勢,彰顯個性,開辟區域特色一體化新模式。同時,促進長三角與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深度合作。加快長三角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要素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輻射擴散,構建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三是統籌推動長三角內部“微循環”。從長三角一體化出發推進“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構建滬蘇浙皖層級有序、互補共進的功能核心,持續強化長三角區域的動能提升和效率整合。重點圍繞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虹橋商務區、浦東開發開放等重點區域和領域進行突破。形成集區域產業鏈、區域市場鏈、區域創新鏈于一體的“雙循環”新動力源。
釋放“雙循環”發展潛力
突出制造優勢,培育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釋放“雙循環”發展潛力。長三角地區擁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工業化、信息化發展水平位于全國前列,經濟韌性強勁、發展勢頭良好。要以制造業為核心加快新舊動能轉化,提升長三角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
一是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有效增強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安全性和競爭力。在補鏈、擴鏈、強鏈上展開更緊密區域合作,打通產業鏈、供應鏈中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關鍵斷點、堵點;以產業鏈核心企業為龍頭,通過優化產業配套半徑,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
二是協同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抓好本區域主導產業更替,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業,整體協作開發高新技術領域,建設長三角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形成區域性分工與協作格局。
三是促進長三角跨區域產業鏈集群化發展。重點打造空間高度集聚,產業高度協同、供應鏈高度集約的世界級產業集群,特別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重視長三角毗鄰地區產業集群建設,完善跨區域產業集群發展協調機制。
增添“雙循環”發展動力
突出科教優勢,構建長三角世界級創新平臺,增添“雙循環”發展動力。長三角地區必須把科技自主自強作為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科教融合,加快形成一系列具有重大原創性和標志性的科技成果,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
一是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積極推動滬蘇浙皖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加快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和G60科創走廊建設。推進長三角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深度融合,形成強有力的數字產業優勢,高質量建設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
二是注重基礎科研能力建設。集中資源在長三角地區高校院所打造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大規模的國家實驗室,支持優先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國家重大戰略項目,支持基礎性、長遠性、公益性的基礎研究和科技前沿工作。“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尤其是加大對長三角地區基礎前沿研究支持力度,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三是形成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資源和平臺共建共用共享,圍繞長三角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力爭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的重大技術難題,推動創新成果“無障礙”轉移轉化。
激發“雙循環”發展活力
突出開放優勢,建設長三角改革開放新高地,激發“雙循環”發展活力。長三角地區率先形成發展新格局,并不意味著要否定國際大循環,做一個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要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鞏固和適當拓展國際大循環的基礎上,更大力度提升國內大循環的相對地位和作用。
一是推動市場一體化。通過技術生態的合縱連橫,在市場融合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打破資源條塊分割現象,逐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持續完善推廣“負面準入清單”,為長三角區域資源整合消除制度性障礙,實現長三角產業要素共享。
二是促進各類要素暢通。鼓勵本土市場所哺育的企業以整體抱團模式帶著資本、技術、創新走出去,由“內合資”向“外合資”拓展。通過長三角區域內乃至區域外之間商品、資金、勞動力、技術和信息等要素之間的暢通流動,帶動交通、能源、通信、環保與旅游設施工程建設管理一體化,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功能互補。
三是加強政策和制度層面的對接。各地政府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加強政策和制度層面的深層對接,建立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和公開透明的營商環境,共同打造共生共贏的市場管理生態和公共管理生態。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