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 發布:2020-10-19 16:52:03
2018年4月12日,在南海海域海上閱兵中,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師官兵組成反潛巡邏作戰空中梯隊編隊以米秒不差的標準接受習主席檢閱。檢閱完畢后,習主席在講話中要求海軍將士們全面落實戰斗力標準,大抓實戰化軍事訓練,保持高度戒備狀態,時刻聽從黨和人民召喚,堅決捍衛國家權益,努力為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該師作為一支新型作戰力量,組建以來,四次接受習主席檢閱。關懷鼓舞軍心,囑托凝聚力量。官兵緊盯全新使命,以非常之舉加強人才建設,起步就瞄準實戰,對標戰場,加速鍛造新質作戰力量。
——編者
南海飛來年輕的“鷹”
張詩夢 高宏偉 趙怡然 李樹文
已是晚上8點,記者在外場的一幢小樓里見到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師代理師長陳剛。采訪還不到半個小時,窗外轟隆隆的起落聲先后響起六七次。
“這是我們的日常訓練的一部分。”陳剛介紹說。
“日常”二字從陳剛嘴中說出來輕松平常,卻濃縮著這支新銳之師為勝戰而飛的奮斗歷程。
在改革強軍的闊步征程中,一支偵天探海、狩獵海天的信息化特種力量應運而生。
風雨兼程,砥礪鐵翼。如今,該師已實現多個首次,打破多項紀錄,在預警偵察、反潛探測等多個領域取得突破。
(一)
在南部戰區航空兵某團的會議室內,一張占滿半個墻壁的年度飛行訓練計劃格外搶眼。在這個表格上,個人年度總飛行時間、單飛時間、夜航單飛時間等多項考核指標羅列開來,每個飛行員的具體數據用紅色馬克筆標得清清楚楚。
記者還看到,表格中幾個有20多年轟炸機飛行經驗的“老飛”,他們的某些訓練數據甚至比新飛行員的還要高。
“‘老飛’如‘雛鷹’般重新練翅,只為加速新質戰斗力生成。”陳剛告訴記者,2017年組建之初,該師能戰機組較少,在完成戰備任務的同時,連帶教的時間都不能保證,他們經常面臨無人可用的局面。
任務重、人才缺、無經驗,面對如此困境,師黨委當起了“創業者”,開辟出一條用人新路——從轟炸機部隊遴選一批飛行員改裝特種機。雖然轟炸機和特種機在發動機、輪距等方面有些差別,但是挑選飛行時長在2000小時左右甚至更長的成熟飛行員,可以更快適應新機型,一些曾經擔任過教員的飛行員有帶教經驗,可以更及時發現飛行員需要調整的問題。
但面對新機型、新裝備,70后“老飛”王自成坦言:“記憶力下降,更要抓緊吃飯、睡前等零碎時間,督促自己。”很快,“老飛”們就順利完成特種機改裝任務。
從零開始的刻苦耕耘,慢慢結出豐碩的果實:組建不到一個月就擔負戰備值班任務,首次參加海軍聲吶比武勇奪冠軍……
2018年4月12日,南海海域閱兵場,陳剛和戰友駕駛3架戰機,組成反潛巡邏作戰空中梯隊,從受閱艦艇編隊上方凌空飛過。陳剛駕駛長機起飛后,發現空中低云較多,嚴重影響后續編隊飛行和現場實際受閱情況,他立即將情況報告給空中指揮所,臨時改變飛行高度,最終飛行圓滿成功。
有人問陳剛,為什么飛行員會那么在意“首飛”?陳剛說,對于新裝備,飛行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自己飛過后,可以給新飛行員一些建議,讓他們少走彎路,少遇到危險,這是老飛行員的責任和榮譽。老飛們深知,只有這個新生隊伍整體戰斗力生成,才能將我國反潛事業推向世界前列。
(二)
“探測到微弱信號。”劉志民收到任務艙反饋,一邊繼續下降高度,一邊和任務艙溝通協調補投浮標時機。
盡管機上各戰位高度戒備,但“敵”目標再次消失。
“沉住氣。”劉志民在心里默默告訴自己,但是在廣袤無垠的南海,尋找目標無異于大海撈針。
此時已經超過新型戰機執行任務的最大航時,繼續飛基本沒有經驗可循,油量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情況緊急!
劉志民抓緊時間繼續和任務艙配合,穩住飛機,給機組提供更加有利的搜索環境,同時和塔臺聯系,調整航線,把返回路線設置到最短。
聲吶員仔細分析譜線,經過數據分析,終于發現目標。
待飛機落地,油量已達戰時最小油量,“再多飛十分鐘,就會報警。”聲吶主任劉志勇說起當時的情況緊張又驕傲。
在這支部隊,每一個光芒四射的成功,都是從日常訓練中用極限思維淬煉而出。
我們常在電影里看到這樣驚險的鏡頭:戰機像樹葉一樣“掠過”地面或者海面,仿佛伸手就可以摸到戰機下面的物體。如此酷炫的超低空飛行可不是那么容易。大型飛機翼展幾十米長,貼海飛行訓練受到地球曲率影響,慣性大,轉彎風險大。白天很容易產生往海里撞的感覺,晚上看不到海面,就像貼著鍋底飛行。飛行時盡可能降低高度、拉長滯空時間,任務艙便可以仔細分析數據特征,贏得戰機。這種高難度訓練科目不僅對飛行技術提出要求,更是對飛行員心理、膽量的考驗。
每次任務前進行地面準備時,整個機組人員“頭腦風暴”。“討論一般都很激烈。”團長劉志華介紹,有一次大項任務,大家研究出7種可能性;劉志勇帶領骨干將工廠給的技術說明書“變厚又變薄”:將各種規范、教案、集結成冊,再把這些手冊“裝進”新學員的腦子里,讓大家不斷實驗設備性能是否能突破設計指標……
這種用極限思維培養人才的過程,也是將技能練到極致,充分發揮戰場各要素潛能的過程。向戰場要素多要一分戰斗力,打贏的底氣就多一分。“因戰而生,為勝而飛”是官兵共同的目標。
(三)
作為軍隊改革大潮中組建的新質作戰力量,該師處處瞄準戰斗力生成。而這種瞄準,從作戰能力生成的原點——飛行學員的培養,就已經開始。
祝尚明是該師某團副大隊長,現為三級機長。1991年出生的他已經安全飛行近千小時,兩年內3次接受習主席檢閱,執行巡邏監視、查證驅離等戰備任務近30次,是單位的骨干力量。見到祝尚明時,他剛結束一次飛行——凌晨4點起飛,上午8點結束。
雛鷹能加速起飛,源于該師把加速人才培養的“捷徑”放在任務一線。針對演訓任務多的實際情況,他們堅持“邊組建、邊改裝、邊訓練、邊執行任務、邊形成戰斗力”,以戰載訓,拿“敵”練兵。
祝尚明難忘某次演習中第一次與“敵”機的近距離接觸。
當時,機組調整航向、轉入兩機之間的云層下面,消失在“敵”機目視范圍內,“敵”機在云層外一直跟蹤、尋找。就這樣“捉迷藏”般周旋了十幾分鐘,無奈前方出現一片濃積云,此時只能出云直面勁敵……演習結束后,祝尚明細細回想自己的判斷和規避動作,認真復盤,查缺補漏,心中膽氣更足。
新質戰斗力的生成,不僅僅要求技術,更考驗飛行員的思維和眼界。“在未來戰場上,我的工作不只是簡單的飛行。”祝尚明堅定地說。舞臺很大,路還很長,強軍征程期待更多“雛鷹”展翅向戰飛。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方顯珍貴。捍衛祖國萬里海空要靠能力保證、憑實力說話。從最初“讓飛機先飛起來”到如今具備“多向廣域用兵”的實戰能力,這支年輕的部隊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上昂揚奮飛!