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的春天里再出發
——專訪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記者 白瑜 李曉玲
中國科學院院士、帶領團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薛其坤,迎來了嶄新角色——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的基礎研究從哪里突破?他將如何在這所被稱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試驗田”的大學里耕耘?南方科技大學12月20日迎來第一個十周年生日之際,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
以實踐回答“錢學森之問”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深圳用各種實踐回答“錢學森之問”。2010年12月,教育部同意籌建南方科技大學。2012年4月,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學。這所學校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肩負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雙重使命。
繼朱清時、陳十一之后,物理學家薛其坤接棒南科大,成為這所學校第三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校長。南科大的教師隊伍中包含23位全職院士。
薛其坤以“翩翩少年”來形容只有十年歷史的南科大,希望營造潛心科研的學術氛圍。他說,“南科大起點很高,條件很好,但是把一個少年培養成一個最優秀的成年人,需要我們幾代人的努力。我對南科大的未來充滿了無比的信心。我希望營造探索創新理想、追求科學夢想的學術氛圍,讓學者靜下心來,慢慢地按照科學研究的規律,在世界上最有挑戰性的科學領域探索。”
“深圳經濟特區40年,在社會主義體制下創造了一個現代經濟發展的奇跡。在未來的40年,像美國硅谷等世界上最優秀的創新地區一樣,深圳也應該建立起一所能承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使命的杰出大學。這是南科大的目標。” 薛其坤說。
發展基礎研究要寬容“無用的研究”
科研工作要頂天、立地,一方面仰望科學的星空,另一方面要腳踏實地,服務技術轉化,服務社會,服務經濟發展。薛其坤堅信,“中國正再次迎來科學的春天。”
中國的基礎研究如何實現突破?“我們一手抓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我們有效的創新機制可以很快轉化到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技術。另一手要抓的,是看不到目前應用用途的‘無用’的研究,無用為大用,這些面向未來的研究反而可能開啟無窮大的應用方向。”薛其坤說。
當部分優秀的人才選擇去掙快錢,當不少孩子把網紅作為自己的目標時,薛其坤充滿了憂慮:青少年的未來選擇,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大問題。科學研究者們應通過奮斗,給大家樹立榜樣,吸引年輕人,在國內營造催人奮進的氛圍,讓未來的年輕人都向往留在重要的科研領域做科學研究,盡量讓最優秀的年輕人把基礎研究作為他們人生的重要選擇。
薛其坤強調,科學研究不像工廠生產,這頭放進原料那頭就能出產品。科學研究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有時候需要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歷程才能實現突破。他舉了引力波的例子。1916年,愛因斯坦基于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科學家花了半個世紀搜尋引力波,但是一直沒找到,引力波成為世界自然科學中最大的一塊缺失的拼圖。時隔近100年,2015年科學家才使用大型探測器完成了引力波的探測實驗。
“急于求成、囫圇吞棗式的創新,創新質量往往不高,科學發現也不會很大。現在各個科研單位正在朝著比較正確的方向發展,希望整個社會崇尚科學,追求不急功近利的長效研究,支持科學界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以新型舉國體制攻克“卡脖子”技術
在薛其坤看來,中央提出新型舉國體制,發揮了我們體制的優勢,同時借鑒了市場經濟的力量,是解決當下核心技術攻堅問題的最具智慧的制度安排。
“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是在過去400多年現代科學歷史發展中逐漸積累形成的,這些問題的暴露,是因為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時代國際環境的變化。我認為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有一部分技術需要從國家的層面上部署,針對關鍵領域、關鍵技術發展難題聯合各種各樣的創新單元,以舉國之力完成;另一部分還是要通過市場機制,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優中取優。”薛其坤說。
2019年,薛其坤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當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并被楊振寧評價為“諾獎級”的科學發現。薛其坤認為,科研突破的背后,得益于國家強大的支持。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年,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強大的支持,使我們在相對經濟還不是最發達的情況下,建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實驗平臺。沒有國家的強大,經濟的發展,這個實驗是做不成的。所以我們失敗的教訓和最后成功的經驗,說明追夢者美好夢想的實現,需要一個強大的國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