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 發布:2022-06-09 09:13:34
那是1964年的冬天,王香蓮坐在西安開往烏魯木齊的列車上準備去探親。那時的王香蓮還是軍醫學校的學生,處于實習階段,熱心善良的她在車廂里救助了一位維吾爾族大叔。誰承想,這萍水相逢的救助,便有了后來一輩子的“天山親人”。
初識阿不都·卡斯木
在從醫院返回家的火車上,已無法正常坐立的阿不都·卡斯木只能在乘務員和其他乘客的幫助下,躺在兩節車廂連接處臨時鋪就的褥子上。
人來人往,大家都匆匆看一眼便走過。火車哐哐向前,阿不都·卡斯木前方的路,卻越發迷茫了。就在這時,一位身著軍裝、頭戴軍帽的姑娘蹲下來仔細查看了大叔身上的肉瘤并詢問了情況,一點兒也不忌諱。
詢問之后才知道,原來作為家中的頂梁柱,阿不都·卡斯木的手臂和腿部都長滿了肉瘤。為了全心照顧病重的父親,兒子艾外都·阿不都辭去工作,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變得不堪重負。由于父親病癥罕見,哈密醫院的醫生也束手無策,建議他們到烏魯木齊的大醫院去。艾外都·阿不都告訴這位姑娘:“我們要回家準備一下,然后去烏魯木齊醫院。”姑娘聽完以后,很是熱心地告訴他們:“不要放棄,一定要積極配合接受治療!”
接下來的40多分鐘里,姑娘一直幫忙照顧著大叔,還告訴他們自己是軍醫學校的學生,名叫王香蓮,在西安上學,正在醫院實習,這次是前往烏魯木齊市探親。下車前,她記下了他們家的地址,說:“你們去烏魯木齊,我在那里等你們!”
信封里的情義,大學生的“巨款”
一周后,艾外都·阿不都真的收到了王香蓮的來信。信里她關切地詢問了他父親的近況,并再三鼓勵他積極治療。
在烏魯木齊,王香蓮十分記掛阿不都·卡斯木的病情,先后三趟前往醫學院咨詢。隨后發了第二封、第三封信,甚至在信封里夾了10塊錢。在那個一毛錢可以買3個雞蛋的年代,這就是一筆“巨款”。
就這樣,從老人治療到痊愈的4個半月里,王香蓮給他們寄去了15封信、140元錢。王香蓮做的一切,艾外都·阿不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們一家都盼望著有一天能與王香蓮再相見,當面表達謝意。天不遂人愿,4年后,阿不都·卡斯木不僅沒能再見到王香蓮,病情還再次復發。這次他前往醫療條件更為發達的西安進行治療,而那里正是王香蓮上學的地方。原以為這次能夠順利見到恩人,父子倆特地帶上了給她準備的禮物。怎么也沒有料到的是,王香蓮沒見著,西安的一家部隊醫院專家看到他后,卻準確地叫出了他的名字:“阿不都·卡斯木大叔來了!”
王香蓮留給阿不都·卡斯木的郵寄地址
原來王香蓮之前將阿不都·卡斯木在烏魯木齊治療時拍攝的病情照片,拿到了她在西安的實習醫院里咨詢,專家們早就熟知了卡斯木大叔的病情,還曾寫信到烏魯木齊的醫院,與那里的醫生討論治療方案。這次,醫院提供了最大的幫助,不僅安排了特殊病房方便艾外都·阿不都照顧父親,還讓他們免費吃食堂。在人生地不熟還語言不通的西安,王香蓮依然在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和幫助著卡斯木大叔。
千里尋恩人,卻無果
由于當時西安的醫院治療條件也有限,專家熱心推薦阿不都·卡斯木去上海治療,還特地寫了一封介紹信。在前往上海之前,他們去了王香蓮的學校——第四軍醫大學,卻得知王香蓮已經畢業,被分配到東北的醫院去了,學校也沒有保存她的新地址。就這樣,他們又一次錯過了見面的機會,還斷了聯系。
這一斷,就是半個多世紀。雖然沒能與恩人相見,但阿不都·卡斯木在求醫之路上卻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感受到醫生護士、周邊病友以及解放軍帶來的溫暖。
從烏魯木齊到西安再到上海,從火車上的一面之緣,發展到這一路的愛心接力,阿不都·卡斯木大叔十分感動。
老人在治療期間和治愈后拍了很多照片,照片里他積極樂觀地接受治療,痊愈后更是開心得不得了,他希望把這些過程記錄下來,等詢問到王香蓮的新地址后,寄過去同她分享。
阿不都·卡斯木大叔準備郵寄的照片
這個小小的愿望,在通訊極其不發達的歲月里只是一種奢望,一直到1981年老人因心臟病去世也沒能實現。
這個愿望,是父親的遺愿,也是艾外都·阿不都的夙愿,他們一家人都希望找到王香蓮——這個陌生而又熟悉的救命恩人。阿不都·卡斯木在臨終前,一遍遍地要求別人給他念王香蓮的最后一封來信,仿佛這樣心里能得到一絲慰藉。
艾外都·阿不都也答應父親,一定會找到王香蓮,當面對她說聲“謝謝”。
這聲“謝謝”,終于如愿說出
2012年,艾外都·阿不都的妻子去世,他再也沒有了其他牽掛,打算自己前往東北尋找王香蓮,無奈年事已高,兒女們放心不下。直到看了中央電視臺《等著我》欄目,艾外都·阿不都的女兒便幫著父親填了報名表格。
時隔半個多世紀,在眾人的幫助下,在億萬觀眾的注視下,他們終于在中央電視臺的演播大廳上見到了王香蓮。
53年前的一次萍水相逢,一位漢族姑娘向一家維吾爾族人的求醫之路施以援手,三代維吾爾族人跨越半個世紀,尋找只有一面之緣的救命恩人。
在節目現場,王香蓮得知阿不都一家苦苦尋找了她50多年,含著淚說道:“我僅做了一件小事,沒想到你們常掛在心上。”艾外都·阿不都的女兒海麗切木緊緊握著王香蓮的手激動地說:“你做的一件小事,影響了我們一家,影響了我爸一生!”
節目現場的主持人問及為何會關注一個陌生的大叔時,王香蓮坦言:“因為我是學醫的呀,我要關心人民的健康,但是我還沒學到真實本事,只好表示關心,起碼給他一個思想上的穩定和支持。對于患者而言,醫生的每一句話都很重要。”王香蓮遇到阿不都·卡斯木大叔時,他正遭受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折磨,不僅身體虛弱而且精神脆弱,她的一句“一定能治好”,又重新燃起了他的希望。
當在節目現場看到艾外都·阿不都手上拿著阿不都·卡斯木一張缺了三分之一的照片時,王香蓮激動地說道:“我也有!”隨之拿出一大本相冊,原來阿不都·卡斯木大叔的相片,她都精心保存著。
王香蓮與阿不都·卡斯木的兒子艾外都·阿不都在節目上相聚
盡管當時還是一名醫學院學生的王香蓮醫術尚淺,但是醫者的耐心、善良與慈悲,早已刻在了她的心里。王香蓮的女婿后來問王香蓮:“你那時給他寄錢,一個窮學生哪里有一百四十元錢?”她說:“我每月津貼才七塊七角錢,比男同學多一塊錢。在西安軍醫學院學習的六年時間里沒有吃過一次西安的名小吃、沒有去過一次電影院、沒有去過華山、沒有逛過西安的名勝古跡。”女婿又問她:“當時畢業后對方的聯系地址為什么沒有了呢?”她告訴女婿,那年她從西安火車站托運發出的行李被搞丟了,艾外都大叔的地址當時都夾在行李內,所以也就無法再聯系了。
這段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尋人之旅,在眾多人的幫助下最終圓滿落幕,但艾外都·阿不都一家與王香蓮的情誼不會落幕。正如他們緊握著的手,我們的民族將會更加團結,互相幫助,共同奮進。這種民族大愛,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光輝和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
王香蓮時常說:“如果我再年輕30年,我也會沖到抗疫一線救死扶傷,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就是奉命沖到了第一線。現在老了體能跟不上,我就捐一點錢吧,為國家出點力。”在深圳市軍休服務管理中心組織的“抗擊疫情·奉獻愛心”捐款活動中,她拿出自己的工資捐了1萬元,用實際行動支持國家早日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
王香蓮的溫暖事跡不僅于此,但這些事跡無不體現出她仁心仁愛、無私奉獻的精神。王香蓮不僅是一個“救死扶傷”白衣戰士,也是平凡世界里的“超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