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發布:2022-09-20 15:29:14
堅守“三條控制線” 服務高質量發展——“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聚焦新時代自然資源事業的發展與成就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9月1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聚焦新時代自然資源事業的發展與成就。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入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自然資源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中共中央宣傳部19日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聚焦新時代自然資源事業的發展與成就。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引人關注。
耕地紅線: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劉國洪用五個“嚴”來概括耕地保護工作:
嚴密耕地保護法律制度體系。修訂實施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頒布實施黑土地保護法。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
嚴格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在《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編制和“三區三線”劃定中,將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足額帶位置分解下達,優先劃定、應劃盡劃、應保盡保。
嚴控耕地轉為非農建設用地,加強改進占補平衡。全面實行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先補后占,強調做到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嚴格補充耕地核實認定,確保補充耕地真實可靠。
嚴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實行“進出平衡”。針對國土“三調”反映出的問題,明確要求對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的,必須在年度內補足數量相等、質量相當的可長期穩定利用耕地。
嚴肅耕地保護督察執法。強化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對省級政府履行耕地保護責任的監督檢查,對發現的問題持續督促整改;運用衛星遙感技術執法,及時發現、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問題,公開通報典型案例。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實現了國務院確定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18.65億畝的目標。耕地減少的勢頭得到初步的遏制,2021年全國耕地總量實現凈增加。
生態保護紅線:守護美麗中國建設
10年來,通過堅持并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我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超過30%。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說,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設立了首批國家公園,我國自然資源稟賦多樣性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江河湖泊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增長到24.02%,沙化土地重點治理區實現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轉變。
“15頭亞洲象目前正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昨天,我專門請前方的監測人員發來它們生活照,今天帶來一張,給大家展示一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如數家珍地說,這是兩頭象媽媽、兩頭象寶寶,北移途中生下的兩個象寶寶非常健康,生下來的時候100公斤,現在目測達到300公斤。
“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新增圍填海,嚴格管控新增用島活動。”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張占海說,2012至2021年,我國海洋經濟總值從5萬億元增長到9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9%左右。新興海洋產業的增速超過10%。我國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地位進一步提升;海洋工程裝備總裝建造進入世界第一方陣,海洋港口規模和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均占世界第一。
海洋科技進步創新進一步加快。在軌運行海洋衛星達到10顆,海洋衛星星座正式建成;“蛟龍”號潛水器等海洋探測運載作業實現飛躍,“雪龍2”號破冰船填補我國極地考察重大裝備領域空白;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連續運行時間保持世界領先。
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取得了積極進展,全國設立海洋自然保護地145個,面積達到791萬公頃,累計實施藍色海灣、海岸帶保護修復等各類工程項目143個,整治修復岸線1500公里、濱海濕地3萬公頃、海堤生態化建設72公里。
城鎮開發邊界:倒逼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莊少勤說,在劃定“三條控制線”的時候,體現耕地保護優先,先劃耕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再劃城鎮開發邊界,倒逼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
“節約集約用地既是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必然要求,也是耕地保護的現實需要。”劉國洪說,嚴格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促進了城鎮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高質量發展。通過加強各類建設項目節約用地評價,嚴格執行用地定額標準,加強開發區用地審核和評價監測,2012至2020年,國家級開發區綜合容積率由0.83提升至1,工業用地投資強度提升60%多。10年來,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了40.85%。
與此同時,在用途管制、容積率調整、價格調節等方面采取的激勵政策,有效促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推動存量用地盤活利用。最近4年來,全國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372萬畝、處置閑置土地436萬畝。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