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網絡劇《啟航·當風起時》劇照。
圖②:網絡綜藝《登場了!敦煌》海報。
圖③:網絡紀錄片《追光者 第二季:奮斗的青春》劇照。
圖④:網絡劇《我們的新生活》劇照。
圖⑤:網絡劇《約定》劇照。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這一系列深刻變化,在近年文藝發展進程中得到生動體現。
在互聯網技術和媒體變革推動下,網絡文藝蓬勃發展,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創作生態不斷優化,用戶數量顯著增長。網絡文學、網絡劇、網絡電影、網絡綜藝、網絡紀錄片、網絡動畫片、網絡音樂、短視頻等文藝門類創意迸發、佳作迭出,緊貼時代脈動、記錄人民心聲、匯聚創造熱情,成為當代文藝富有朝氣活力的新生力量。
網絡文藝規模化、多元化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4.67億,文學網站全年累計新增字數超過500億;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9.44億,泛網絡視聽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元。龐大的統計數字背后,是人們對網絡文藝規模化、多元化發展的切身感受。無論是在網站上“追更”類型小說,打開視頻網站邊看劇邊發“彈幕”點評,還是在手機上“云看展”,到短視頻展現的網紅景點“打卡”,網絡文藝憑借其提供的多樣選擇,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這里有不斷迭代的內容與形式。通過描摹受眾畫像、瞄準市場需求,以及對用戶搜索、倍速、回看等觀看行為和彈幕、評分等反饋信息的有效分析,網絡文藝不斷開拓體裁題材,優化形式形態。題材上,垂直細分與橫向延伸并行不悖,形式上,從給觀眾更多自主權的互動影視、更適配手機屏幕的豎屏影視,到更有敘事感和個人色彩的視頻日志,基于媒介特性的探索從未止步。
這里有日臻完美的視聽享受。綜藝節目《舞蹈風暴》以360度影像呈現舞臺上的高光時刻,把舞蹈藝術稍縱即逝的美捕捉、定格、放大,給觀眾以震撼的觀賞體驗。網絡紀錄片中,無論是自然地理題材對衛星遙感、數字攝影測量、三維動畫等技術的大量運用,還是美食題材對超微攝影、顯微攝影、杜比音效等技術的持續精進,都力圖將大片式的視覺盛宴濃縮于方寸屏幕間,給受眾帶來全方位的審美享受。
這里有普通人擔當主角的文藝“眾創”。以校園操場、宿舍、練功房為背景拍攝的一段段戲腔古風歌曲,近日在視頻網站上“火”了。視頻中某大學寢室學習戲曲超過10年的5個女孩展示各自行當的唱腔,讓眾多網友驚嘆戲曲之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普通網民鏡頭下的抗疫戰斗真實可感、正能量充沛,展現了人間大愛與人性光輝。互聯網將散落在個體身上的經驗、知識、技能挖掘出來,以“開源”“賦能”的方式點燃大眾創作熱情,使網絡文藝成為一片涌動智慧和才華的熱土。
發揮媒介優勢和網絡特性,生動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近年來,網絡文藝走向廣闊現實,在與時代同頻共振中淬煉創作,成為主流文化的重要傳播陣地。如今的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已經蔚為大觀。《大江東去》《復興之路》《浩蕩》《大國重工》等作品從大處著眼,表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朝陽警事》《大醫凌然》《大山里的青春》《幸福不平凡》等則從小處著筆,書寫平凡人的不懈奮斗。
網絡視聽領域中,以微紀錄片《百煉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見證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網絡電影《浴血無名川》、網絡音頻節目《紅色文物100》為代表的一批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作品高揚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彰顯理想信仰之光。網絡劇《約定》《黃文秀》《在希望的田野上》、網絡紀錄片《追光者:脫貧攻堅人物志》等作品為新時代的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留下真實鮮活、振奮人心的影像。這些作品擁抱現實,網感與美感兼備,有意思也有意義,提升了網絡文藝的主題分量,豐富了現實題材創作經驗,也探索出更靈活多元的主旋律創作機制。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網絡文藝大展身手的廣闊空間。許多作品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獲取靈感、汲取養分,結合時代精神和當下生活彰顯中華文化持久魅力。《長安十二時辰》、“最美的夜”跨年晚會等一大批精品原創視聽作品,以鮮明的美學風格和文化意蘊受到好評。同樣受到年輕觀眾追捧的還有一批彰顯中華美學精神的網絡動畫片。相關調查顯示,超七成網友認為“中國元素的獨特魅力”是國產網絡動畫片發展的優勢所在。
這些積淀深、面貌新、有活力、接地氣的網絡文藝作品,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備受海外受眾青睞。截至2020年底,中國網絡文學向海外傳播網文作品超過萬部,網站訂閱和閱讀應用用戶1億多。多部網絡劇被海外平臺購買播出,以高品質贏得市場和口碑。除此之外,短視頻產品也成為文化“出海”的熱門。展示中國傳統田園生活的李子柒系列視頻擁有1500萬粉絲,阿木爺爺的卯榫木工玩具短視頻在海外傳播量達到2億……網絡文藝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方面,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融合發展、提升質量,有力推動文化產業迭代升級
借助科技和融合傳播的力量,網絡文藝創意倍出,具有產業鏈延伸優勢。以網絡文學為例,由于與影視、動漫、游戲、有聲讀物、衍生品開發等領域廣泛聯動,網絡文學已牽頭形成文化全產業鏈,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近年來,網絡文學優質IP影視改編持續升溫,熱門作品層出不窮。微短劇、真人角色扮演推理游戲等新業態業已進入網絡文學改編視域,網絡文學對文創產業的貢獻日益提升。
以科技為支點,網絡文藝正在撬動文娛產業更大潛能。5G、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能更好發揮移動端的輕便和互動特性,進一步豐富包括互動劇、云直播在內的移動文娛形態,改變觀演關系和藝術接受途徑。基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技術的沉浸式體驗,也在賦予文化空間以全新吸引力,帶來更多突破傳統的交互體驗。
在文藝門類之外,網絡文藝還與教育、電商、旅游等領域有機合作,成為帶動消費升級和產業發展的重要數字文化。例如,短視頻藝術以其趣味性、娛樂性和沉浸感,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深度體驗,正在成為城市形象最親切的“宣傳片”。廈門、成都、西安等地通過短視頻成為網紅打卡城市,推動當地旅游業發展。網絡視聽與鄉村振興的結合也展現出廣闊發展前景。“短視頻+扶貧”“直播+扶貧”的新模式,助力挖掘貧困地區的農業和旅游資源,宣傳推廣地方形象。
網絡文藝是新生事物,在成長過程中還要不斷應對現實挑戰,克服質量參差不齊、泛娛樂化等問題,踏實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可以預見,隨著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工作相繼展開,網絡文藝將在產業內外發揮更大作用。立足中國大地,植根中華文化,堅持守正創新,踐行社會責任,引領價值風尚,繼續在網絡空間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網絡文藝責無旁貸。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10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