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2月16日電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干什么、怎么干、誰來干”進行全面部署。在日前舉辦的“2020·CIP教育創新大會”高等教育專場的圓桌論壇環節中,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宋敏、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朱泓、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鄔小撐圍繞《共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主題展開了討論。新華網教育事業中心內容總監商亮主持本場圓桌對話。
教師要主動把教書和育人
把知識傳授和價值觀培養結合起來
課程思政不是“課程”加“思政”的混合,而是有機融合。如何“融”、怎么樣“融”,才能真正融合為一、融出成效?鄭水泉認為,“要依托專業課程來開展思政教育”,他認為,教師要把教書和育人,把知識的傳授和價值觀念的培養結合起來,去思考怎么用更好的方式、手段和理念去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課程思政如何建設,需要學校進行頂層設計。”宋敏在發言中介紹了中央民族大學依據自身文化和歷史對課程思政進行的設計思路。“中央民族大學是黨和國家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高級專門人才而創建的一所具有鮮明特色的高等學校。學校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進行系統設計,打造了思政鑄魂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實踐育人工程,希望通過這三個工程能夠使我們的思政鑄魂工程有人文情懷、有生動實踐。”
在朱泓看來,不同的專業和課程,自身的思政教育資源不同,不能簡單進行思政和課程的“疊加”,而應重視對案例及思政元素的挖掘。“我們要充分調動老師的積極性,讓他們深入挖掘。在課程思政設計的過程中,思政的元素要像做菜放調料一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只能嘗到、聞到,但是看不到,這樣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如何理解“課程”“思政”這兩個詞?鄔小撐認為,“課程”是主渠道,“思政”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要通過講好故事的方法把兩大功能有機結合起來。講故事容易、講好故事不容易,他建議教師從自身經歷入手來講好故事,“教師把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講好,從一定層面上就能比較好地在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多渠道多方式打造合格的課程思政建設“主力軍”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課程思政的建設,教師隊伍是“主力軍”。高校也要為專業課教師開展思政教育創造條件。對話中,幾位嘉賓分別介紹了各自學校的做法。
“學校重視為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創造條件。”鄭水泉介紹說,中國人民大學開展了“讀懂中國社會實踐”活動,為青年教師提供了解中國國情、了解中國實踐的機會。“通過親身體驗,教師們可以用自己的所見所聞,用親身經歷的故事去教育學生。”學校還實施了“吳玉章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計劃”,評選設立多個“吳玉章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通過深度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針對性和教書育人實效。此外,學校還選派教師參加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比拼教學能力,提升教學水平,相互促進。
宋敏介紹了中央民族大學的多項舉措,中央民族大學設立了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專項,通過專家“傳幫帶”,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教育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學校還實現了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通過讓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其他專業學院結對共建,讓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參與到專業學院老師的教研活動中,形成了從點到線、到面的課程思政體系。”不只是在教學層面結對共建,學校也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實踐中,“通過學院與民族自治州的結對共建,打造了生動的實踐課堂。”
朱泓表示,大連理工大學抓制度建設,形成了學科專業、課程、教師、教材+思政五位一體的課程建設體系;抓課程建設,在課程建設中采取教改立項做引領,帶動全校所有課程進行思政建設。此外,朱泓表示,學校還注重對教師能力的提升,“學校每年組織教師培訓,此外學校也注重資源建設,在環境營造上形成了氛圍。”“學校在所有課程中都設置了課程思政的監測點,把課程思政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指標,通過專家評價、學生評價等方式,約束和激勵老師更好地做好這項工作。”
“打鐵必須自身硬”,鄔小撐認為,對于教師來說,教學是第一工作,授課是第一責任,“育人是第一要務”。他介紹了浙江大學課程思政的特色。“浙江大學實行“開門辦思政”——學校堅持院內與院外、校內與校外、網上與網下相結合,課堂日益鮮活精彩。此外,鄔小撐還介紹了雙創對教育教學改革帶來的引領作用,同時他也在思考課程思政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
如何打造思政“金課”?高校都有“看家本領”
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是“課程”,高校的思政教師育人自然是有各自的“看家本領”,說起課程思政的“金課”,幾位嘉賓也講出來了各自的見解。
鄭水泉認為,建設“金課”需要優化課程體系,對課程優勝劣汰。“要講好課程,很重要的一個基礎就是教材,教材建設是課程思政‘金課’建設的重要基礎。有好的教材才能為老師講好課提供好的基礎。”除了教材,他認為,建設“金課”還需要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學能力的提高不僅體現在授課上,也體現在對待教學的態度上,“教師的第一責任就是教學,教師對教學嚴肅認真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思政教育。教師要真正教好書,需要了解學生、研究學生,要和學生交朋友。”
宋敏認為,建設“金課”最終的目標是要將“立德樹人”的任務落到實處,要建設“金課”需要學校進行系統的頂層設計,“通過系統性的建設,能夠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能力。”據介紹,中央民族大學通過頂層設計,打造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識教育系列思政課程,共分為“中華民族疆域”“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四個部分。
“大連理工大學把‘金課’建設的要求覆蓋了全校所有課程,在所有的評優、評獎各項工作中都把這個作為一個核心指標要求。”朱泓認為,要打造“金課”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堅定“四個自信”,在教學設計環節中根據課程目標和專業知識進行合理選擇,同時也需要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建設‘金課’的過程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師知識淵博、掌握教學的藝術。”
何為“金課”?在鄔小撐看來,它有表現形式和背后的邏輯,從矛盾論角度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仍在于教師,他認為,教師要有理想信念,明確教書育人是為了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是為了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需要的人。“教師要有愛國情懷,要讀懂國家戰略發展需求,能夠從這個角度看待自己的職業。”除此之外,他認為教師還要具備學識見識、重視育人的方式方法問題、要嚴肅活潑。
長期以來,新華網也持續發揮自身優勢,持續服務于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推出了一系列相關舉措。商亮介紹,“今年,新華網已經與大連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簽訂了共建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的協議,共同打造思政教育教學綜合服務平臺。”她表示,新華網將通過自身的努力,助力高校課程思政優質落地,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為院校教師提升思政教育教學意識與能力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