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xí)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蕩秋千: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
在魅力亭城滁州每年清明時節(jié)都有蕩秋千的習(xí)慣。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采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秋千最原始的雛形。至于后來繩索懸掛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
《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的記載。到了唐宋時代,秋千成為專供婦女玩耍的游戲,以練習(xí)輕捷、矯健。打秋千時,人在空中蕩來蕩去,翩翩若飛,很有趣味。《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至寒食節(jié),競豎秋千,令宮嬪輩笑以為宴樂,帝呼之為半仙之戲。”蕩秋千可以使人心曠神恰,鍛煉身體和意志。無疑,這是一種有益的民間體育游藝活動。現(xiàn)在井亭村的群眾認為,蕩秋千能祛除疾病。這也許就是蕩秋千能世代相傳、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連那些不會走路的孩子和年過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別人的扶持下蕩上幾下。青少年男女和壯年人就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