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白拍偷自拍网,国语自产拍91在线网站,国产欧美va天堂在线电影,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搜索 解放軍報

從紅色信仰中汲取奮斗力量

來源:人民網責任編輯:于雅倩
2021-06-17 16:46

6月初,上海興業路76號,中共一大紀念館。淅淅瀝瀝的雨水,阻擋不了群眾前來學習參觀的熱情。

“1921年7月,10多位有志之士趕到這個小院,輕輕叩響銅環……”來自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四支隊執勤十中隊的戰士講解員,正向觀眾講述黨的光輝歷史。

十中隊,是一支學黨史鑄忠誠的模范中隊。中隊指導員楊澤楠介紹,闊步新時代、邁向新征程,官兵們在學黨史悟思想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人人爭當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忠實傳人。

打造問不倒的“專業講解隊”

“1920年春天,29歲的陳望道在柴房里廢寢忘食地翻譯《共產黨宣言》。母親端來粽子和紅糖,聚精會神的他錯把墨汁當成紅糖,蘸著墨汁吃粽子,邊吃邊對母親說‘夠甜,夠甜了’……”中共一大紀念館《共產黨宣言》展示柜旁,中隊的大學生士兵羅子昂為學生們講述黨史故事。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看著展柜中泛黃的《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羅子昂感悟到了那個救亡圖存的年代,年輕的共產黨人追尋真理的執著。“以前,我總覺得理論枯燥乏味,研讀黨史、用心感受才發現,真理的味道特別甜!”他說。

“不學理論待不住,理論不強難進步。”在中隊營區,操場兩側展板上,官兵們學黨史、研理論的心得體會按周更新;理論授課表上,記錄著每當習主席提出重大戰略思想、理論觀點、決策部署時,中隊的授課和討論計劃。

自1999年開始,十中隊就陸續在中共一大會址、中共二大會址等紅色遺址講述黨史,將黨的故事和聲音傳播給千家萬戶;2020年,十中隊官兵創作拍攝《兵哥說黨史》系列短視頻,至今已播出近百期,在網絡上獲得了3億多次觀看,讓黨史學習教育以生動的形式感染更多人。

“武警官兵講黨史,讓人感覺端莊、威嚴,有信服力。”中共一大紀念館宣教部開放主管馬瑋佳說,雖然中隊戰士是業余講解員,但業務水平卻可以與專業講解員相媲美,是紀念館里的一張“紅色名片”。

每一次解說都是一次黨史考試。一次,戰士徐子建正在講解時,一名游客突然問:“什么是托派活動?”幾十名游客隨之把目光聚焦到徐子建臉上,期待他給出答案。徐子建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從那天開始,徐子建更加發奮學習,“每天本子抄一點,讀報時間記一句,月底體會寫一篇。”他讀了數十本黨史軍史著作,做到對重大事件了然于心。

執勤第四支隊政委陸倫明介紹,中隊以摸底考、階段考、結業考的“三考”模式對講解員優勝劣汰,打造問不倒的“專業講解隊”。

聽黨話就有方向,跟黨走就有力量

下士陳伉入伍前打過工、創過業。被分到中隊第三天,陳伉踏上了中隊每年一次的“尋根之旅”,沿著中共一大紀念館、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等紅色場館參觀。“從弱小到強大,從九死一生到蓬勃興旺,歷史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讓革命先輩們不畏犧牲堅決跟黨走?”來自戰友們的一段段講述,將他帶回了那些意義重大的歷史節點。

心中有魂,腳下生根。回到中隊不久,他向黨組織鄭重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如今,這名年輕戰士,已經成長為一名武警部隊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成員,輾轉全國各地的軍營哨所,向官兵們講述黨的光輝歷史。

“十中隊官兵在宣講黨史知識的同時,也在用黨史知識教育自己。”副中隊長張文濤告訴記者,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像是一把把鑰匙,為一茬茬官兵開啟了提升思想認識的大門。

絢麗多姿的黃浦江畔,改革開放創造了發展奇跡。去年11月中旬,中隊帶著新兵們展開理論學習活動,把課堂從營區搬到了浦東新區。乘坐磁懸浮列車、參觀上海中心大廈、看國產大飛機……改革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令官兵們無比自豪。

“你們知道這些日新月異的變化是怎么來的嗎?”指導員問。新戰士們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熱烈討論。

最后,戰士們總結:“沒有黨的領導,沒有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就不會發生那么多‘春天的故事’。”

始終艱苦奮斗、服務人民

端午假期,上海南京路的“網紅人墻”再次刷屏——

霓虹閃爍的南京路,來自十中隊的兩列武警戰士站姿筆挺、立起“人墻”,在路口疏導人流。他們引導游客秩序井然地通過馬路,有效緩解了“大客流”帶來的擁擠,保證了行人的安全。

官兵們每天都要執勤7個多小時,來回要走上300多趟。悶熱的天氣里,汗水浸透了二十來歲武警戰士們的衣衫。看到這樣的場景,網友們一致稱贊:“這個夏天,你們是最美的風景”“向人民子弟兵致敬”……

1982年,十中隊進駐上海南京路,接替“南京路上好八連”承擔該地區的執勤任務。39年來,十中隊官兵賡續著艱苦奮斗、服務人民的作風,被武警部隊授予“南京路上學八連模范中隊”榮譽稱號。

自1982年開始,十中隊“雷鋒班”堅持每月20日到南京路上開展為民服務活動。在服務日,許多居民都會早早去排隊等待。對他們而言,等待的不僅僅是服務,更是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我家住得遠,每次都坐地鐵過來,就為了來看看這些熱心腸的戰士。”一位老奶奶告訴記者。

中隊士兵陳晨曾是學雷鋒標兵,如今已是某航空公司副機長的他,在機組里成立了學雷鋒服務小組,帶領同事踐行為民服務宗旨;戰士徐志退伍后自主創業成立飼料公司,招聘20多名殘疾人職工,還為村里修路建橋……將紅色基因和優良作風融入血脈的十中隊官兵,就像“火種”一樣,走到哪里,就把這樣的精神傳遞到哪里。

優良的作風,也被十中隊官兵帶到了練兵備戰之中。夜晚,十中隊營區周圍的高樓大廈燈火通明。記者看到,官兵們正借著燈光在中隊樓頂開展體能訓練。官兵介紹,不只是樓頂,樓梯間、地下車庫,都是開展不同課目的訓練場地。

中隊長王浩說,曾經場地不足制約著中隊訓練水平提升。不少來自外單位的官兵參觀后感慨:營區只有巴掌大的地,營院外又是繁華鬧市,開展訓練可真難。

“辦法總比困難多。”王浩說,在地下車庫練隊列、上下樓梯練體能、微縮靶子練射擊,在樓頂建起了集器械訓練場、搏擊訓練館于一體的“空中訓練場”,使營院小場地變成練兵大舞臺。正是經過這樣刻苦的訓練,十中隊官兵鍛造出過硬的軍事素質,在近幾年上級組織的考核比武中,屢屢摘金奪銀。

離開十中隊,記者又想起了毛主席創作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八連頌》:“好八連,天下傳。為什么?意志堅。為人民,幾十年……”就是這些優秀的品質和精神,在十中隊官兵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紅色烙印”,指引著官兵們不斷從紅色信仰中汲取奮斗力量,在新時代的強軍之路上發起沖鋒。

輕觸這里,加載下一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